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事快!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5 23:11:25
华罗庚的事快!
1930 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 20 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最终,他的事业成功了.
华罗庚把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华罗庚把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是江苏省金坛县人,生于1910年11月12日.他一生坎坷的经历富有传奇性,他的勤奋和他的遭遇,塑造了他的人格和他的事业,他一生的心血全部倾注在祖国的数学事业上,发表论文或专著近三百篇,为人类的数学研究做出了杰出的、巨大的贡献.华罗庚从小就对数学如痴如迷.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地写……” 那时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买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车师傅便让他坐车追,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他. 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计算起来……青年时代,他因病导致伤残,历尽坎坷,几乎陷入绝境. 在床上躺了半年之后,病虽然痊愈,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残废后著兵法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 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请他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他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 他25岁时,已是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了.1936年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华罗庚还是一位爱国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回国,一边教书,一边参加抗日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因国内政治环境恶劣,他应美国波士顿大学的邀请,于1946年秋去了美国,被聘为教授,一边教学,一边进行数学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响应祖国的号召,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冲破重重阻力,于1950年初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十年浩劫时期,华罗庚也未能幸免,成了“四人帮”一伙的专政对象.什么“臭老九”、“反动学术权威”,什么“里通外国”.虽然有毛主席和周总理保护,但“四人帮”暗地里横加干扰,造谣中伤,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捏造“罪状”,对华罗庚进行人身攻击.就是在那乌云遮日的日子里,华罗庚也始终没有放弃理论研究,没有放弃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表现出了一个科学工作者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科学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华罗庚不顾身体多病,忘我地工作着.就是在医院的病房里,他也不顾休息,日夜兼程地搞研究,写下了数万字的《数学方法和国民经济•前言•中论》征求意见稿. 1985年6月在日本访问讲学时,因心脏病发作,倒在了讲台上,走完了他那漫长、曲折、复杂、多变的人生旅途.在七十四年的岁月里,他从贫穷、偏僻的村镇走进了金碧辉煌的知识殿堂;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漂泊到海外,又冲破重重障碍从海外归来,为了寻找中国的富强之路,他作了无数次的探索.他毕生驰骋在“数学王国”里,也是最终在数学讲坛上走完了生命之路,实现了他的诺言:“我要工作到最后一分钟.”华罗庚的人生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我的答案是: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华罗庚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爱国、爱科学、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3 华罗庚原来也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数学才能.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个中国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样东西,不知是多少.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余2.问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出来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谁也说不出得数.老师刚要张口,华罗庚举手说:“我算出来了,是23.”他不但正确地说出了得数,而且算法也很特别.这使老师大为惊诧. 可是,这位聪明的孩子,在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从此失学了.他回到家里,在自家的小杂货店做生意,卖点香烟、针线之类的东西,替父亲挑起了养活全家的担子.然而,华罗庚仍然酷爱数学.不能上学,就自己想办法学.一次,他向一位老师借来了几本数学书,看,便着了魔.从此,他一边做生意、算帐,一边学数学.有时看书入了神,人家买东西他也忘了招呼.傍晚,店铺关门以后,他更是一心一意地在数学王国里尽情漫游.一年到头,差不多每天都要花十几个小时,钻研那些借来的数学书.有时睡到半夜,想起一道数学难题的解法,他准会翻身起床,点亮小油灯,把解法记下来.
正在这时,他却得了伤寒病,躺在床上半年,总算捡回了一条命,但左脚却落下了终身残疾.在贫病交加中,华罗庚仍然把全部心血用在数学研究上,接连发表了好几篇重要论文,引起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的注意.
1932年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一名管理员.他一人要干几个人的事,仍继续自学课程,还自修了英文、德文,能用英文写论文.
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
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
2、少年时代的华罗庚家境贫寒,疾病缠身.18岁那年,华罗庚初中时代的王老师从外国学成归来,出任金坛中学校长.华罗庚是他得意的门生.他一心要接济华罗庚.不久,经王校长介绍,华罗庚到金坛中学做了个勤杂工,负责收发信件、报纸做杂务.华罗庚做勤杂工时,手脚勤快,每天忙忙碌碌地干完事就捧起数学课本学习.王校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为这位勤奋肯学的年轻人而感到骄傲.
真是天有不测风雨.华罗庚被一场伤寒病拖垮,医生作出“无法医救”的诊断.全家人悲痛万分,王校长更是觉得十分惋惜.但是死神终究没有把他拽走,他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只是左腿僵硬,落下了终身残疾.
华罗庚一瘸一跛地又去上工了,做的还是老本勤杂工.一天的劳累,双腿已疼痛难忍,但是他咬咬牙,仍然沉浸在数学王国的遨游中,把疼痛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对华罗庚来说,枯燥无味的阿拉伯数字就象一组奇妙无比的音符,草稿纸的运算符号好比音乐演奏一样,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他坚信,只要顽强地坚持下去,自学也能摘取数学王冠.由于他信心百倍地不懈努力,终于有一天,他的一篇数学论文发表了.机遇垂青这位下苦工夫的热心人.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熊庆来得知华罗庚的研究成果和不幸遭遇后,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这就是为他成为数学家提供了广阔舞台.这就是至今成为人们美谈的熊庆来睿智识英才的故事.
1985年,75岁的华罗庚爷爷带着一丝微笑和欣慰离开了他追求了一生的数学事业.他曾叮嘱人们不要忘记他曾是一位勤杂工.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 20 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最终,他的事业成功了.
