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化学高中的全部重要知识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化学作业 时间:2024/11/10 08:13:42
求化学高中的全部重要知识点
Rt
Rt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
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2)同温同体积时,p1/p2=n1/n2=N1/N2
(3)同温同压等质量时,V1/V2=M2/M1 (4)同温同压同体积时,M1/M2=ρ1/ρ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Pb2+与Cl-,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N-、C17H35COO-、 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3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Fe2+、Fe3+与SCN-不能大量共存;Fe3+与 不能大量共存.
5、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10-10mol/L的溶液等.
②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Fe(SCN)2+. ③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④S2O3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O32-+2H+=S↓+SO2↑+H2O
⑤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6、审题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溶液的酸性对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如:Fe2+与NO3-能共存,但在强酸性条件下(即Fe2+、NO3-、H+相遇)不能共存;MnO4-与Cl-在强酸性条件下也不能共存;S2-与SO32-在钠、钾盐时可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不能共存.
(2)酸式盐的含氢弱酸根离子不能与强碱(OH-)、强酸(H+)共存.
如HCO3-+OH-=CO32-+H2O(HCO3-遇碱时进一步电离);HCO3-+H+=CO2↑+H2O
三、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规律要求
(1)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2)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
(3)号实际:“=”“ ”“→”“↑”“↓”等符号符合实际.
(4)两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5)明类型:分清类型,注意少量、过量等.
(6)检查细: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四、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根据元素的化合价
物质中元素具有最高价,该元素只有氧化性;物质中元素具有最低价,该元素只有还原性;物质中元素具有中间价,该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对于同一种元素,价态越高,其氧化性就越强;价态越低,其还原性就越强.
(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则其对应的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就越弱;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则其对应的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就越弱.
(3)根据反应的难易程度
注意:①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只与该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得电子能力越强,其氧化性就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就越强.
②同一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常见氧化剂:
①、活泼的非金属,如Cl2、Br2、O2 等;
②、元素(如Mn等)处于高化合价的氧化物,如MnO2、KMnO4等
③、元素(如S、N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3 等
④、元素(如Mn、Cl、Fe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盐,如KMnO4、KClO3、FeCl3、K2Cr2O7
⑤、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
有机化学总复习知识要点一览
一、 碳原子的成键原则
1、 饱和碳原子与手性碳原子;2、不饱和碳原子;3、苯环上的碳原子.
应用①利用“氢1,氧2,氮3,碳4”原则分析有机物的键线式或球棍模型;
②利用“手性碳原子”的特点分析有机物结构中的手性碳原子或书写含手性碳原子的有机物结构.
二、 官能团的重要性质
1、 C=C:①加成(H2、X2或HX、H2O);②加聚(单聚、混聚);③氧化
延生
2、 C≡C:
3、 :①取代(卤代,硝化,磺化);②加成(H2)
延生①引入氨基:先引入 (还原剂是Fe +HCl)
②引入羟基:先引入
③引入烃基:
④引入羧基:先引入烃基
4、R—X:
5、醇羟基:
多个羟基遇Cu(OH)2溶液呈绛蓝色
6、酚羟基:
①与Na,NaOH,Na2CO3反应
2 —OH+2Na→2 —ONa +H2↑
—OH +NaOH→ —ONa +H2O
—OH +Na2CO3→ —ONa +NaHCO3
注意酚与NaHCO3不反应.
—ONa —OH +NaHCO3(NaHSO3,Na+)
②苯酚在苯环上发生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的位置:邻位或对位.
③酚与醛发生缩聚反应的位置:邻位或对位.
