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欧洲各国对于基督教派别的信仰是怎样划分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2 21:18:46
欧洲各国对于基督教派别的信仰是怎样划分的?
欧洲各国对于基督教派别的信仰是怎样划分的?
基督教派指基督宗教中存在的不同派别和分支,它们在某些教义上相同,但彼此也有不同,并形成不同的组织体系.一般,基督宗教可以分为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教派,以及基督教马龙派这个传统小教派,但各个教派又有分支.天主教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本笃会、奥斯定会、克吕尼修会等,东正教有反国教派别,新教有路德宗、改革宗、安立甘宗、卫斯理宗、公理宗、基督复临派、真耶稣教会、普救派等,不属于这三种教派的基督教派还包括科普特教会、基督教科学派和一位论派等.下面一一进行介绍.
一、共同教义
基督教的教义,各教派强调的重点也不同,但基本信仰还是得到各教派公认的.基督教的教义可归纳为两个字--"博爱".在耶稣眼里,博爱分为两个方面:爱上帝和爱人如己.耶稣曾经说过:"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的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第二十一章37-40节)在基督教的教义中,爱上帝是指在宗教生活方面要全心全意的侍奉上帝.基督教是严格的一神教,只承认上帝耶和华是最高的神,反对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也反对宗教生活上的繁文缛节和哗众取宠."爱人如己"是基督徒日常生活的基本准则,它的要求是:人应该自我完善,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应该忍耐、宽恕,要爱仇敌,并从爱仇敌进而反对暴力反抗.只有做到上述要求,才能达到博爱的最高境界--爱人如己.△
三大一小共四个传统的正统主流教会,相信上帝(天主)为三位一体;相信耶稣基督是圣道上帝——圣子上帝——来做人,既有完全的神性,又有完全的人性,是上帝(天主)和人之间的唯一中保,是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的第一位保惠师,曾经以无罪的身份代替罪人死在十字架上,第三日身体复活,随后升天,末日将要再来审判活人死人.
然而,非正统宗派往往反对这些信仰要点,有的不相信耶稣基督完全是上帝(天主),有的不相信耶稣基督完全是人,有的不相信耶稣基督只有单一位格,有的认为耶稣基督的神性和人性混合成了另一种本性,等等;因此,他们被称为异端(heresy),其中具有反社会倾向的宗派被称为旁门(cult).
二、天主教教派
方济各会(Order Frians Minor):方济各会是天主教托钵修会之一,一译法兰西斯派,是拉丁语小兄弟会的意思,因其会士着灰色会服,故又称灰衣修士.1209年意大利阿西西城富家子弟方济各(Franciso Javier 1506-1552)得教皇英诺森三世的批准成立该会,方济各会提倡过清贫生活,衣麻跣足,托钵行乞,会士间互称"小兄弟".他们效忠教皇,反对异端,中世纪时曾为替教皇出售赎罪券而到处游方.方济各会重视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事业.初创时,会内不置产业,靠乞食为生,后会规松弛,在城市内建立住院,积聚大量钱财,内部为此意见不一,引起纷争,从而分裂为守规派、住院派、嘉布遣派三各支派.
多明我会(Order of Preachers):天主教托钵修会之一,一译多米尼克派,意为布道兄弟会.因其会士戴黑色风帽,故又被呼为黑衣修士.其会规接近奥斯定会和方济各会,也设女修会和世俗教徒"第三会",主要在城市的中上阶层传教.在灵修方面,该会称多明我曾得有圣母玛利亚亲授之《玫瑰经》,并加以推广,今已成为全世界天主教徒最普遍传诵之经文.该会还兴办大学,奖励学术研究.
本笃会(Order of St.Benedict):本笃会是天主教隐修会之一,一译本尼狄克派,529年由贵族出身的意大利人本笃所创.他手订会规,规定会士不可婚娶,不可有私财,一切服从长上,称此为"发三愿". 本笃会会士每日必须按时进经堂诵经,咏唱"大日课",余暇时从事各种劳动.会规要求祈祷不忘工作,视游手好闲为罪恶.后来该会规成为天主教修会制度的范本.
奥斯定会(Augustinian Order):天主教脱钵修会之一,一译奥古斯丁派,原指遵从奥古斯丁(Augustine 354-430)所创守则的天主教隐修士.奥古斯丁所创守则内容主要为按福音书所说抛弃家庭、财产而追随基督,在教会内集体过清贫生活,脱离世俗事务,除日常祈祷外,要从事济贫、传教等活动.到1925年,全世界有其会、院500多所,总部常设罗马.明万历三年(1575年),西班牙奥斯定会士多次由菲律宾进入中国福建,未得驻留.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始在广州成立传教据点,以后曾在湖南的常德、澧州和岳州设立教区.1930年西班牙重整奥斯定会来华传教,曾在河南归德设立教区.
