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这篇文章的word文档格式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1:56:10
求这篇文章的word文档格式
这篇文章无法复制,但我想要文档格式,
这篇文章无法复制,但我想要文档格式,
《敬廉崇洁》读本沙城中学版第一章---俭以养德
第一章 俭以养德
冰清则似镜,人清则廉洁;屋简则朴素,人简则德高.
勤俭是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北宋司马光也教育儿子要勤俭节约;毛泽东同志更是教育党员干部要艰苦朴素,厉行节约,勤俭建国.
时代在前进,勤俭的美德不但不能丢,还应该随文明程度的提高,使之成为自觉.我们现在还不富裕,需要勤俭;将来我们富裕了,仍然需要勤俭.勤俭是传统,勤俭是美德.深刻地理解它,用心感受它,努力实践它,我们不仅可以在勤俭中走向富裕,而且还可以在勤俭中使人格日臻完善.
过去我们节约每一个铜板,曾是为了革命和战争的胜利;今天我们崇尚节俭,更是为了国家和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穷当克俭,是美德;富而思俭,是更高层次的美德.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应成为我们放弃节俭的理由.是否勤俭节约,不仅是一个人的事,而且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甚至是我们人类的未来命运的大事.
历史上的无数名人,为我们立下了清廉简朴的丰碑.在我们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还有一些不求简朴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在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通过“简朴”来涵养人的心性、品德,树立高尚的节操.
●成由勤俭破由奢●
※一、历史诠释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蜀汉的丞相.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水)人.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的含义,是要求人们在处世时勤勉节俭.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给后世以巨大的影响.
诸葛亮在给儿子的《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汉•诸葛亮)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诸葛亮是以政治家的胸襟,远大的眼光,要求子弟从修身养德做起,苦志成学,将来做一番事业的.他特别告诫子弟不要虚度年华,否则到头来后悔莫及.诸葛亮教育子弟,是要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通过淡泊宁静的简朴生活,修养品德,专心学习,像他当年在隆中生活那样,做好建功立业的准备的.
诸葛亮虽身为蜀国丞相和三军统帅,军政大权在握,却是廉洁奉公的表率.他教育儿子要进行品行高尚的养成,即要用俭朴的生活来养德,用淡泊富贵来树立大志,用静心学习增长才干,用振奋精神来
革除享乐怠惰等等.诸葛亮正是这样做而实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的.他在生命垂危之际写给刘禅的信中说:“我在成都的家只有桑树800棵,薄田15顷,子孙靠它生活还是挺富裕的.我在外面(老家以外的地方)再没有别的财产,随时的衣食,全部仗给于官家,不另外谋取生财之道来增加点滴私产.我死的时候,不使家属内有多余的布帛,外有多余的财产.”诸葛亮在临终前不但劝谏后主,规划国事,而且有针对性地陈述家事,预先谢绝赏赐,以免后代因钱财而不成大器.他的高风亮节,难能可贵!
诸葛亮在他生前写给李严的一封信中还提到他“今蓄财无余,妾
无副服”,说他的妻子连一件多余的衣服也没有.像诸葛亮这样一位日理万机、身居显位的一国之相,在生活上如此严格要求自己,应该说在封建时代实在不多.再联系他在临死时留下的遗命来看,给人的
感受就更深.
诸葛亮在遗嘱中要求丧事简办,不仅提出就近葬汉中定军山,而且还特别嘱咐:“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这在崇尚厚葬的封建时代确属少见.如果说诸葛亮这位权倾一国的宰相,在他生前就以其忠贞谋国、克己奉公的思想和作风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那么从他身后的这番安排,就更使人难以忘怀了.无怪乎诸葛亮一死,蜀国上下纷纷要求建立祀庙,以此表达人们对这位贤相的永悼之情.
在诸葛亮这种公忠体国的思想和作风影响下,蜀汉的不少官吏,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做到忠勤职守,廉洁奉公,生活上节俭成风.这对诸葛亮身后蜀汉政权的稳定,无疑起了很好的作用.例如,蜀汉著名政治家邓芝,史称他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并且说他自身衣食“资仰于官”,生活十分俭朴,从不治私产,连妻子也“不免饥寒”,在他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清贫洁白
.足见诸葛亮治国、治家的思想与作风,对当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奢侈会破坏人们的心灵纯质,因为不幸的是,你获得愈多,就愈贪婪,而且确实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安格尔)●
※ 二、故事园地
列宁简朴的家庭生活
列宁和妻子克鲁普斯卡娅一生都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们严格遵守“不比别人即不比工人群众过得更舒服”这样一条原则.