检验遇浓溴水产生白色浑浊或遇FeCl3溶液显紫色;
7、醛基:
氧化与还原
检验①银镜反应;②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
8、羧基:
① 与Na,NaOH,Na2CO3,NaHCO3溶液反应
② 酯化反应:
③ 酰胺化反应 R—COOH+H2N—R/→R—CO—NH—R/+H2O
9、酯基:
水解
R—CO—O— + 2NaOH→RCOONa+ —ONa
延生醇解
10、肽键:水解
应用 ①定性分析:官能团 性质;
常见的实验现象与相应的结构:
(1) 遇溴水或溴的CCl4溶液褪色:C═C或C≡C;
(2) 遇FeCl3溶液显紫色:酚;
(3) 遇石蕊试液显红色:羧酸;
(4) 与Na反应产生H2:含羟基化合物(醇、酚或羧酸);
(5) 与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产生CO2:羧酸;
(6) 与Na2CO3溶液反应但无CO2气体放出:酚;
(7) 与NaOH溶液反应:酚、羧酸、酯或卤代烃;
(8) 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红色沉淀:醛;
(9) 常温下能溶解Cu(OH)2:羧酸;
(10) 能氧化成羧酸的醇:含“—CH2OH”的结构(能氧化的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含有氢原子;能发生消去反应的醇,羟基相“邻”的碳原子上含有氢原子);
(11) 能水酯、卤代烃、二糖和多糖、酰胺和蛋白质;
(12) 既能氧化成羧酸又能还原成醇:醛;
②定量分析:由反应中量的关系确定官能团的个数;
常见反应的定量关系:
(1)与X2、HX、H2的反应:取代(H~X2);加成(C═C~X2或HX或H2;C≡C~2X2或2HX或2H2; ~3H2)
(2)银镜反应:—CHO~2Ag;(注意:HCHO~4Ag)
(3)与新制的Cu(OH)2反应:—CHO~2Cu(OH)2;—COOH~ Cu(OH)2
(4)与钠反应:—OH~ H2
(5)与NaOH反应:一个酚羟基~NaOH;一个羧基~NaOH;一个醇酯~NaOH;一个酚酯~2NaOH;
R—X~NaOH; ~2NaOH.
③官能团的引入:
(1) 引入C—C:C═C或C≡C与H2加成;
(2) 引入C═C或C≡C:卤代烃或醇的消去;
(3) 苯环上引入
(4) 引入—X:①在饱和碳原子上与X2(光照)取代;②不饱和碳原子上与X2或HX加成;③醇羟基与HX取代.
(5) 引入—OH:①卤代烃水解;②醛或酮加氢还原;③C═C与H2O加成.
(6) 引入—CHO或酮:①醇的催化氧化;②C≡C与H2O加成.
(7) 引入—COOH:①醛基氧化;②—CN水化;③羧酸酯水解.
(8) 引入—COOR:①醇酯由醇与羧酸酯化;②酚酯由酚与羧酸酐酯化.
(9) 引入高分子:①含C═C的单体加聚;②酚与醛缩聚、二元羧酸与二元醇(或羟基酸)酯化缩聚、二元羧酸与二元胺(或氨基酸)酰胺化缩聚.
三、 同分异构体
1、 概念辨别(五“同”: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同结构);
2、 判断取代产物种类(“一”取代产物:对称轴法;“多”取代产物:一定一动法;数学组合法);
3、 基团组装法; 4、残基分析法; 5、缺氢指数法.
四、 单体的聚合与高分子的解聚
1、 单体的聚合:
(1) 加聚:①乙烯类或1,3—丁二烯类的 (单聚与混聚);②开环聚合;
(2) 缩聚:①酚与醛缩聚→酚醛树脂;②二元羧酸与二元醇或羟基酸酯化缩聚→聚酯;③二元羧酸与二元胺或氨基酸酰胺化缩聚→聚酰胺或蛋白质;
2、 高分子的解聚:
(1) 加聚产物→“翻转法” (2) 缩聚产物→“水解法”
五、 有机合成
1、 合成路线:
2、 合成技巧:
六、 有机反应基本类型
1、取代;2、加成;3、消去;4、氧化或还原;5、加聚或缩聚.
七、 燃烧规律
(1)气态烃在温度高于100℃时完全燃烧,若燃烧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则该烃的氢原子数为4;
若为混合烃,则氢原子的平均数为4,可分两种情况:①按一定比例,则一种烃的氢原子数小于4,另一种烃的氢原子数大于4;②任意比例,则两种烃的氢原子数都等于4.