华罗庚把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华罗庚把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是江苏省金坛县人,生于1910年11月12日.他一生坎坷的经历富有传奇性,他的勤奋和他的遭遇,塑造了他的人格和他的事业,他一生的心血全部倾注在祖国的数学事业上,发表论文或专著近三百篇,为人类的数学研究做出了杰出的、巨大的贡献.华罗庚从小就对数学如痴如迷.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地写……” 那时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地抱着书不放.有一次,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说买包棉花多少钱?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了一包棉花走了.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车师傅便让他坐车追,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我花钱把它买下来.”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他. 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计算起来……青年时代,他因病导致伤残,历尽坎坷,几乎陷入绝境. 在床上躺了半年之后,病虽然痊愈,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残废后著兵法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 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请他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他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 他25岁时,已是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了.1936年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华罗庚还是一位爱国者.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回国,一边教书,一边参加抗日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因国内政治环境恶劣,他应美国波士顿大学的邀请,于1946年秋去了美国,被聘为教授,一边教学,一边进行数学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响应祖国的号召,怀着一颗报国之心,冲破重重阻力,于1950年初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十年浩劫时期,华罗庚也未能幸免,成了“四人帮”一伙的专政对象.什么“臭老九”、“反动学术权威”,什么“里通外国”.虽然有毛主席和周总理保护,但“四人帮”暗地里横加干扰,造谣中伤,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捏造“罪状”,对华罗庚进行人身攻击.就是在那乌云遮日的日子里,华罗庚也始终没有放弃理论研究,没有放弃对事业的执着追求.表现出了一个科学工作者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科学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华罗庚不顾身体多病,忘我地工作着.就是在医院的病房里,他也不顾休息,日夜兼程地搞研究,写下了数万字的《数学方法和国民经济•前言•中论》征求意见稿. 1985年6月在日本访问讲学时,因心脏病发作,倒在了讲台上,走完了他那漫长、曲折、复杂、多变的人生旅途.在七十四年的岁月里,他从贫穷、偏僻的村镇走进了金碧辉煌的知识殿堂;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漂泊到海外,又冲破重重障碍从海外归来,为了寻找中国的富强之路,他作了无数次的探索.他毕生驰骋在“数学王国”里,也是最终在数学讲坛上走完了生命之路,实现了他的诺言:“我要工作到最后一分钟.”华罗庚的人生经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我的答案是: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华罗庚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爱国、爱科学、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3 华罗庚原来也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数学才能.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个中国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样东西,不知是多少.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余2.问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出来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谁也说不出得数.老师刚要张口,华罗庚举手说:“我算出来了,是23.”他不但正确地说出了得数,而且算法也很特别.这使老师大为惊诧. 可是,这位聪明的孩子,在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从此失学了.他回到家里,在自家的小杂货店做生意,卖点香烟、针线之类的东西,替父亲挑起了养活全家的担子.然而,华罗庚仍然酷爱数学.不能上学,就自己想办法学.一次,他向一位老师借来了几本数学书,看,便着了魔.从此,他一边做生意、算帐,一边学数学.有时看书入了神,人家买东西他也忘了招呼.傍晚,店铺关门以后,他更是一心一意地在数学王国里尽情漫游.一年到头,差不多每天都要花十几个小时,钻研那些借来的数学书.有时睡到半夜,想起一道数学难题的解法,他准会翻身起床,点亮小油灯,把解法记下来.
正在这时,他却得了伤寒病,躺在床上半年,总算捡回了一条命,但左脚却落下了终身残疾.在贫病交加中,华罗庚仍然把全部心血用在数学研究上,接连发表了好几篇重要论文,引起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的注意.
1932年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一名管理员.他一人要干几个人的事,仍继续自学课程,还自修了英文、德文,能用英文写论文.
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
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
2、少年时代的华罗庚家境贫寒,疾病缠身.18岁那年,华罗庚初中时代的王老师从外国学成归来,出任金坛中学校长.华罗庚是他得意的门生.他一心要接济华罗庚.不久,经王校长介绍,华罗庚到金坛中学做了个勤杂工,负责收发信件、报纸做杂务.华罗庚做勤杂工时,手脚勤快,每天忙忙碌碌地干完事就捧起数学课本学习.王校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为这位勤奋肯学的年轻人而感到骄傲.
真是天有不测风雨.华罗庚被一场伤寒病拖垮,医生作出“无法医救”的诊断.全家人悲痛万分,王校长更是觉得十分惋惜.但是死神终究没有把他拽走,他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只是左腿僵硬,落下了终身残疾.
华罗庚一瘸一跛地又去上工了,做的还是老本勤杂工.一天的劳累,双腿已疼痛难忍,但是他咬咬牙,仍然沉浸在数学王国的遨游中,把疼痛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对华罗庚来说,枯燥无味的阿拉伯数字就象一组奇妙无比的音符,草稿纸的运算符号好比音乐演奏一样,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他坚信,只要顽强地坚持下去,自学也能摘取数学王冠.由于他信心百倍地不懈努力,终于有一天,他的一篇数学论文发表了.机遇垂青这位下苦工夫的热心人.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熊庆来得知华罗庚的研究成果和不幸遭遇后,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这就是为他成为数学家提供了广阔舞台.这就是至今成为人们美谈的熊庆来睿智识英才的故事.
1985年,75岁的华罗庚爷爷带着一丝微笑和欣慰离开了他追求了一生的数学事业.他曾叮嘱人们不要忘记他曾是一位勤杂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