列宁非常欣赏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表述的,即“一个人的健康就在于他的感情活动表现的很鲜明”这样一种看法.“就是这样,”列宁说,“一个健康的人想吃东西,他就真正想吃,想睡觉,他就不会讲究是否要睡软床.”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在家庭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正是这样一个健康人的生活.他们的房屋摆设很简单,像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一样.1902年,当他们离开慕尼黑时,变卖了家具,总共才值12马克.有一个时期,他们生活无着,只得靠党费维持生活.他们处处精打细算,住租金低廉的房子,吃大众化的饭菜.列宁甚至有病也不去看医生,不愿多花党的一分钱.后来,列宁有了稿费,除了留下必需的生活费,全部都用做党的基金.革命胜利后,列宁一家的生活仍很简朴,不要特殊照顾,不随便给自己加薪.列宁对穿着从不讲究.他的一件大衣,留有1918年他遇刺时的弹痕,但仍然缝缝补补,一直穿到他去世.
刘晏节俭过生活
我国古代也有许多节俭的故事.唐朝经安史之乱之后,稍稍显示了一些繁华景象.这天是元宵佳节,皇帝照例要在皇宫接受文武百官
●节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的朝贺.天蒙蒙亮,百官们坐轿的坐轿,骑马的骑马,纷纷来到朝房等候.
这时,户部尚书、兼领度支、转运、盐铁、铸钱、租庸等使的刘晏也来了.大家惊讶地发现,这位官居正三品、掌握天下财政大权的刘晏,竟然是官袍下面只穿一件粗布缝制的棉衣,而百官们一个个都是裘皮锦袍裹衣身.更令人好笑的是,刘晏手中还攥着两只烧饼,他边向同僚们点头答礼,边用袍袖遮着大嚼烧饼,吃得津津有味.大家见了,开玩笑地说:“美不可言!美不可言!”
平日里,这样一个达官贵人,也过着异常节俭的生活.他对家里人说:“居住只求方便安全,不求华丽;饮食但求肚饱合适,不求精细;骑马只取稳健的,不必讲究毛色漂亮.”这种生活观十分质朴实惠.他在长安的住宅坐落在长安东南面的一个小巷子里,屋子里陈设简陋,饮食也很简单,家里没有什么佣仆使女,家务事都是妻子儿女自己动手做的,颇令人感叹.
毛泽东的旧衣鞋
毛泽东是伟大的领袖,也是简朴的楷模.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穿的一套旧军装洗得发了白,补丁摞补丁.大家几次要给毛泽东同志换一套新的,他就是不同意.有一次,工作人员背着他给他领了一套新军装,毛泽东同志发现后,坚决要工作人员把新军装退了回去.毛泽东同志的这套旧军装,到底有多少补丁?一个警卫员数了数,大大小小共16块!毛泽东同志在中南海,衣着饮食依然简朴.他的一双旧拖鞋,鞋底磨出了洞,鞋面都开了线.工作人员几次要丢掉它,他总是说,修一修还可以穿.工作人员只好送到外面去修.最后,修鞋师傅看了看拖鞋,摇摇头说:“已经旧成这样,还咋修呀!”可是主席还是不让扔掉,工作人员只好再用针线缝一缝,放在主席铺下.
勤俭节约,为人楷模的周恩来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担任政府总理,地位高,权力大,经手的钱有成千上万个亿,但他始终克己奉公,从不乱花国家一分钱.在衣着、饮食和居住各方面都力求俭省.乘车外出时,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交通规则.周总理的一双皮鞋底磨穿了三次,还是补了又穿.有一次,他的警卫员拿了一件旧衬衣去请服务员缝补.服务员翻开一看,衬衣上已经有好几层补丁了,实在没法再补,便问:“这衬衣是谁的,破成这个样子,怎么能补呢?”警卫员见她不肯补,连忙说:“请务必设法补一下,这是周总理的衬衣.”服务员听说总理衣着如此朴素,大为感动,热泪盈眶,双手拿起衬衣,仔细地一针一线缝了起来.
1959年5月28日,周恩来总理来到天津南开大学.这所大学的前身是南开学校,是周总理的母校.午后,他走进职工食堂.这时,开饭时间已过,炊事员正在收拾碗筷,擦洗桌子.周总理走到一个菜桶旁边,俯下身子看着里面的菜问:“中午的菜没有卖完?多少钱一份?“旁边的大师傅不知他的用意,忙回答:“这是萝卜,五分钱.”