(2)烃或烃的含氧衍生物
CxHy或CxHyOz 耗氧量相等 生成CO2量相等
生成H2O量相等
等质量 最简式相同 含碳量相同 含氢量相同
等物质的量 等效分子式 碳原子数相同 氢原子数相同
注释:“等效分子式”是指等物质的量的两种有机物耗氧量相同,如:
CxHy与CxHy(CO2)m(H2O)n或CxHy(CO2)a(H2O)b
推论:①最简式相同的两种有机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耗氧量一定,生成的CO2量一定,生成的水的量也一定;
② 含碳量相同的两种有机物,总质量一定,则生成的CO2的量也一定;
③ 含氢量相同的两种有机物,总质量一定,则生成的水的量也一定;
④ 两种分子式等效的有机物,总物质的量一定,完全燃烧,耗氧量一定;
⑤ 两种有机物碳原子数相同,则总物质的量一定,生成的CO2的量也一定;
⑥ 两种有机物氢原子数相同,则总物质的量一定,生成的水的量也一定.
Ⅰ、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一、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三同”定“一同”.
2.推论
(1)同温同压下,V1/V2=n1/n2 (2)同温同体积时,p1/p2=n1/n2=N1/N2
(3)同温同压等质量时,V1/V2=M2/M1 (4)同温同压同体积时,M1/M2=ρ1/ρ2
注意:①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②使用气态方程PV=nRT有助于理解上述推论.
3、阿伏加德罗常这类题的解法:
①状况条件:考查气体时经常给非标准状况如常温常压下,1.01×105Pa、25℃时等.
②物质状态: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用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H2O、SO3、已烷、辛烷、CHCl3等.
③物质结构和晶体结构:考查一定物质的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微粒(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等)时常涉及希有气体He、Ne等为单原子组成和胶体粒子,Cl2、N2、O2、H2为双原子分子等.晶体结构:P4、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结构.
二、离子共存
1.由于发生复分解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有气体产生.如CO32-、SO32-、S2-、HCO3-、HSO3-、HS-等易挥发的弱酸的酸根与H+不能大量共存.
(2)有沉淀生成.如Ba2+、Ca2+、Mg2+、Ag+等不能与SO42-、CO32-等大量共存;Mg2+、Fe2+、Ag+、Al3+、Zn2+、Cu2+、Fe3+等不能与OH-大量共存;Pb2+与Cl-,Fe2+与S2-、Ca2+与PO43-、Ag+与I-不能大量共存.
(3)有弱电解质生成.如OH-、CH3COO-、PO43-、HPO42-、H2PO4-、F-、ClO-、AlO2-、SiO32-、CN-、C17H35COO-、 等与H+不能大量共存;一些酸式弱酸根如HCO3-、HPO42-、HS-、H2PO4-、HSO3-不能与OH-大量共存;NH4+与OH-不能大量共存.
(4)一些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在溶液中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如AlO2-、S2-、CO32-、C6H5O-等必须在碱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如Fe3+、Al3+等必须在酸性条件下才能在溶液中存在.这两类离子不能同时存在在同一溶液中,即离子间能发生“双水解”反应.如3AlO2-+3Al3++6H2O=4Al(OH)3↓等.
2.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1)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离子不能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离子大量共存.如S2-、HS-、SO32-、I-和Fe3+不能大量共存.
(2)在酸性或碱性的介质中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如MnO4-、Cr2O7-、NO3-、ClO-与S2-、HS-、SO32-、HSO3-、I-、Fe2+等不能大量共存;SO32-和S2-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由于发生2S2-+SO32-+6H+=3S↓+3H2O反应不能共在.H+与S2O32-不能大量共存.
3.能水解的阳离子跟能水解的阴离子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双水解).
例:Al3+和HCO3-、CO32-、HS-、S2-、AlO2-、ClO-等;Fe3+与CO32-、HCO3-、AlO2-、ClO-等不能大量共存.
4.溶液中能发生络合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Fe2+、Fe3+与SCN-不能大量共存;Fe3+与 不能大量共存.
5、审题时应注意题中给出的附加条件.
①酸性溶液(H+)、碱性溶液(OH-)、能在加入铝粉后放出可燃气体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H+或OH-=1×10-10mol/L的溶液等.
②有色离子MnO4-,Fe3+,Fe2+,Cu2+,Fe(SCN)2+. ③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④S2O32-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2O32-+2H+=S↓+SO2↑+H2O
⑤注意题目要求“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
6、审题时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溶液的酸性对离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如:Fe2+与NO3-能共存,但在强酸性条件下(即Fe2+、NO3-、H+相遇)不能共存;MnO4-与Cl-在强酸性条件下也不能共存;S2-与SO32-在钠、钾盐时可共存,但在酸性条件下则不能共存.
