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如何在语文教学及德育教育融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9 18:58:53
如何在语文教学及德育教育融合
如何在语文教学及德育教育融合
【热点导读】:用师德慰藉学生的心灵 让爱温暖后进生的心灵 让学生在老师的爱中健康茁壮成长 文章来源自 3 e du 教育网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人.
一、中专语文教学中德育实施的必要性
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元素的人,每个阶段的外在环境都对其进行着德育教育.从家庭对其进行的对与错的教育与影响到小学、初中阶段的学校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从升入大学、参加工作到成家立业,单位、社会对其思想道德的诸多要求,我们不难看出道德教育是贯穿每个人一生的.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如果没有合乎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基本素质,那他将会寸步难行.中专生是个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处于可塑性很强的状态,很多同学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美与丑、对与错方面与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有很大一部分同学的人生观、世界观甚至是错误的,是违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是法律所不能容忍的.鉴于此,中专生的道德教育问题就不可避免地摆在学校管理者与教学实施者的面前了.
从语文教学方面来说,中专生既不同于一般的中学生,也不同于大学生.现在的初中、高中学生,他们对语文的认识,除了兴趣之外,还有一种外在的压力———升学.因此,不管怎样,他们对语文知识及其思想内容都要无选择地加以接受.大学生年龄较大,所受的教育时间也相对较长,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而处在这两者之间的中专生,尤其是理工科学校的中专生,他们许多是从初中直接进入中专学校的,既不担心升学的问题,也缺乏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他们认为语文是基础课,可学可不学,尤其认为语文中的思想因素意义不大,这样,要使他们接受语文基础知识,尤其是接受语文中的德育因素,教师的作用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各个学科中都蕴涵着德育材料,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材料更是丰富而生动.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坚持文道结合原则,让学生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性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就品德说品德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文道结合是必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材料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我们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诵,引导学生赏析范文,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更深刻地体会语文学科内容的思想性,从而保证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要使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篇章里体会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再通过中国历代文人笔下的荷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追求高洁人格的情感.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通过讲解四大发明,使同学们了解中国在历史上的伟大之所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促使其努力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从而使伟大的祖国更加强盛.
(二)注意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人格在社会上指人品,在心理学上指人的个性.人格和能力是人的心理特征的两个基本属性,我们不能在语文教学中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其人文性和综合性.语文既是人们进行思维和实际交际的工具,也是人的思想的体现者,因此语文教学既体现其工具性,又体现其超越工具的人文性,只有这样才会在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引导他们学习教材内容,陶冶情操,分清美丑,明辨是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精神,进而培养优良的品格,塑造健康人格.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学生智能的开发,又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格、自信心和意志进行培养,把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寓于语言教学之中,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分析、评论、挑剔,有较高的自信心和自制力,这些都属于学生的人格品质.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从理解语言文字、结构中体验语文内在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还可以透过语言材料的学习将知识性、工具性和文化性相统一,挖掘其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三)形式自然,方法灵活
语文课的德育和智育应当是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重点是在“潜”字和“润”字.在利用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时要注意德育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只要一有可能就立刻实施教育,形式上也不拘一格,如讨论、写读后感,或用讲授式、提问式、启发式等教学法都可行.但有一条可参考的经验,那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情动情,如讲解朱自清的散文《绿》时,其写作意图是借写梅雨潭的“绿”来抒发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之情.此文德育的渗透点是使学生体会梅雨潭的美丽,同时体会祖国大好河山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社会主义中国.所以在讲解这一课时,一开始就用饱含激情的语调朗读全篇文章,能使学生体会到梅雨潭的绿真是太美了,这样的好处是教师先为学生创设了美丽的心理环境,然后学生带着这种心理状态进入学习境界,祖国河山之美就全深深地铭刻在学生心中,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因此,可以这么说,凡是能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达到教育目的,任何方法都是可行的.
三.应该注意的问题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利用语文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还存在两种错误做法.
一是只片面强调教会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面对文章的意———即思想内容却视而不见,或只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错误地认为德育工作是班主任或政治教师的任务,这实际上是丢掉了语文课的灵魂,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大好机会.
二是任意发挥,其结果是枯燥乏味的大道理取代了优美作品的品味,取代了作品深层意蕴的挖掘,使听者昏昏然如坠云雾之中,其结果必然导致教育的失败及语文课的缺乏活力.鉴于以上两种走极端的错误做法,语文教学的实施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把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和思想境界.文章来源自 3 e du 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