●节俭本身就是一宗财产(英国)●
他又指着另一个菜桶问:“这个呢?”“小白菜粉条,也是五分.”他看到笼屉上有中午开饭剩下的窝窝头,就走过去拿了一个,用手掂了掂问:“窝窝头多少钱一个?”“两分.”“好,我买两个.”周总理说完,拿着两个窝窝头走出厨房,在饭厅中随便找了个座位坐下,笑着说:“就在这儿吃饭吧,吃饱了好参观.”听说周总理要在这里吃饭,这可把炊事员们急坏了,事先一点准备都没有,怎么办呢?周总理看出了他们的心思,就说:“来一盘五分钱的萝卜,再加两分钱的咸菜.千万别给我另外做菜.”炊事员们心里感到很不安:敬爱的周总理到这里来吃饭,咱们给他吃凉菜、窝窝头,这怎么行呢?但既然他已经这么说了,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周总理的办公室兼餐室坐落在中南海,是一座靠近紫禁城城墙的老式平方,有些梁柱已经腐朽,油漆也已经大部分脱落,窗户裂着大缝隙,冬天要用报纸糊上才不透风.地面铺的是大块地砖,比较潮湿.建国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这样简陋的平房里学习、开会、办公,日理万机,昼夜操劳.在周总理身边工作的同志,考虑到他经常夜间工作,长年累月,夜以继日,容易得关节炎,多次想把房子装修一下,但他坚持不肯.1959年,趁周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他们把他的办公室修缮了一下,把灰顶棚换成木板顶棚,砖地改成地板,安装了吊灯,油漆了门窗,还换了一套新窗帘.周总理回来看到办公室变了样,很不满意,严厉批评了工作人员,甚至把吊灯拆下来,换上了原来的
旧窗帘,他才进去办公.
●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古巴)●
温家宝提前打招呼,谢绝摆宴自个吃
据2004年7月21日《人民日报》网报道,“十六大”之后,温家宝总理的第一站到了贵州.在吃饭问题上,他对自己和随行人员要求别严格,谢绝基层同志的宴请.
他对个人吃饭有“三条标准”,即:第一,不让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进食;第二,要求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关于饭菜的质量提出十二个字:“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
要说温家宝总理到基层检查工作与他人一起吃饭的事也有,那是我们从电视上看到的.一次是大年三十除夕夜,在矿井下与工人一起吃饺子;一次是白天,他去煤矿检查安全工作,在井下与工人师傅们一起坐在坑道边上吃包子.
※四、知识平台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节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习惯了大白天办公室里灯火通明,习惯了居室中空调大开四季如春,习惯了洗碗时的长流水,复印机旁的废纸张……还有,习惯了这一切方便舒适背后的大手大脚、随心所欲.
因此,当国务院提出2004年到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当隔膜已久的“节约”二字不断重复于我们的耳边时,一些人觉得“不习惯”.
有人说,节约是生产力低下的自然经济时代的产物,在物质丰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提节约是否不合时宜?有人说消费是生产的牵引机,是现代化列车不可缺少的车轮,倡导向节约型社会转型是否守旧落伍?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节约?
不加节制的资源浪费撼动生存根基.
节约与浪费是相对的,今天我们重提节约,是因为发生在我们
边的浪费正在撼动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我们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不到平均数的1/4,600多个城市里有400多个供水不足,但我们珍惜水了吗?
农业是水资源的用水大户,也是水资源的浪费大户.在我国,“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农业灌溉方式仍在普遍沿用,灌溉用水的一半在输水过程中就渗漏了,利用率仅为40%左右,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水平.
因为现有用水设施技术落后,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美国是8立方米、日本只有6立方米;我们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55%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
生活中人们对水资源的浪费同样肆无忌惮.实验表明,一个水龙头如果一秒钟漏滴一滴水,一年便滴掉360吨水,而我国多数城市输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水损失高达20%以上,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全国每年浪费水资源更在100亿立方米以上.北京市仅一年的洗车耗水量,就相当于一个多昆明湖或6个北海的蓄水量.
我们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5,我们要用不到世界耕地面积1/10的土地,养活世界1/4的人口.但各种名目的“圈地运动”却使我们的耕地锐减,光是小小的实心黏土砖,就能一年毁掉8万—10万亩良田,仅砖厂侵占土地就达400万亩.
在粗放使用、无端浪费中,能源也进入了紧缺时代.石油、天然气、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的最低值,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5.目前中国每万元工业生产值比发达国家多消耗近40%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除了科学技术落后的因素外,人为浪费是一个大漏洞.
无论是亚洲金融危机,还是非典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都未能阻挡我国经济高歌猛进的态势.但是,从去年席卷全国的能源紧张、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涨开始,人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我国经济正饱受资源约束之痛.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重要资源紧缺必然会受制于人,关键时候,资源可能是用钱也买不到的.
迫在眉睫的资源危机敲响自然警钟.
