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有关科学家的手抄报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9 05:03:43
写有关科学家的手抄报
科学家是指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士,包括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这两大类.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达到了一定的造诣,获得了有关部门和行业内的认可,均可以称之为科学家.按照这样的说法,无论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还是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都应当属于科学家的分类.
著名的科学家有
居里夫妇
比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年5月15日生于巴黎一个医生家庭里.在他的儿童和少年时期,性格上好个人沉思,不易改变思路,沉默寡言,反应缓慢,不适应普通学校的灌注式知识训练,不能跟班学习,人们都说他心灵迟钝,所以从小没有进过小学和中学.父亲常带他到乡间采集动、植、矿物标本,培养了他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学到了如何观察事物和如何解释它们的初步方法.居里14岁时,父母为他请了一位数理教师,他的数理进步极快,16岁便考得理学学士学位,进入巴黎大学后两年,又取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80年,他21岁时,和他哥哥雅克·居里一起研究晶体的特性,发现了晶体的压电效应.1891年,他研究物质的磁性与温度的关系,建立了居里定律:顺磁质的磁化系数与绝对温度成反比.他在进行科学研究中,还自己创造和改进了许多新仪器,例如压电水晶秤、居里天平、居里静电计等.1895年7月25日比埃尔·居里与玛丽·居里结婚.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生于沙皇俄国统治下的华沙,父亲是中学教员.16岁她以金质奖章毕业于华沙中学,因家庭无力供她继续读书,而不得不去担任家庭教师达六年之久.后来靠自己的一点积蓄和姐姐的帮助,于1891年去巴黎求学.在巴黎大学,她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地学习,经过四年,获得了物理和数学两个硕士学位.
居里夫妇结婚后次年,即1896年,贝可勒耳发现了铀盐的放射性现象,引起这对青年夫妇的极大兴趣,居里夫人决心研究这一不寻常现象的实质.她先检验了当时已知的所有化学元素,发现了钍和钍的化合物也具有放射性.她进一步检验了各种复杂的矿物的放射性,意外地发现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纯粹的氧化铀强四倍多.她断定,铀矿石除了铀之外,显然还含有一种放射性更强的元素.
居里以他作为物理学家的经验,立即意识到这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放下自己正在从事的晶体研究,和居里夫人一起投入到寻找新元素的工作中.不久之后,他们就确定,在铀矿石里不是含有一种,而是含有两种未被发现的元素.1898年7月,他们先把其中一种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没过多久,1898年12月,他们又把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为了得到纯净的钋和镭,他们进行了艰苦的劳动.在一个破棚子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了四年.自己用铁棍搅拌锅里沸腾的沥青铀矿渣,眼睛和喉咙忍受着锅里冒出的烟气的刺激,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提炼,才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得到十分之一克的镭.由于发现放射性,居里夫妇和贝可勒耳共同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比埃尔·居里因车祸不幸逝世,年仅47岁.比埃尔·居里去世后,居里夫人忍受着巨大的悲痛,接任了她丈夫在巴黎大学的物理学教授职位,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她继续放射性的研究工作.1910年,她和法国化学家德别爱尔诺一起分析出纯镭元素,确定了镭的原子量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她还测出了氡和其他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系统关系.由于这些重大成就,又荣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仅有的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居里夫妇亲自体验了镭的生理效应,他们曾不止一次地被镭射线烫伤.他们与医生一起研究将镭用于治疗癌症,开创了放射性疗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为了自己的祖国波兰和第二祖国法国,参加了战地卫生服务工作,组织X光汽车和X光照相室为伤兵服务,还用镭来治疗伤兵,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战结束后,居里夫人回到巴黎她创建的镭学研究所,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并培养青年学者.晚年完成了钋和锕的提炼.居里夫人在无任何防护设施的情况下从事了35年的镭元素研究,加上大战期间四年建立X射线室的工作,射线严重地损害了她的健康,引起她严重贫血.1934年5月她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实验室,并于1934年7月4日与世长辞.
