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一篇儒家之___(主张,思想,原则)对现代法治的影响的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11/16 23:26:12
一篇儒家之___(主张,思想,原则)对现代法治的影响的论文
要四千字左右,最好有摘要,有关键词,最起码符合议论文基本要求,
一篇儒家之___(主张,思想,原则)对现代法治的影响的论文
襄樊学院N4-301
  个人人格的独立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在他们的法律意识中最多的还依然是与生俱来的“善”性.对于民主、自由、人权、平等、权利等法律观念的培养,“善”性的土壤显得如此贫瘠.一直以来,皇权统治之下的民众在“人性善”的驱使之下不断的体现伦理,实践伦理,都被看成一种没有理性的动物,一种被统治者珍惜爱护的客体.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人性已被扭曲.因此,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应该是更尊重、顺应和完善人性,同时充分重视人的社会性,二者不可偏废.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进程,首要的仍是改造民众思想意识中的“善”性.民主、自由、人权、平等、公平竞争等西方法观念的基本精神的宣传是必要的.只有重视提高全民的理性,才是法治进程的根本动力.
  众所周知,西方的法制传统以“人性恶”为逻辑起点建立了先进的法治模式;而中国的法制传统以“人性善”为逻辑起点建立了人治的模式.推进现今中国的法治进程,必须借鉴西方法文化的精髓,克服“性善论”的弊端,摒弃传统法文化的糟粕,中西结合,是中国法治的必经之路.
  首先,树立依靠理性、科学的法律制度制约权力的观念.西方人认为人性是恶的,沿用至今的法律制度充分体现了防恶的目的,公法之设,在于防范公共权力的滥用,私法之设在于抵御公共权力对社会个体权利的侵犯.西方的这种价值理念从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经基督教“原罪说”的深化,至洛克、孟德斯鸠集大成.对人性的不信任,依靠理性、科学的制度约束权力贯穿了法治的始终.传统中国受“性善论”的影响,相信人性本善,崇尚道德修养,对权力依靠道德约束,认为掌权者是道德至善的化身而不会为恶.但是,人性在现实中受客观环境的限制及自身各种自然欲望和心理素质的限制,使人性的向善之力较之趋恶之力要脆弱的多.所以,中国的法治必须借鉴西方的法治经验,树立依靠法律制度约束权力的观念.以理性、正义、科学为依归的法律制度是推进法治进程的有效工具,因为制度的趋善要比个人的趋善要坚强的多.只有在制度的约束下,权力为恶的可能性才降至最小.在法律制度健全的前提下,才能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
  其次,克服泛道德主义的流弊,合理界定指导法律的道德范围.在西方,占主导地位的自然法学派认为法律是达到一定道德目的的手段.因而法律必须服从道德.不道德的法律被称作“恶法”,西方的道德至上,一开始就强调它是“自然正义”,是如自然科学定律一样的纯粹理性.所以指导西方法律的道德是理性、正义、公平,体现于法律之中则在于重视个体之间的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与西方相比,受“仁政”影响,传统中国认为“善”是一种价值体系,符合善的便是道德的和合法的.所以,中国的道德与西方的道德有本质的不同.中国的道德至上,一开始就是宗法至上,是重亲疏贵贱尊卑长幼之分而否定平等、自由、权利的道德.它首先是人的情感、本性而非客观,以此为基础的法律自然缺少理性.克服泛道德主义的流弊,必须把握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不能脱离道德,指导法律的道德只能界定在公平、正义、理性而非其他.社会主义法是从国家立场出发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包含着立法者关于什么是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的价值判断.必须纠正人性善造成的不重视个人正当利益,轻视个人尊严、价值和权利的错误倾向.同时也要认识到法与道德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重视法治建设的前提是加大经济基础的投入,这样才会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
  第三,克服人格的附属,不独立、不自由之弊,建立自由、平等的市场经济下的人格制度.西方的法律秩序,从古希腊罗马到近代,虽然有变革,但基本上可以视为商业性、市场性法律秩序.这种法律秩序注重人的独立、自由、平等,人生来都应有基本的权利,任何人只要具备完全行为能力,则处于可与任何人订立契约,独立处理自己的权利义务,互相有偿给付利益的平等地位.这种法律秩序是西方商品生产关系的反映,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中国则不然,在专制社会里,长期的小农经济所造成的自闭体系,根本无法形成正常的商品生产交换关系.经济条件本身不具备,“仁政”统治思想长期对民众的麻木,造成中国法治的积弱积贫局面,因此独立、自由平等的个人身份或人格从未在中国真正确立.因为这种身份或人格不存在,所以现今的法治才要靠外力来改变.借鉴西方法文化,重心在于强化个人权利意识,培养民法所要求的人格独立.个人独立、平等、自由的人格观念确立,必然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的长足进步.同时也要注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意识及价值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由经济基础决定,是经济基础的反映,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法律意识的根本转变.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昌盛,法治环境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中国受“仁政” 思想的影响贻误了法治进程.在新世纪之初,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写入庄严的宪法.在摒弃传统法文化中糟粕的同时,我们要借改革之春风,大胆吸收借鉴西方法文化的精髓,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以此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参考文献:
  [1] 《孟子·公孙丑上》;
  [2] 《左传》;
  [3] 《礼记·哀公问》;
  [4] 《孟子·离娄上》;
  [5] 《孟子·公孙丑上》;
  [6] 《孟子·公孙丑上》;
  [7] 《春秋繁露·天辩在人》;
  [8] 《春秋繁露·基义》;
  [9] 《论语·颜渊》;
  [10]《史记·李斯列传》;
  [11]《孟子·公孙丑上》;
  [12]《孟子·尽心上》;
  [13]《孟子·尽心上》;
  [14]《孟子·公孙丑上》;
  [15]《孟子·滕文公上》;
  [16]《孟子·滕文公上》;
  [17]《孟子·离娄上》;
  [18]《论语·阳货》;
  [19]《论语·为政》;
  [20] 郝铁川,《中华法系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6页;
  [21]《孟子·离娄上》;
  [22]《春秋繁露·深察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