乘坐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列车上,面对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我们时常感到一种满足:捉襟见肘的日子过去了,生活越来越红火.
但当我们知道,今天的富裕生活是要靠过度耗用资源来实现,今天的发展是要用子孙后代的生存权利来换取时,我们还能如此坦然地粗手大脚地生活吗?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原以为你无限宽广,不在乎失去一片荫凉.原以为你有无穷宝藏,不在乎掠走一点安详.原以为你无比坚强,谁知你的泪在流淌.原以为你母爱无疆,谁知你渐渐失去力量.”
现存资源的匮乏与穷绝,未来发展的需求与压力,让我们必须静心聆听自然的警示.在接连遭遇“煤荒”、“电荒”、“油荒”之后,国人初尝资源短缺的苦涩.在排队购买蜡烛的烦躁中,在忽然陷入黑暗的恐慌中,警钟其实已经敲响!
地质学家经过几十年的勘测证实,因为巨大的人口基数,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中国已成为“资源弱国”.50年后中国除了煤炭外,几乎所有的矿产资源都将出现严重短缺,其中50%左右的资源面临枯竭.有识之士警告,2010年中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时代,我们的孩子将不得不为我们今天的挥霍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资源不足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困难,也将成为损坏我们美好生活的最大隐患.
其实,在发展的车轮下,如何应对资源短缺的挑战已经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在世界各国,节约已经成为一种风潮,不少国家的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已经融入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那是一些远比我们富裕得多的国家,但他们对于资源利用的精打细算,让我们汗颜.
美国是资源大国,他们的国民消费水平位居世界之首.但美国学生的课本是重复利用的,一本教科书要至少用8个学生,平均使用寿命5年.我国课本的使用寿命却只有半年!我国现有在校中小学生2.2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亿人,目前人手一册的课本若能连续使用5年,扣除成本,可节约的资金便相当可观!而在课本循环使用过程中,又将有多少森林可以幸
免于难!
我们的近邻韩国人已经节约到牙齿了,因为珍惜资源,他们研制出以土豆淀粉或江米面为原料的食品牙签.像餐馆用的一次性台布、旅馆用的一次性洗漱用品等,在韩国早已没了踪影.
一次性筷子本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却严禁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他们使用的这种木筷都是从中国进口的,用过之后,又将筷子加工生产成纸浆出口中国换取外汇.
惠普是世界知名的大公司,实力雄厚财大气粗,但他们却在办公室里设了“备用箱”和“再生箱”,只用过一面的纸张都放在备用箱中,其他人可以再利用那纸的背面,两面都用过的纸则放入再生箱中回收.在全球的爱普生任何一家公司里,所有双面用的打印纸在用完之后还必须用于粘贴各种报销票据.
这些看起来锱铢必较甚至有些精细琐碎的行为背后,是一个越来越得到认同的共识:再富裕也没有权利浪费资源.
节约资源依赖每个人的行动.积羽沉舟,在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果每个人都不注意节约资源,那么我们的资源储备将无法承载中华民族的发展之舟.滴水成河,如果13亿人口的中国真正做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它所汇集的力量将不仅是我们国家走向未来的支撑,也是我们民族对于地球和人类的馈赠.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生活中杜绝浪费之事人人可为,可以节约之处俯首即是.
淋浴擦肥皂时关掉水龙头,洗一次澡可以节约60升水;用口杯接水刷牙,只有0.5升水,如果让水龙头开着5分钟,则要浪费45升水;厕所使用节水型器具,每次可节约4—5升水;洗菜时用盆接
水洗,而不是开着水龙头,一顿饭可节省100升水……
全国13亿人口每人少用一双一次性木筷,意味着成千上万亩森林免遭砍伐厄运.全国每个家庭每天少用一个塑料袋,可以节省大量的石油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好纸800千克,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减少35%的水污染.
如果采用节能光源,我们的照明用电量将下降60%,一年可节约740亿千瓦时电能,相当于节约2989万吨标准煤.如果把国内现有的1.3亿台冰箱全部换成节电冰箱,每年可节电431.32亿千瓦时,相当于半个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都紧握着珍贵的“资源”,掌握着对这些民族发展“命脉”生杀予夺的权力,成之毁之、爱之损之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行动.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政府曾经大力倡导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斤煤、一寸布的精神.现在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日子好过了,但那种节俭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
●节约中国,从你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了更加丰富的意义.
“俭以养德”,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以节俭为值得彰扬的美德.今天,我们的20字公民道德纲要也将勤俭节约大书其中.
选择节俭,不仅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追寻一种精神品质,更是确立了一条走向未来的道路.
它的名字叫可持续发展.