居里夫妇一生淡泊、谦虚,不喜欢世俗的恭维与赞扬,不关心个人的名利与地位.在发现镭和提炼成功以后,他们不请求专利,也不保留任何权利.他们认为,镭是一种元素,应该属于全人类.他们向全世界公开他们的提镭方法.对他们花费十几年制备出来的、约值十万美元的一克多镭,全部交给了镭学研究所,不取分文.对美国妇女界捐赠给她的一克镭,也不据为私有,一半给了法国镭学研究所,一半给了华沙的镭学研究所.在将镭用于治疗癌症时,他们本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但是他们商定,不要他们的发明带来的一切物质利益.他们辛勤劳动的目的,是为人类从新发现中获得幸福.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
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古希腊人以为是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古代中国则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说.到了近代,人们才渐渐明白:元素多种多样,决不止于四五种.18世纪,科学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种,如金、银、铁、氧、磷、硫等,到19世纪,已发现的元素已达54种.
人们自然会问,没有发现的元素还有多少种?元素之间是孤零零地存在,还是彼此间有着某种联系呢?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揭开了这个奥秘.
原来,元素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严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怎么排列的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原子量相等或相近的,性质相似相近;而且,元素的性质和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的变化.
门捷列夫激动不已.他把当时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其原子量和性质排列成一张表,结果发现,从任何一种元素算起,每数到8个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他把这个规律称为“八音律”.
门捷列夫是怎样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呢?
1834年2月7日,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诞生于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父亲是中学校长.16岁时,进入圣彼得堡师范学院自然科学教育系学习.毕业后,门捷列夫去德国深造,集中精力研究物理化学.1861年回国,任圣彼得堡大学教授.
在编写无机化学讲义时,门捷列夫发现这门学科的俄语教材都已陈旧,外文教科书也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因而迫切需要有一本新的、能够反映当代化学发展水平的无机化学教科书.
这种想法激励着年轻的门捷列夫.当门捷列夫编写有关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章节时,他遇到了难题.按照什么次序排列它们的位置呢?当时化学界发现的化学元索已达63种.为了寻找元素的科学分类方法,他不得不研究有关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某一学科的历史,是把握该学科发展进程的最好方法.门捷列夫深刻地了解这一点,他迈进了圣彼得堡大学的图书馆,在数不尽的卷帙中逐一整理以往人们研究化学元素分类的原始资料……
门捷列夫抓住了化学家研究元素分类的历史脉络,夜以继日地分析思考,简直着了迷.夜深人静,圣彼得堡大学主楼左侧的的门捷列夫的居室仍然亮着灯光,仆人为了安全起见,推开了门捷列夫书房的门.
“安东!”门捷列夫站起来对仆人说:“到实验室去找几张厚纸,把筐也一起拿来.”
安东是门捷列夫教授家的忠实仆人.他走出房门,莫名其妙地耸耸肩膀,很快就拿来一卷厚纸.
“帮我把它剪开.”
门捷列夫一边吩咐仆人,一边动手在厚纸上画出格子.
“所有的卡片都要像这个格于一样大小.开始剪吧,我要在上面写字.”
门捷列大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在每一张卡片上都写上了元素名称、原于量、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主要性质.筐里逐渐装满了卡片.门捷列夫把它们分成几类,然后摆放在一个宽大的实验台上.
接下来的日子,门捷列夫把元素卡片进行系统地整理.门捷列夫的家人看到一向珍惜时间的教授突然热衷于“纸牌”感到奇怪.门捷列夫旁若无人,每天手拿元素卡片像玩纸牌那样,收起、摆开,再收起、再摆开,皱着眉头地玩“牌”……
冬去春来.门捷列夫没有在杂乱无章的元素卡片中找到内在的规律.有一大,他又坐到桌前摆弄起“纸牌”来了,摆着,摆着,门捷列夫像触电似的站了起
来,在他面前出现了完全没有料到的现象,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大而从上到下地逐渐变化着.
门捷列夫激动得双手不断颤抖着.“这就是说,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有关系.”门捷列夫兴奋地在室内踱着步子,然后,迅速地抓起记事簿在上面写道:“根据元素原子量及其化学性质的近似性试排元素表.”