(2)酸式盐的含氢弱酸根离子不能与强碱(OH-)、强酸(H+)共存.
如HCO3-+OH-=CO32-+H2O(HCO3-遇碱时进一步电离);HCO3-+H+=CO2↑+H2O
三、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规律要求
(1)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2)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
(3)号实际:“=”“ ”“→”“↑”“↓”等符号符合实际.
(4)两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5)明类型:分清类型,注意少量、过量等.
(6)检查细: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四、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根据元素的化合价
物质中元素具有最高价,该元素只有氧化性;物质中元素具有最低价,该元素只有还原性;物质中元素具有中间价,该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对于同一种元素,价态越高,其氧化性就越强;价态越低,其还原性就越强.
(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在同一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则其对应的还原产物的还原性就越弱;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则其对应的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就越弱.
(3)根据反应的难易程度
注意:①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只与该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得电子能力越强,其氧化性就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就越强.
②同一元素相邻价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常见氧化剂:
①、活泼的非金属,如Cl2、Br2、O2 等;
②、元素(如Mn等)处于高化合价的氧化物,如MnO2、KMnO4等
③、元素(如S、N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3 等
④、元素(如Mn、Cl、Fe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盐,如KMnO4、KClO3、FeCl3、K2Cr2O7
⑤、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
有机化学总复习知识要点一览
一、 碳原子的成键原则
1、 饱和碳原子与手性碳原子;2、不饱和碳原子;3、苯环上的碳原子.
应用①利用“氢1,氧2,氮3,碳4”原则分析有机物的键线式或球棍模型;
②利用“手性碳原子”的特点分析有机物结构中的手性碳原子或书写含手性碳原子的有机物结构.
二、 官能团的重要性质
1、 C=C:①加成(H2、X2或HX、H2O);②加聚(单聚、混聚);③氧化
延生
2、 C≡C:
3、 :①取代(卤代,硝化,磺化);②加成(H2)
延生①引入氨基:先引入 (还原剂是Fe +HCl)
②引入羟基:先引入
③引入烃基:
④引入羧基:先引入烃基
4、R—X:
5、醇羟基:
多个羟基遇Cu(OH)2溶液呈绛蓝色
6、酚羟基:
①与Na,NaOH,Na2CO3反应
2 —OH+2Na→2 —ONa +H2↑
—OH +NaOH→ —ONa +H2O
—OH +Na2CO3→ —ONa +NaHCO3
注意酚与NaHCO3不反应.
—ONa —OH +NaHCO3(NaHSO3,Na+)
②苯酚在苯环上发生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的位置:邻位或对位.
③酚与醛发生缩聚反应的位置:邻位或对位.
检验遇浓溴水产生白色浑浊或遇FeCl3溶液显紫色;
7、醛基:
氧化与还原
检验①银镜反应;②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
8、羧基:
① 与Na,NaOH,Na2CO3,NaHCO3溶液反应
② 酯化反应:
③ 酰胺化反应 R—COOH+H2N—R/→R—CO—NH—R/+H2O
9、酯基:
水解
R—CO—O— + 2NaOH→RCOONa+ —ONa
延生醇解
10、肽键:水解
应用 ①定性分析:官能团 性质;
常见的实验现象与相应的结构:
(1) 遇溴水或溴的CCl4溶液褪色:C═C或C≡C;
(2) 遇FeCl3溶液显紫色:酚;
(3) 遇石蕊试液显红色:羧酸;
(4) 与Na反应产生H2:含羟基化合物(醇、酚或羧酸);
(5) 与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产生CO2:羧酸;
(6) 与Na2CO3溶液反应但无CO2气体放出:酚;
(7) 与NaOH溶液反应:酚、羧酸、酯或卤代烃;
(8) 发生银镜反应或与新制的Cu(OH)2悬浊液共热产生红色沉淀:醛;
(9) 常温下能溶解Cu(OH)2:羧酸;
(10) 能氧化成羧酸的醇:含“—CH2OH”的结构(能氧化的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含有氢原子;能发生消去反应的醇,羟基相“邻”的碳原子上含有氢原子);
(11) 能水酯、卤代烃、二糖和多糖、酰胺和蛋白质;
(12) 既能氧化成羧酸又能还原成醇:醛;
②定量分析:由反应中量的关系确定官能团的个数;
常见反应的定量关系:
(1)与X2、HX、H2的反应:取代(H~X2);加成(C═C~X2或HX或H2;C≡C~2X2或2HX或2H2; ~3H2)
(2)银镜反应:—CHO~2Ag;(注意:HCHO~4Ag)
(3)与新制的Cu(OH)2反应:—CHO~2Cu(OH)2;—COOH~ Cu(OH)2
(4)与钠反应:—OH~ H2
(5)与NaOH反应:一个酚羟基~NaOH;一个羧基~NaOH;一个醇酯~NaOH;一个酚酯~2NaOH;
R—X~NaOH; ~2NaOH.