它需要13亿国人同心协力、身体力行.
第一章 俭以养德
冰清则似镜,人清则廉洁;屋简则朴素,人简则德高.
勤俭是一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北宋司马光也教育儿子要勤俭节约;毛泽东同志更是教育党员干部要艰苦朴素,厉行节约,勤俭建国.
时代在前进,勤俭的美德不但不能丢,还应该随文明程度的提高,使之成为自觉.我们现在还不富裕,需要勤俭;将来我们富裕了,仍然需要勤俭.勤俭是传统,勤俭是美德.深刻地理解它,用心感受它,努力实践它,我们不仅可以在勤俭中走向富裕,而且还可以在勤俭中使人格日臻完善.
过去我们节约每一个铜板,曾是为了革命和战争的胜利;今天我们崇尚节俭,更是为了国家和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穷当克俭,是美德;富而思俭,是更高层次的美德.消费水平的提高不应成为我们放弃节俭的理由.是否勤俭节约,不仅是一个人的事,而且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甚至是我们人类的未来命运的大事.
历史上的无数名人,为我们立下了清廉简朴的丰碑.在我们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还有一些不求简朴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在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通过“简朴”来涵养人的心性、品德,树立高尚的节操.
●成由勤俭破由奢●
※一、历史诠释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蜀汉的丞相.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水)人.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的含义,是要求人们在处世时勤勉节俭.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给后世以巨大的影响.
诸葛亮在给儿子的《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汉•诸葛亮)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诸葛亮是以政治家的胸襟,远大的眼光,要求子弟从修身养德做起,苦志成学,将来做一番事业的.他特别告诫子弟不要虚度年华,否则到头来后悔莫及.诸葛亮教育子弟,是要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通过淡泊宁静的简朴生活,修养品德,专心学习,像他当年在隆中生活那样,做好建功立业的准备的.
诸葛亮虽身为蜀国丞相和三军统帅,军政大权在握,却是廉洁奉公的表率.他教育儿子要进行品行高尚的养成,即要用俭朴的生活来养德,用淡泊富贵来树立大志,用静心学习增长才干,用振奋精神来
革除享乐怠惰等等.诸葛亮正是这样做而实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的.他在生命垂危之际写给刘禅的信中说:“我在成都的家只有桑树800棵,薄田15顷,子孙靠它生活还是挺富裕的.我在外面(老家以外的地方)再没有别的财产,随时的衣食,全部仗给于官家,不另外谋取生财之道来增加点滴私产.我死的时候,不使家属内有多余的布帛,外有多余的财产.”诸葛亮在临终前不但劝谏后主,规划国事,而且有针对性地陈述家事,预先谢绝赏赐,以免后代因钱财而不成大器.他的高风亮节,难能可贵!
诸葛亮在他生前写给李严的一封信中还提到他“今蓄财无余,妾
无副服”,说他的妻子连一件多余的衣服也没有.像诸葛亮这样一位日理万机、身居显位的一国之相,在生活上如此严格要求自己,应该说在封建时代实在不多.再联系他在临死时留下的遗命来看,给人的
感受就更深.
诸葛亮在遗嘱中要求丧事简办,不仅提出就近葬汉中定军山,而且还特别嘱咐:“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这在崇尚厚葬的封建时代确属少见.如果说诸葛亮这位权倾一国的宰相,在他生前就以其忠贞谋国、克己奉公的思想和作风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那么从他身后的这番安排,就更使人难以忘怀了.无怪乎诸葛亮一死,蜀国上下纷纷要求建立祀庙,以此表达人们对这位贤相的永悼之情.
在诸葛亮这种公忠体国的思想和作风影响下,蜀汉的不少官吏,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做到忠勤职守,廉洁奉公,生活上节俭成风.这对诸葛亮身后蜀汉政权的稳定,无疑起了很好的作用.例如,蜀汉著名政治家邓芝,史称他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并且说他自身衣食“资仰于官”,生活十分俭朴,从不治私产,连妻子也“不免饥寒”,在他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清贫洁白
.足见诸葛亮治国、治家的思想与作风,对当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奢侈会破坏人们的心灵纯质,因为不幸的是,你获得愈多,就愈贪婪,而且确实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安格尔)●
※ 二、故事园地
列宁简朴的家庭生活
列宁和妻子克鲁普斯卡娅一生都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们严格遵守“不比别人即不比工人群众过得更舒服”这样一条原则.