1869年2月底,门捷列夫终于在化学元素符号的排列中,发现了元素具有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同年,德国化学家迈尔根据元素的物理性质及其他性质,也制出了一个元素周期表.到了1869年底,门捷列夫已经积累了关于元素化学组成和性质的足够材料.
无影周期表有什么用呢?它可非同一般.
一是可以据此有计划、有目的的去探寻新元素,既然元素是按原子量的大小有规律地排列,那么,两个原子量悬殊的元素之间,一定有未被发现的元素,门捷列夫据此预付了类硼、类铝、类硅、类锆4个新元素的存在,不久,预言得到证实.以后,别的科学家又发现了镓、钪、锗等元素.迄今,人们发现的新元素已经远远超过上个世纪的数量.归根到底,都得利于门氏的元素周期表.相信在广大青少年朋友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新的化学家,进一步打开微观世界之谜.
二是可以矫正以前测得的原子量,门捷列夫在编元素周期表时,重新修定了一大批元素的原于量(至少有17个).因为根据元素周期律,以前测定的原于量许多显然不准确.以铟为例,原以为它和锌一样是二价时,所以测定其原子量为75,根据周期表发现钢和铝都是二价的,断定其原子量应为113.它正好在钙和锡之间的空位上,性质也合适.后来的科学实验,证实门氏的猜想完全正确.最令人惊异的是,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宣布发现了新元素镓,它的比重为4.7,原子量是59点几.门捷列夫根据周期表,断定镓的性质与铝相似,比重应为5.9,原子量应为68,而且估计镓是由钠还原而得.一个根本没有见过镓的人,竟然对它的第一个发现者测定的数据加以纠正,布氏感到非常惊讶,实验的结果,果然和门氏判断极为接近,比重为5.94,原子量为69.9,按门氏提供的方法,布氏新提纯了镓,原来不准确的数据是由于称中含有钠,大大减少了它本身的原子量和比重.
三是有了周期表,人类在认识物质世界的思维方面有了新飞跃.例如,通过周期表,有力地证实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定律,原子量变化,引起了元素的质变.再如,从周期表可以看出,对立元素(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在对立的同时,明显存在统一和过渡的关系.现在哲学上有一个定律,说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
式上升.元素周期表正是如此,它把已发现的元素分成8个家族,每族划分5个周期,每个周期、每一类中的元素,都按原子量由小到大排列,周而复始.
元素周期律一举连中三元,使人类认识到化学元素性质发生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把原来认为各种元素之间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观点彻底打破了,使化学研究从只限于对无数个别的零星事实作无规律的罗列中摆脱出来,从而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航天精英钱学森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与钱学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
交大.1935年赴美留学,1938年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著名专家冯?卡门指导下获博士学位.1943年,他与马林纳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为美国40年代研制成功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设计思想被用于“女兵下士”探空火箭和“二等兵A”导弹的实际设计中,所获经验直接导致了美国“中士”地对地导弹的研制成功,并成为后来美国采用复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的‘北极星”、“民兵”、“海神”导弹和反弹道导弹的先驱.
此后,钱学森又在超高速及跨音速空气动力学、薄壳稳定理论方面对航空工程理论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和卡门一起提出的高速音速流动理论,为飞行器克服音障和热障提供了依据,以他和卡门名字命名的卡门一钱学森公式成为空气动力计算上的权威公式,并被用于高亚音速飞机的气动设计.
由于他对火箭技术理论卓有建树,并于1949年提出核火箭的功能设想,因而在当时被公认为火箭技术方面的权威学者.
1955年,钱学森冲破美国当局的层层阻挠回到了祖国,投身于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当中.1956年2月17日,他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建立我国国防工业意见书》,最光为我国火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同年10月,他又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
接着,他长期担任航天研制的技术领导.在他的参与下,1960年11月我国发射成功第一枚仿制火箭,1964年6
月29日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飞行试验取得成功.1965年钱学森建议制订人造卫星研制计划并列人国家任务,最终使我国第一颗卫星于1970年到太空邀游.
在50年代初,钱学森把控制论发展为一门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为飞行器的制导理论提供了基础.他还创立了系统工程理论,并广泛应用.
