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先生的文章《通感》出自哪一本文集?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11:52:10
钱钟书先生的文章《通感》出自哪一本文集?
我写了篇论文需要对《通感》这篇文章作注,但是不知道它收在那个文集中.最好提供下出版社名称,出版时间,及页数.
我写了篇论文需要对《通感》这篇文章作注,但是不知道它收在那个文集中.最好提供下出版社名称,出版时间,及页数.
收录在《七缀集》
出版社:三联书店
·页码:186 页
·ISBN:710801677X
·条形码:9787108016775
·版本:2002年2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通感》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家和修辞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同时人方中通《续陪》卷四《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引了“红杏‘闹春’实之未见”等话,接着说:“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烧’字不能形容其红之多犹之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也没有把那个“理外之理”讲明白.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并未懂那句的意义,误以为它就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常把“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
晏几道《临江仙》:“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毛滂《浣溪沙》:“水北寒烟雪似梅,水南梅闹雪千堆.”马子严《阮郎归》:“翻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黄庭坚《才韵公秉》:“车驰马骤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又《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寒窗穿碧流,润础闹苍藓.”陈与义《夜赋》:“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陆游《开岁...有赋》:“百草吹香蝴蝶闹,一溪涨绿鹭鸶闲.”范成大《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行入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陈耆卿《与二三友游天庆观》:“月翻杨柳尽头影,风肴擢芙蓉闹处香.”又《挽陈知县》:“日边消息花争闹,露下光阴柳变疏.”赵孟坚《康不领...长赋》:“闹处相挨如有意,静中背立见无聊.”从这些例子来看,方中通说“闹”字“形容其杏之红”,还不够确切;应当说:“形容其花之盛(繁)”.“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象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马子严那句词可以和另一南宋人陈造也写西湖春游的一句诗对照:“付与笙歌三万指,平分彩舫聒湖山”.“聒”是说“笙歌”,指嘈嘈切切、耳朵应接不暇的声响;“闹”是说“妆束”,相当于“闹妆”的“闹”,指花花绿绿、眼睛应接不暇的景象.“聒”和“闹”虽然是同义词但在马词和陈诗里分别描写两种不同的官能感觉.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就方法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远山拙注:指古人好友之间钱财混有,不分你我).又譬如“热闹”和“冷静”那两个成语也表示“热”和“闹”、“冷”和“静”在感觉上有通同一气之处,结成配偶,因此范成大可以离间说“已觉笙歌无暖热”.李义山《杂篡-意想》早指出:“冬日着碧衣似寒,夏月见红似热”.我们也说红颜色“温暖”绿颜色“寒冷”,“暖红”、“寒碧”已沦为诗词套语.
出版社:三联书店
·页码:186 页
·ISBN:710801677X
·条形码:9787108016775
·版本:2002年2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通感》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家和修辞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同时人方中通《续陪》卷四《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引了“红杏‘闹春’实之未见”等话,接着说:“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烧’字不能形容其红之多犹之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也没有把那个“理外之理”讲明白.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评点苏诗》卷二在句旁抹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这表示他并未懂那句的意义,误以为它就像司空图所写:“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常把“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
晏几道《临江仙》:“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毛滂《浣溪沙》:“水北寒烟雪似梅,水南梅闹雪千堆.”马子严《阮郎归》:“翻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黄庭坚《才韵公秉》:“车驰马骤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又《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寒窗穿碧流,润础闹苍藓.”陈与义《夜赋》:“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陆游《开岁...有赋》:“百草吹香蝴蝶闹,一溪涨绿鹭鸶闲.”范成大《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行入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陈耆卿《与二三友游天庆观》:“月翻杨柳尽头影,风肴擢芙蓉闹处香.”又《挽陈知县》:“日边消息花争闹,露下光阴柳变疏.”赵孟坚《康不领...长赋》:“闹处相挨如有意,静中背立见无聊.”从这些例子来看,方中通说“闹”字“形容其杏之红”,还不够确切;应当说:“形容其花之盛(繁)”.“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象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马子严那句词可以和另一南宋人陈造也写西湖春游的一句诗对照:“付与笙歌三万指,平分彩舫聒湖山”.“聒”是说“笙歌”,指嘈嘈切切、耳朵应接不暇的声响;“闹”是说“妆束”,相当于“闹妆”的“闹”,指花花绿绿、眼睛应接不暇的景象.“聒”和“闹”虽然是同义词但在马词和陈诗里分别描写两种不同的官能感觉.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就方法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远山拙注:指古人好友之间钱财混有,不分你我).又譬如“热闹”和“冷静”那两个成语也表示“热”和“闹”、“冷”和“静”在感觉上有通同一气之处,结成配偶,因此范成大可以离间说“已觉笙歌无暖热”.李义山《杂篡-意想》早指出:“冬日着碧衣似寒,夏月见红似热”.我们也说红颜色“温暖”绿颜色“寒冷”,“暖红”、“寒碧”已沦为诗词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