列宁非常欣赏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表述的,即“一个人的健康就在于他的感情活动表现的很鲜明”这样一种看法.“就是这样,”列宁说,“一个健康的人想吃东西,他就真正想吃,想睡觉,他就不会讲究是否要睡软床.”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在家庭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正是这样一个健康人的生活.他们的房屋摆设很简单,像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一样.1902年,当他们离开慕尼黑时,变卖了家具,总共才值12马克.有一个时期,他们生活无着,只得靠党费维持生活.他们处处精打细算,住租金低廉的房子,吃大众化的饭菜.列宁甚至有病也不去看医生,不愿多花党的一分钱.后来,列宁有了稿费,除了留下必需的生活费,全部都用做党的基金.革命胜利后,列宁一家的生活仍很简朴,不要特殊照顾,不随便给自己加薪.列宁对穿着从不讲究.他的一件大衣,留有1918年他遇刺时的弹痕,但仍然缝缝补补,一直穿到他去世.
刘晏节俭过生活
我国古代也有许多节俭的故事.唐朝经安史之乱之后,稍稍显示了一些繁华景象.这天是元宵佳节,皇帝照例要在皇宫接受文武百官
●节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的朝贺.天蒙蒙亮,百官们坐轿的坐轿,骑马的骑马,纷纷来到朝房等候.
这时,户部尚书、兼领度支、转运、盐铁、铸钱、租庸等使的刘晏也来了.大家惊讶地发现,这位官居正三品、掌握天下财政大权的刘晏,竟然是官袍下面只穿一件粗布缝制的棉衣,而百官们一个个都是裘皮锦袍裹衣身.更令人好笑的是,刘晏手中还攥着两只烧饼,他边向同僚们点头答礼,边用袍袖遮着大嚼烧饼,吃得津津有味.大家见了,开玩笑地说:“美不可言!美不可言!”
平日里,这样一个达官贵人,也过着异常节俭的生活.他对家里人说:“居住只求方便安全,不求华丽;饮食但求肚饱合适,不求精细;骑马只取稳健的,不必讲究毛色漂亮.”这种生活观十分质朴实惠.他在长安的住宅坐落在长安东南面的一个小巷子里,屋子里陈设简陋,饮食也很简单,家里没有什么佣仆使女,家务事都是妻子儿女自己动手做的,颇令人感叹.
毛泽东的旧衣鞋
毛泽东是伟大的领袖,也是简朴的楷模.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穿的一套旧军装洗得发了白,补丁摞补丁.大家几次要给毛泽东同志换一套新的,他就是不同意.有一次,工作人员背着他给他领了一套新军装,毛泽东同志发现后,坚决要工作人员把新军装退了回去.毛泽东同志的这套旧军装,到底有多少补丁?一个警卫员数了数,大大小小共16块!毛泽东同志在中南海,衣着饮食依然简朴.他的一双旧拖鞋,鞋底磨出了洞,鞋面都开了线.工作人员几次要丢掉它,他总是说,修一修还可以穿.工作人员只好送到外面去修.最后,修鞋师傅看了看拖鞋,摇摇头说:“已经旧成这样,还咋修呀!”可是主席还是不让扔掉,工作人员只好再用针线缝一缝,放在主席铺下.
勤俭节约,为人楷模的周恩来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担任政府总理,地位高,权力大,经手的钱有成千上万个亿,但他始终克己奉公,从不乱花国家一分钱.在衣着、饮食和居住各方面都力求俭省.乘车外出时,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交通规则.周总理的一双皮鞋底磨穿了三次,还是补了又穿.有一次,他的警卫员拿了一件旧衬衣去请服务员缝补.服务员翻开一看,衬衣上已经有好几层补丁了,实在没法再补,便问:“这衬衣是谁的,破成这个样子,怎么能补呢?”警卫员见她不肯补,连忙说:“请务必设法补一下,这是周总理的衬衣.”服务员听说总理衣着如此朴素,大为感动,热泪盈眶,双手拿起衬衣,仔细地一针一线缝了起来.
1959年5月28日,周恩来总理来到天津南开大学.这所大学的前身是南开学校,是周总理的母校.午后,他走进职工食堂.这时,开饭时间已过,炊事员正在收拾碗筷,擦洗桌子.周总理走到一个菜桶旁边,俯下身子看着里面的菜问:“中午的菜没有卖完?多少钱一份?“旁边的大师傅不知他的用意,忙回答:“这是萝卜,五分钱.”