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颁发了小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
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16岁的邓稼先随姐姐赴四川江津读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邓稼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绝对相信他,这是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从对比中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与小平同志表达的心声是一致的.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满眶.这是作者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著名的科学家有
居里夫妇
比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年5月15日生于巴黎一个医生家庭里.在他的儿童和少年时期,性格上好个人沉思,不易改变思路,沉默寡言,反应缓慢,不适应普通学校的灌注式知识训练,不能跟班学习,人们都说他心灵迟钝,所以从小没有进过小学和中学.父亲常带他到乡间采集动、植、矿物标本,培养了他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学到了如何观察事物和如何解释它们的初步方法.居里14岁时,父母为他请了一位数理教师,他的数理进步极快,16岁便考得理学学士学位,进入巴黎大学后两年,又取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80年,他21岁时,和他哥哥雅克·居里一起研究晶体的特性,发现了晶体的压电效应.1891年,他研究物质的磁性与温度的关系,建立了居里定律:顺磁质的磁化系数与绝对温度成反比.他在进行科学研究中,还自己创造和改进了许多新仪器,例如压电水晶秤、居里天平、居里静电计等.1895年7月25日比埃尔·居里与玛丽·居里结婚.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生于沙皇俄国统治下的华沙,父亲是中学教员.16岁她以金质奖章毕业于华沙中学,因家庭无力供她继续读书,而不得不去担任家庭教师达六年之久.后来靠自己的一点积蓄和姐姐的帮助,于1891年去巴黎求学.在巴黎大学,她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地学习,经过四年,获得了物理和数学两个硕士学位.
居里夫妇结婚后次年,即1896年,贝可勒耳发现了铀盐的放射性现象,引起这对青年夫妇的极大兴趣,居里夫人决心研究这一不寻常现象的实质.她先检验了当时已知的所有化学元素,发现了钍和钍的化合物也具有放射性.她进一步检验了各种复杂的矿物的放射性,意外地发现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纯粹的氧化铀强四倍多.她断定,铀矿石除了铀之外,显然还含有一种放射性更强的元素.
居里以他作为物理学家的经验,立即意识到这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放下自己正在从事的晶体研究,和居里夫人一起投入到寻找新元素的工作中.不久之后,他们就确定,在铀矿石里不是含有一种,而是含有两种未被发现的元素.1898年7月,他们先把其中一种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没过多久,1898年12月,他们又把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为了得到纯净的钋和镭,他们进行了艰苦的劳动.在一个破棚子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了四年.自己用铁棍搅拌锅里沸腾的沥青铀矿渣,眼睛和喉咙忍受着锅里冒出的烟气的刺激,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提炼,才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得到十分之一克的镭.由于发现放射性,居里夫妇和贝可勒耳共同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比埃尔·居里因车祸不幸逝世,年仅47岁.比埃尔·居里去世后,居里夫人忍受着巨大的悲痛,接任了她丈夫在巴黎大学的物理学教授职位,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她继续放射性的研究工作.1910年,她和法国化学家德别爱尔诺一起分析出纯镭元素,确定了镭的原子量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她还测出了氡和其他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系统关系.由于这些重大成就,又荣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仅有的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居里夫妇亲自体验了镭的生理效应,他们曾不止一次地被镭射线烫伤.他们与医生一起研究将镭用于治疗癌症,开创了放射性疗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为了自己的祖国波兰和第二祖国法国,参加了战地卫生服务工作,组织X光汽车和X光照相室为伤兵服务,还用镭来治疗伤兵,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战结束后,居里夫人回到巴黎她创建的镭学研究所,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并培养青年学者.晚年完成了钋和锕的提炼.居里夫人在无任何防护设施的情况下从事了35年的镭元素研究,加上大战期间四年建立X射线室的工作,射线严重地损害了她的健康,引起她严重贫血.1934年5月她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实验室,并于1934年7月4日与世长辞.
