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欣赏 早发白帝城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05:58:14
古诗欣赏 早发白帝城
白帝,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县东白帝山上.
三峡是著名的长江天险,郦道元《水经注》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宜,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一千二百余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大诗人李白乘舟经三峡顺流东下,见此高江险峰奇景,挥笔写下了这首《早发白帝城》七言绝句.
李白是在前人已有佳篇的情况下写作的,比较这一诗一文,很有意思.“朝辞白帝彩云间”,三峡是以白帝城为起点,东迄湖北宜昌.“白帝”而曰“彩云间”,不仅是写“朝辞”时的美丽景色,更主要的是写白帝城地势的高入云霄.我国整个地形是西南高,东南低,长江的上游与下游倾斜度很大.因此,船从上游往下游开,水流很急,简直是从高处往低处“俯冲”下来,滔滔江水就象一匹脱缰野马在狂奔.因此,“彩云”的渲染为散文中所没有,却绝非闲笔,起手即高据地步.有顺流而下一泻千里之妙.
“千里江陵一日还”.上句“朝辞”接连这一句“千里”“一日还”,实际上檃括了《水经注》这段文字:“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一千二百余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不过李白用“千里”和“一日”的悬殊作对比,千里的空间距离,行船只化一天功夫,对比强烈,给人以极其深刻鲜明的印象.当然它的艺术效果就不是平铺直叙的散文笔法所能有的了.因为这一句已充分写出瞬息千里的船速,而写诗要高度集中,“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之类的话就不必要了.诗就是要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思想感情的.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读这两句诗,令人浮想联翩:它使我们想象到三峡“两岸”是数不尽的“万重山”,也就是散文中写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它又使我们想象到,在这“两岸连山”的峡谷中间,江水奔腾呼啸,滚滚东流.一叶扁舟顺着江水,箭般地飞驶而下.它还使我们想象到此时飞舟上的人,两岸的风景一闪而过,耳边只听得山间猿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就在这浑然一片的猿声中,轻舟已过万重山了.诗中“猿声啼不住”,也就是《水经注》中所写的:“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散文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这里“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猿声”.诗人则巧妙地把猿声放在行舟的现场来写,通过舟中人的感受来写.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意境,使人如身历其境,这就把高峡行舟,惊险迅捷的景象写活了.
这首诗作于李白遇赦东归途中,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因此诗的感情是欢快的,与散文中所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的调子异趣.如“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个“还”字,意味深长.因为江陵并非李白的家乡, 而李白却俨如回乡那样感到兴高采烈,这就隐隐透露了他遇赦的喜悦.“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个“轻”字,也很传神,它固然指船的轻快,也透露出诗人此时心情的轻快舒畅.就全诗而言,诗笔奔放,快船快意,洋溢欢悦豪情,正为当时诗人欢快心情的写照.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此诗说:“四渎之水,惟长江最为迅急,以万山紧束,地势复高,江水若建瓴而下,舟行者帆橹不施,疾于飞鸟.自来诗家,无专咏之者,惟太白此作,足以状之.”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也这样评论道:“读者为之骇极,作者殊不经意,出之似不着一点气力,阮亭推为三唐压卷,信哉!”上面谈到《水经注》上那篇散文,是描写三峡风光最著名的奇文,而李白以诗的形式表现三峡行舟,亦成千古绝唱, 比较这一诗一文,对我们理解诗与散文不同的创作方法是有启发意义的.
三峡是著名的长江天险,郦道元《水经注》有一段精彩的描述: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宜,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一千二百余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大诗人李白乘舟经三峡顺流东下,见此高江险峰奇景,挥笔写下了这首《早发白帝城》七言绝句.
李白是在前人已有佳篇的情况下写作的,比较这一诗一文,很有意思.“朝辞白帝彩云间”,三峡是以白帝城为起点,东迄湖北宜昌.“白帝”而曰“彩云间”,不仅是写“朝辞”时的美丽景色,更主要的是写白帝城地势的高入云霄.我国整个地形是西南高,东南低,长江的上游与下游倾斜度很大.因此,船从上游往下游开,水流很急,简直是从高处往低处“俯冲”下来,滔滔江水就象一匹脱缰野马在狂奔.因此,“彩云”的渲染为散文中所没有,却绝非闲笔,起手即高据地步.有顺流而下一泻千里之妙.
“千里江陵一日还”.上句“朝辞”接连这一句“千里”“一日还”,实际上檃括了《水经注》这段文字:“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一千二百余里,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不过李白用“千里”和“一日”的悬殊作对比,千里的空间距离,行船只化一天功夫,对比强烈,给人以极其深刻鲜明的印象.当然它的艺术效果就不是平铺直叙的散文笔法所能有的了.因为这一句已充分写出瞬息千里的船速,而写诗要高度集中,“虽乘奔御风,不为疾也”之类的话就不必要了.诗就是要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思想感情的.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读这两句诗,令人浮想联翩:它使我们想象到三峡“两岸”是数不尽的“万重山”,也就是散文中写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它又使我们想象到,在这“两岸连山”的峡谷中间,江水奔腾呼啸,滚滚东流.一叶扁舟顺着江水,箭般地飞驶而下.它还使我们想象到此时飞舟上的人,两岸的风景一闪而过,耳边只听得山间猿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就在这浑然一片的猿声中,轻舟已过万重山了.诗中“猿声啼不住”,也就是《水经注》中所写的:“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散文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这里“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猿声”.诗人则巧妙地把猿声放在行舟的现场来写,通过舟中人的感受来写.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意境,使人如身历其境,这就把高峡行舟,惊险迅捷的景象写活了.
这首诗作于李白遇赦东归途中,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旋即放舟东下江陵,因此诗的感情是欢快的,与散文中所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的调子异趣.如“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个“还”字,意味深长.因为江陵并非李白的家乡, 而李白却俨如回乡那样感到兴高采烈,这就隐隐透露了他遇赦的喜悦.“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个“轻”字,也很传神,它固然指船的轻快,也透露出诗人此时心情的轻快舒畅.就全诗而言,诗笔奔放,快船快意,洋溢欢悦豪情,正为当时诗人欢快心情的写照.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此诗说:“四渎之水,惟长江最为迅急,以万山紧束,地势复高,江水若建瓴而下,舟行者帆橹不施,疾于飞鸟.自来诗家,无专咏之者,惟太白此作,足以状之.”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也这样评论道:“读者为之骇极,作者殊不经意,出之似不着一点气力,阮亭推为三唐压卷,信哉!”上面谈到《水经注》上那篇散文,是描写三峡风光最著名的奇文,而李白以诗的形式表现三峡行舟,亦成千古绝唱, 比较这一诗一文,对我们理解诗与散文不同的创作方法是有启发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