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求一篇关于洛阳的文章唱响华夏边缘绝唱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9/24 16:40:45
求一篇关于洛阳的文章
唱响华夏边缘绝唱
求一篇关于洛阳的文章唱响华夏边缘绝唱
洛阳祭
我认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能与西安匹敌的古都不是北京,不是南京,不是杭州,而是洛阳.
惶惶祖宗业,永怀河洛间.众所周知,黄河流域一向是中华文明的正源之所在,长江流域仅仅谓之为经济中心罢了.无庸置疑,在我国七大古都中唯一地处黄河流域的除了西安就只有洛阳了.因此在我看来,从文明的源远流长而言,唯一能与西安媲美的古都唯有洛阳了.论辈分,其余古都差之甚远.
事实上,与西安相比洛阳毫不逊色:远古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夏太康迁都斟鄩,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相袭,共十三个王朝.洛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四大圣城”之一.
史称:西有罗马,东有洛阳.洛阳是文化的读本,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周公制礼作乐,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鞅变法时秦孝公迁都咸阳之后,西安才真正开始成为王朝都城;可早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的夏朝,都城就曾建于洛阳,也就是偃师二里头.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
二如果说西安更多氤氲了汉唐盛世的气势辉弘,那么洛阳则更多渲染了魏晋乱世的颓败沧桑.
西安,纵使行人图染霜林醉,然而终究饱含不了断壁残垣的气息.在漫长历史长河中苟延残喘的洛阳,以一种独一无二的凄丽美屹然立足于世界之林.
居天下之中的洛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洛阳地理条件优越: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
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不可阻挡的金戈铁马曾经奔驰于洛阳的黄土地上,将这个百年古都彻底淹没于刀锋血雨的壮烈喊杀声中.夏商周时,狄戎民族就数次南下入侵践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霸主九州问鼎的声音就从未中断过.即使是在大一统形势的汉唐时期,洛阳华丽沧桑的刀枪砰杀声依然没有停止:军阀混战、朋党之争、政变逼宫、农民起义、宦官专政……作为九州腹地的洛阳,历史天然的赋予了其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民族的责任感.
盛世文明凝聚于西安,而乱世文明则凝聚于洛阳.
古老的沧桑,古老的沉浮,古老的兴亡.
三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在我看来,洛阳与西安鼎足而立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洛阳在文明史上的地位比起西安来讲更具有深远的里程碑意义.
中国最博大精深的文明诞生于山东,中国最光风霁月的文明发源于西安,而中国对后世最具影响力的文明却萌生于洛阳.
我承认,中国最正宗的国学应首推百家争鸣时期的先秦文明,但随着汉朝初期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开始衰落.民国时期的五四运动打倒了孔子的同时更是彻底的摧残了先秦文明;中国最光华四射的诗词曲赋萌芽于汉唐,如今西方大家见闻后依旧是叹息不止,这种独树一帜的华夏文明却无可奈何的渐渐被当代中国所淡忘抛弃,如今懂得音调格律的炎黄子孙几乎是凤毛麟角,作为一个完整的诗赋文化已经无可挽回的消失了,一去永不返.
可如今,却依旧有一种源于中国文明的传统文化在无形中影响着神州大地上的各界人物:没有哪一个作家在撰著上不会忘却华丽的词藻和铺排的对偶;没有哪一个官员在提交公文时不会疏漏严谨的格式和整齐的语句;不会有哪一个学生在作文时老师不会教导他必须用上浮华的词句和工整的排比.
这便是魏晋时期的骈文文明.尽管有少数中国人排斥抗争着这种文明,但却依旧摆脱不了这种文明的束缚.骈文文明已作为中国人肉体中的一部分,深深的溶解于中国人的骨髓之中.
当然绝对不能评价这种文化到底是好是坏.没有华丽的词藻也就无所谓语言美,没有整齐的句式也就无所谓结构美.文学的本质就是一门艺术,艺术一向是注重美的,而美的同时不可避免必然会牺牲到一些其它东西.艺术是兼容并包的,每个人包含它优点的同时,也应该包容它的缺点.
中国人是喜欢美的,喜欢美的中国人自然也是应该付出代价的.
四公元前475年,中国率先进入了封建社会;而在公元476年,西欧才进入了封建社会.可同样是封建社会,东西方人却在文化意识上走上了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西方人崇尚武力,热爱战争,拥戴英雄;而东方人崇尚仁礼,热爱和平,拥戴君子.
同样在文风上中西文明也是存在着天然隔阖:西方文明不拘小节,语言朴实,重在言理;而东方文明追求严谨,语言华丽,重在抒情.
当历史的年轮碾转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九品官正制开始出现,世族门阀豪门斗富比比皆是.人们开始注重门第,注重地位,注重虚荣,注重浮华.于是魏晋胼文开始产生.
嵇康猖獗,生死犹弹广陵散;阮籍猖狂,穷途末路空流泪.提起魏晋风骨,就不禁让人联想起那一串放荡不羁文人的名字;尽管那是一个让人自暴自弃的时代.他们太轻狂,太高傲,太洒脱,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战火纷乱的时代,但那时的文人的确是美得不食人间烟火的.于是骈文成为了这一时期美学的结晶.
“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东汉末年,天下分崩;战火连绵,燃烧千里.公元207年,曹操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十三年后,也就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继位,改汉为魏,定都洛阳.从此正式拉开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序幕.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谢灵运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一斗.”然而这个被谢公极口称赞的男子,却用他满腹的才气,毕生的思念,为一个不属于他的女子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在曹操身上流失的深情,在曹丕身上流失的纯真,在曹植身上得到了全部的回归.他像他父亲一样沉吟低唱,却永远不会成为他哥哥那样阴鹜的男人.他不会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太纯真,争夺嗣位的途中拜给他的兄长是理所当然的事,然后他拥有的深情是他的哥哥曹丕如何努力也无法获取的.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文人自古多悲哀,茫茫人海中却无缘邂逅了你的满腹才情.黄沙滚滚掩埋了你的青春,蓦然回首徒增依恋的伤感.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无一例外的因政治斗争而被害者不可计数.
曹植是这一代文人的代表.貌若潘安,才比子建.然后这一位才华横溢的男子,依旧摆脱不了洛阳哀伤的祭曲.也许悲剧才能造就永恒的美,洛阳的美.
五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
然而随着京杭运河的衰亡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洛阳逐渐衰落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饱含沧桑的洛阳正如其市花牡丹一样,渐渐的被人们所抛弃遗忘.如今的牡丹没有成为中国的国花,而洛阳也没有成为中国的都城,甚至没有成为河南的省会,也没有被列入中国四大古都之列.
或许中国民族泱泱大国之风范在当世人眼里早已一去不复返.
古老的王城敲起了悠长的编钟,暮色苍茫的广场上鸦雀无声,巨大的九鼎像黑色的巨兽矗立在血红的夕阳下,粗重的鼾声在辽阔的黄土高原上回荡,为这个古老的都城唱起了哀凉的挽歌.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可是,昔日极尽豪奢的洛阳,今日终究只能留下几节断壁残垣而已.
今人来时,杨柳依依,不见当时明月当时人.孰可知,北宋以前包括秦皇汉武的绝大多数名人,都来过洛阳.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如今没有几个人去过洛阳,甚至也没有几个人耳闻过洛阳的辉煌.人民仅仅知道的是很久以前有一个洛阳,那里曾经是中华民族远古祖先定居之处,那里充斥着野蛮人类的残忍与辉煌.
可是,骈文文明正在深深笼罩着整片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