居里夫妇一生淡泊、谦虚,不喜欢世俗的恭维与赞扬,不关心个人的名利与地位.在发现镭和提炼成功以后,他们不请求专利,也不保留任何权利.他们认为,镭是一种元素,应该属于全人类.他们向全世界公开他们的提镭方法.对他们花费十几年制备出来的、约值十万美元的一克多镭,全部交给了镭学研究所,不取分文.对美国妇女界捐赠给她的一克镭,也不据为私有,一半给了法国镭学研究所,一半给了华沙的镭学研究所.在将镭用于治疗癌症时,他们本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但是他们商定,不要他们的发明带来的一切物质利益.他们辛勤劳动的目的,是为人类从新发现中获得幸福.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
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古希腊人以为是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古代中国则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说.到了近代,人们才渐渐明白:元素多种多样,决不止于四五种.18世纪,科学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种,如金、银、铁、氧、磷、硫等,到19世纪,已发现的元素已达54种.
人们自然会问,没有发现的元素还有多少种?元素之间是孤零零地存在,还是彼此间有着某种联系呢?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揭开了这个奥秘.
原来,元素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严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怎么排列的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原子量相等或相近的,性质相似相近;而且,元素的性质和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的变化.
门捷列夫激动不已.他把当时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其原子量和性质排列成一张表,结果发现,从任何一种元素算起,每数到8个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他把这个规律称为“八音律”.
门捷列夫是怎样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呢?
1834年2月7日,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诞生于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父亲是中学校长.16岁时,进入圣彼得堡师范学院自然科学教育系学习.毕业后,门捷列夫去德国深造,集中精力研究物理化学.1861年回国,任圣彼得堡大学教授.
在编写无机化学讲义时,门捷列夫发现这门学科的俄语教材都已陈旧,外文教科书也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因而迫切需要有一本新的、能够反映当代化学发展水平的无机化学教科书.
这种想法激励着年轻的门捷列夫.当门捷列夫编写有关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章节时,他遇到了难题.按照什么次序排列它们的位置呢?当时化学界发现的化学元索已达63种.为了寻找元素的科学分类方法,他不得不研究有关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某一学科的历史,是把握该学科发展进程的最好方法.门捷列夫深刻地了解这一点,他迈进了圣彼得堡大学的图书馆,在数不尽的卷帙中逐一整理以往人们研究化学元素分类的原始资料……
门捷列夫抓住了化学家研究元素分类的历史脉络,夜以继日地分析思考,简直着了迷.夜深人静,圣彼得堡大学主楼左侧的的门捷列夫的居室仍然亮着灯光,仆人为了安全起见,推开了门捷列夫书房的门.
“安东!”门捷列夫站起来对仆人说:“到实验室去找几张厚纸,把筐也一起拿来.”
安东是门捷列夫教授家的忠实仆人.他走出房门,莫名其妙地耸耸肩膀,很快就拿来一卷厚纸.
“帮我把它剪开.”
门捷列夫一边吩咐仆人,一边动手在厚纸上画出格子.
“所有的卡片都要像这个格于一样大小.开始剪吧,我要在上面写字.”
门捷列大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在每一张卡片上都写上了元素名称、原于量、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主要性质.筐里逐渐装满了卡片.门捷列夫把它们分成几类,然后摆放在一个宽大的实验台上.
接下来的日子,门捷列夫把元素卡片进行系统地整理.门捷列夫的家人看到一向珍惜时间的教授突然热衷于“纸牌”感到奇怪.门捷列夫旁若无人,每天手拿元素卡片像玩纸牌那样,收起、摆开,再收起、再摆开,皱着眉头地玩“牌”……
冬去春来.门捷列夫没有在杂乱无章的元素卡片中找到内在的规律.有一大,他又坐到桌前摆弄起“纸牌”来了,摆着,摆着,门捷列夫像触电似的站了起
来,在他面前出现了完全没有料到的现象,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大而从上到下地逐渐变化着.
门捷列夫激动得双手不断颤抖着.“这就是说,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有关系.”门捷列夫兴奋地在室内踱着步子,然后,迅速地抓起记事簿在上面写道:“根据元素原子量及其化学性质的近似性试排元素表.”
1869年2月底,门捷列夫终于在化学元素符号的排列中,发现了元素具有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同年,德国化学家迈尔根据元素的物理性质及其他性质,也制出了一个元素周期表.到了1869年底,门捷列夫已经积累了关于元素化学组成和性质的足够材料.