③官能团的引入:
(1) 引入C—C:C═C或C≡C与H2加成;
(2) 引入C═C或C≡C:卤代烃或醇的消去;
(3) 苯环上引入
(4) 引入—X:①在饱和碳原子上与X2(光照)取代;②不饱和碳原子上与X2或HX加成;③醇羟基与HX取代.
(5) 引入—OH:①卤代烃水解;②醛或酮加氢还原;③C═C与H2O加成.
(6) 引入—CHO或酮:①醇的催化氧化;②C≡C与H2O加成.
(7) 引入—COOH:①醛基氧化;②—CN水化;③羧酸酯水解.
(8) 引入—COOR:①醇酯由醇与羧酸酯化;②酚酯由酚与羧酸酐酯化.
(9) 引入高分子:①含C═C的单体加聚;②酚与醛缩聚、二元羧酸与二元醇(或羟基酸)酯化缩聚、二元羧酸与二元胺(或氨基酸)酰胺化缩聚.
三、 同分异构体
1、 概念辨别(五“同”: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同结构);
2、 判断取代产物种类(“一”取代产物:对称轴法;“多”取代产物:一定一动法;数学组合法);
3、 基团组装法; 4、残基分析法; 5、缺氢指数法.
四、 单体的聚合与高分子的解聚
1、 单体的聚合:
(1) 加聚:①乙烯类或1,3—丁二烯类的 (单聚与混聚);②开环聚合;
(2) 缩聚:①酚与醛缩聚→酚醛树脂;②二元羧酸与二元醇或羟基酸酯化缩聚→聚酯;③二元羧酸与二元胺或氨基酸酰胺化缩聚→聚酰胺或蛋白质;
2、 高分子的解聚:
(1) 加聚产物→“翻转法” (2) 缩聚产物→“水解法”
五、 有机合成
1、 合成路线:
2、 合成技巧:
六、 有机反应基本类型
1、取代;2、加成;3、消去;4、氧化或还原;5、加聚或缩聚.
七、 燃烧规律
(1)气态烃在温度高于100℃时完全燃烧,若燃烧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则该烃的氢原子数为4;
若为混合烃,则氢原子的平均数为4,可分两种情况:①按一定比例,则一种烃的氢原子数小于4,另一种烃的氢原子数大于4;②任意比例,则两种烃的氢原子数都等于4.
(2)烃或烃的含氧衍生物
CxHy或CxHyOz 耗氧量相等 生成CO2量相等
生成H2O量相等
等质量 最简式相同 含碳量相同 含氢量相同
等物质的量 等效分子式 碳原子数相同 氢原子数相同
注释:“等效分子式”是指等物质的量的两种有机物耗氧量相同,如:
CxHy与CxHy(CO2)m(H2O)n或CxHy(CO2)a(H2O)b
推论:①最简式相同的两种有机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耗氧量一定,生成的CO2量一定,生成的水的量也一定;
② 含碳量相同的两种有机物,总质量一定,则生成的CO2的量也一定;
③ 含氢量相同的两种有机物,总质量一定,则生成的水的量也一定;
④ 两种分子式等效的有机物,总物质的量一定,完全燃烧,耗氧量一定;
⑤ 两种有机物碳原子数相同,则总物质的量一定,生成的CO2的量也一定;
⑥ 两种有机物氢原子数相同,则总物质的量一定,生成的水的量也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