●节俭本身就是一宗财产(英国)●
他又指着另一个菜桶问:“这个呢?”“小白菜粉条,也是五分.”他看到笼屉上有中午开饭剩下的窝窝头,就走过去拿了一个,用手掂了掂问:“窝窝头多少钱一个?”“两分.”“好,我买两个.”周总理说完,拿着两个窝窝头走出厨房,在饭厅中随便找了个座位坐下,笑着说:“就在这儿吃饭吧,吃饱了好参观.”听说周总理要在这里吃饭,这可把炊事员们急坏了,事先一点准备都没有,怎么办呢?周总理看出了他们的心思,就说:“来一盘五分钱的萝卜,再加两分钱的咸菜.千万别给我另外做菜.”炊事员们心里感到很不安:敬爱的周总理到这里来吃饭,咱们给他吃凉菜、窝窝头,这怎么行呢?但既然他已经这么说了,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周总理的办公室兼餐室坐落在中南海,是一座靠近紫禁城城墙的老式平方,有些梁柱已经腐朽,油漆也已经大部分脱落,窗户裂着大缝隙,冬天要用报纸糊上才不透风.地面铺的是大块地砖,比较潮湿.建国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这样简陋的平房里学习、开会、办公,日理万机,昼夜操劳.在周总理身边工作的同志,考虑到他经常夜间工作,长年累月,夜以继日,容易得关节炎,多次想把房子装修一下,但他坚持不肯.1959年,趁周总理出国访问的机会,他们把他的办公室修缮了一下,把灰顶棚换成木板顶棚,砖地改成地板,安装了吊灯,油漆了门窗,还换了一套新窗帘.周总理回来看到办公室变了样,很不满意,严厉批评了工作人员,甚至把吊灯拆下来,换上了原来的
旧窗帘,他才进去办公.
●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古巴)●
温家宝提前打招呼,谢绝摆宴自个吃
据2004年7月21日《人民日报》网报道,“十六大”之后,温家宝总理的第一站到了贵州.在吃饭问题上,他对自己和随行人员要求别严格,谢绝基层同志的宴请.
他对个人吃饭有“三条标准”,即:第一,不让任何人陪吃,自己默默地进食;第二,要求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第三,关于饭菜的质量提出十二个字:“清清淡淡,汤汤水水,热热乎乎”.
要说温家宝总理到基层检查工作与他人一起吃饭的事也有,那是我们从电视上看到的.一次是大年三十除夕夜,在矿井下与工人一起吃饺子;一次是白天,他去煤矿检查安全工作,在井下与工人师傅们一起坐在坑道边上吃包子.
※四、知识平台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节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习惯了大白天办公室里灯火通明,习惯了居室中空调大开四季如春,习惯了洗碗时的长流水,复印机旁的废纸张……还有,习惯了这一切方便舒适背后的大手大脚、随心所欲.
因此,当国务院提出2004年到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当隔膜已久的“节约”二字不断重复于我们的耳边时,一些人觉得“不习惯”.
有人说,节约是生产力低下的自然经济时代的产物,在物质丰富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提节约是否不合时宜?有人说消费是生产的牵引机,是现代化列车不可缺少的车轮,倡导向节约型社会转型是否守旧落伍?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节约?
不加节制的资源浪费撼动生存根基.
节约与浪费是相对的,今天我们重提节约,是因为发生在我们
边的浪费正在撼动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我们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不到平均数的1/4,600多个城市里有400多个供水不足,但我们珍惜水了吗?
农业是水资源的用水大户,也是水资源的浪费大户.在我国,“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农业灌溉方式仍在普遍沿用,灌溉用水的一半在输水过程中就渗漏了,利用率仅为40%左右,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水平.
因为现有用水设施技术落后,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美国是8立方米、日本只有6立方米;我们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55%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
生活中人们对水资源的浪费同样肆无忌惮.实验表明,一个水龙头如果一秒钟漏滴一滴水,一年便滴掉360吨水,而我国多数城市输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水损失高达20%以上,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全国每年浪费水资源更在100亿立方米以上.北京市仅一年的洗车耗水量,就相当于一个多昆明湖或6个北海的蓄水量.
我们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5,我们要用不到世界耕地面积1/10的土地,养活世界1/4的人口.但各种名目的“圈地运动”却使我们的耕地锐减,光是小小的实心黏土砖,就能一年毁掉8万—10万亩良田,仅砖厂侵占土地就达400万亩.
在粗放使用、无端浪费中,能源也进入了紧缺时代.石油、天然气、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的最低值,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5.目前中国每万元工业生产值比发达国家多消耗近40%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除了科学技术落后的因素外,人为浪费是一个大漏洞.
无论是亚洲金融危机,还是非典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都未能阻挡我国经济高歌猛进的态势.但是,从去年席卷全国的能源紧张、原材料价格全面上涨开始,人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我国经济正饱受资源约束之痛.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重要资源紧缺必然会受制于人,关键时候,资源可能是用钱也买不到的.
迫在眉睫的资源危机敲响自然警钟.
乘坐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列车上,面对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我们时常感到一种满足:捉襟见肘的日子过去了,生活越来越红火.
