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诗早春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17:31:28
晚春诗早春诗?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
[译文]
长安街上细小的春雨润滑如酥,近看没有绿色,远看草色青青.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大大胜过满城杨柳堆烟的暮春.
[讲析]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
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象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不仅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我们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
[译文]
长安街上细小的春雨润滑如酥,近看没有绿色,远看草色青青.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大大胜过满城杨柳堆烟的暮春.
[讲析]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
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象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不仅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我们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