无影周期表有什么用呢?它可非同一般.
一是可以据此有计划、有目的的去探寻新元素,既然元素是按原子量的大小有规律地排列,那么,两个原子量悬殊的元素之间,一定有未被发现的元素,门捷列夫据此预付了类硼、类铝、类硅、类锆4个新元素的存在,不久,预言得到证实.以后,别的科学家又发现了镓、钪、锗等元素.迄今,人们发现的新元素已经远远超过上个世纪的数量.归根到底,都得利于门氏的元素周期表.相信在广大青少年朋友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新的化学家,进一步打开微观世界之谜.
二是可以矫正以前测得的原子量,门捷列夫在编元素周期表时,重新修定了一大批元素的原于量(至少有17个).因为根据元素周期律,以前测定的原于量许多显然不准确.以铟为例,原以为它和锌一样是二价时,所以测定其原子量为75,根据周期表发现钢和铝都是二价的,断定其原子量应为113.它正好在钙和锡之间的空位上,性质也合适.后来的科学实验,证实门氏的猜想完全正确.最令人惊异的是,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宣布发现了新元素镓,它的比重为4.7,原子量是59点几.门捷列夫根据周期表,断定镓的性质与铝相似,比重应为5.9,原子量应为68,而且估计镓是由钠还原而得.一个根本没有见过镓的人,竟然对它的第一个发现者测定的数据加以纠正,布氏感到非常惊讶,实验的结果,果然和门氏判断极为接近,比重为5.94,原子量为69.9,按门氏提供的方法,布氏新提纯了镓,原来不准确的数据是由于称中含有钠,大大减少了它本身的原子量和比重.
三是有了周期表,人类在认识物质世界的思维方面有了新飞跃.例如,通过周期表,有力地证实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定律,原子量变化,引起了元素的质变.再如,从周期表可以看出,对立元素(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在对立的同时,明显存在统一和过渡的关系.现在哲学上有一个定律,说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
式上升.元素周期表正是如此,它把已发现的元素分成8个家族,每族划分5个周期,每个周期、每一类中的元素,都按原子量由小到大排列,周而复始.
元素周期律一举连中三元,使人类认识到化学元素性质发生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把原来认为各种元素之间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观点彻底打破了,使化学研究从只限于对无数个别的零星事实作无规律的罗列中摆脱出来,从而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航天精英钱学森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与钱学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
交大.1935年赴美留学,1938年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著名专家冯?卡门指导下获博士学位.1943年,他与马林纳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为美国40年代研制成功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设计思想被用于“女兵下士”探空火箭和“二等兵A”导弹的实际设计中,所获经验直接导致了美国“中士”地对地导弹的研制成功,并成为后来美国采用复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的‘北极星”、“民兵”、“海神”导弹和反弹道导弹的先驱.
此后,钱学森又在超高速及跨音速空气动力学、薄壳稳定理论方面对航空工程理论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和卡门一起提出的高速音速流动理论,为飞行器克服音障和热障提供了依据,以他和卡门名字命名的卡门一钱学森公式成为空气动力计算上的权威公式,并被用于高亚音速飞机的气动设计.
由于他对火箭技术理论卓有建树,并于1949年提出核火箭的功能设想,因而在当时被公认为火箭技术方面的权威学者.
1955年,钱学森冲破美国当局的层层阻挠回到了祖国,投身于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当中.1956年2月17日,他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建立我国国防工业意见书》,最光为我国火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同年10月,他又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
接着,他长期担任航天研制的技术领导.在他的参与下,1960年11月我国发射成功第一枚仿制火箭,1964年6
月29日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飞行试验取得成功.1965年钱学森建议制订人造卫星研制计划并列人国家任务,最终使我国第一颗卫星于1970年到太空邀游.
在50年代初,钱学森把控制论发展为一门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为飞行器的制导理论提供了基础.他还创立了系统工程理论,并广泛应用.
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颁发了小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
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16岁的邓稼先随姐姐赴四川江津读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邓稼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绝对相信他,这是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从对比中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与小平同志表达的心声是一致的.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满眶.这是作者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