但当我们知道,今天的富裕生活是要靠过度耗用资源来实现,今天的发展是要用子孙后代的生存权利来换取时,我们还能如此坦然地粗手大脚地生活吗?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原以为你无限宽广,不在乎失去一片荫凉.原以为你有无穷宝藏,不在乎掠走一点安详.原以为你无比坚强,谁知你的泪在流淌.原以为你母爱无疆,谁知你渐渐失去力量.”
现存资源的匮乏与穷绝,未来发展的需求与压力,让我们必须静心聆听自然的警示.在接连遭遇“煤荒”、“电荒”、“油荒”之后,国人初尝资源短缺的苦涩.在排队购买蜡烛的烦躁中,在忽然陷入黑暗的恐慌中,警钟其实已经敲响!
地质学家经过几十年的勘测证实,因为巨大的人口基数,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中国已成为“资源弱国”.50年后中国除了煤炭外,几乎所有的矿产资源都将出现严重短缺,其中50%左右的资源面临枯竭.有识之士警告,2010年中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时代,我们的孩子将不得不为我们今天的挥霍付出沉重的代价.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资源不足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困难,也将成为损坏我们美好生活的最大隐患.
其实,在发展的车轮下,如何应对资源短缺的挑战已经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在世界各国,节约已经成为一种风潮,不少国家的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已经融入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那是一些远比我们富裕得多的国家,但他们对于资源利用的精打细算,让我们汗颜.
美国是资源大国,他们的国民消费水平位居世界之首.但美国学生的课本是重复利用的,一本教科书要至少用8个学生,平均使用寿命5年.我国课本的使用寿命却只有半年!我国现有在校中小学生2.2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亿人,目前人手一册的课本若能连续使用5年,扣除成本,可节约的资金便相当可观!而在课本循环使用过程中,又将有多少森林可以幸
免于难!
我们的近邻韩国人已经节约到牙齿了,因为珍惜资源,他们研制出以土豆淀粉或江米面为原料的食品牙签.像餐馆用的一次性台布、旅馆用的一次性洗漱用品等,在韩国早已没了踪影.
一次性筷子本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但他们却严禁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来做一次性筷子,他们使用的这种木筷都是从中国进口的,用过之后,又将筷子加工生产成纸浆出口中国换取外汇.
惠普是世界知名的大公司,实力雄厚财大气粗,但他们却在办公室里设了“备用箱”和“再生箱”,只用过一面的纸张都放在备用箱中,其他人可以再利用那纸的背面,两面都用过的纸则放入再生箱中回收.在全球的爱普生任何一家公司里,所有双面用的打印纸在用完之后还必须用于粘贴各种报销票据.
这些看起来锱铢必较甚至有些精细琐碎的行为背后,是一个越来越得到认同的共识:再富裕也没有权利浪费资源.
节约资源依赖每个人的行动.积羽沉舟,在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果每个人都不注意节约资源,那么我们的资源储备将无法承载中华民族的发展之舟.滴水成河,如果13亿人口的中国真正做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它所汇集的力量将不仅是我们国家走向未来的支撑,也是我们民族对于地球和人类的馈赠.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生活中杜绝浪费之事人人可为,可以节约之处俯首即是.
淋浴擦肥皂时关掉水龙头,洗一次澡可以节约60升水;用口杯接水刷牙,只有0.5升水,如果让水龙头开着5分钟,则要浪费45升水;厕所使用节水型器具,每次可节约4—5升水;洗菜时用盆接
水洗,而不是开着水龙头,一顿饭可节省100升水……
全国13亿人口每人少用一双一次性木筷,意味着成千上万亩森林免遭砍伐厄运.全国每个家庭每天少用一个塑料袋,可以节省大量的石油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好纸800千克,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减少35%的水污染.
如果采用节能光源,我们的照明用电量将下降60%,一年可节约740亿千瓦时电能,相当于节约2989万吨标准煤.如果把国内现有的1.3亿台冰箱全部换成节电冰箱,每年可节电431.32亿千瓦时,相当于半个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都紧握着珍贵的“资源”,掌握着对这些民族发展“命脉”生杀予夺的权力,成之毁之、爱之损之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行动.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政府曾经大力倡导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斤煤、一寸布的精神.现在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日子好过了,但那种节俭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
●节约中国,从你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了更加丰富的意义.
“俭以养德”,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一直以节俭为值得彰扬的美德.今天,我们的20字公民道德纲要也将勤俭节约大书其中.
选择节俭,不仅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追寻一种精神品质,更是确立了一条走向未来的道路.
它的名字叫可持续发展.
它需要13亿国人同心协力、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