克吕尼修会(Cluniac Order):天主教隐修会之一,本笃会一分支,又称"重整本笃会".该修会是910-919年间由伯尔诺创于法国中部的勃艮第省的克吕尼修院.伯尔诺主张整顿修院纪律,严守本笃所订会规,得到很多隐修院的响应.11-12世纪改革修院之风遍及西部教会,世称克吕尼改革运动.后该运动的领导者希尔得布兰德成为教皇,即格列高利七世,正式将天主教神职人员的独身制定为教规,并鼓吹教权至上,公开干预政治,与世俗君主争夺权力.
三、东正教教派
旧礼仪派(Old Believers):俄罗斯正教会中的一个反国教派别,亦称老信徒派.该派反对尼康和彼得一世的改革,成员多为下层贫民群众和低级教士.他们反对政府的横征暴敛,宣传平均主义和无政府主义,17世纪下半叶形成了强有力的反国教势力,曾遭沙皇的严厉镇压.
杜霍波尔派(Doukhobors):俄罗斯正教会中的一个反国教派别,形成于18世纪.该派否认国家和国教会的权威,废除司祭和圣礼,唯一的仪式是唱祈祷颂诗,以口传《生命之书》赞美歌和箴言丰富个人直接启示.该派相信上帝和人不能分开,认为三位一体就是记忆、理智和意志,其理想是建立地上乐园,敬拜心中的上帝,礼仪仅限于恭敬的鞠躬和彼此行礼.由于该教派的反国教倾向和拒绝服兵役,1773年后屡遭政府迫害,信徒后大部分迁居加拿大.1908年,其首领彼得·弗尼金在南美哥伦比亚曾建立一个杜霍波尔派的公社.
司科蒲奇派:俄罗斯正教会中的一个反国教派别,1770年创立,为从俄罗斯正教会分离出来的精神基督教派之一支,亦称阉割派,创立人是农民塞列凡诺夫.他自称万神之神、万王之王,宣称其使命是在俄罗斯建立弥赛亚王国.该派举行宗教礼仪时身着白衣,狂热的旋转舞蹈,成员多数经商,彼此互助.十月革命后影响逐渐削弱.
莫洛阁尼耶派:俄罗斯正教会中的一个反国教派别,产生于18世纪,创立人是农民西门乌琳.他反对正教礼仪,攻击一切圣礼,认为只有圣经才是开启默示希望的源泉,并认为不能仅从字义去理解圣经.该派与杜霍波尔派有某些相似,并受到鲍格米勒派影响,主张均贫富、等贵贱,反对战争.该派遵守法律,服从君主,但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仍然受过迫害,大部成员移居西伯利亚和北美.该教派成员多为富裕农民,1929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后,莫洛阁尼耶派势力大为减弱.
末世论派:末世论派即约翰派,是俄罗斯正教会中的一个反国教派别,19世纪80年代从俄罗斯正教中分离出来,创立人是喀琅施塔得司祭约翰.他宣传末世论,被信徒认为是耶稣基督的化身,信徒常把他的像挂在家里进行崇拜.这个教派主要分布在乌克兰、北高加索以及一些边远的地区,至今仍有少数信徒.
英诺肯提乙派:俄罗斯正教会中的一个反国教派别,20世纪初由巴尔塔市司祭列维佐尔·英诺肯提乙创立.他自称是圣灵化身,宣扬世界末日,声称最后审判即将到来,主张抛弃财产、家庭,热衷于宗教狂热运动,主要分布于乌克兰和摩尔达维亚等地,十月革命后转入地下.
四、新教教派
路德宗(Lutheran Church)
路德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也是最早的新教教派,以马丁·路德(1483年-1546年)宗教思想为依据.因其强调"因信称义"的教义,故亦称信义宗,路德宗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新教派别.
路德宗在教义上主要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要得到上帝的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的规条,而在于对上帝的信心;不在于个人的功德或善行,而在于上帝给人的恩赐.人因着信被上帝成为义人,信徒都可通过祈祷直接与上帝沟通.因此,路德宗认为凡信徒皆可为祭司,无须各级神职人员为中介.同时,路德宗强调圣经是信仰的根本,凡不符合圣经的礼仪、制度和学说,都在路德宗屏弃之列.天主教的七项圣事,路德宗只保留洗礼和圣餐两项,礼拜形式也更为简化,着重讲道和唱赞美诗,并且允许神职人员结婚.路德宗还认为教会的组织形式与个人的得救无关,故主教制、长老制和公理制都可采用,具体情况由各地教会自行决定.
路德宗信徒主要分布在德国北部和北欧诸国,其中德国约占一半.在北美,路德宗势力也较大,为美国基督教第四大宗派,在亚、非、拉美地区也有该宗信徒.路德宗在中国活动范围也甚广.
改革宗(Reformed Churches)
改革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以加尔文的归正思想为依据,“归正”为经过改革复归正确之意,改革宗产生于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现在,改革宗是世界上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新教派别.
16世纪初,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瑞士人文主义者和宗教领袖力图以《新约》为信仰与行为的唯一根据,改革宗教生活.1553年,加尔文在日内瓦进行改革,实施其在《基督教原理》中提出的理论.该书后成为改革宗在教义、教政和教规方面的基本读本.改革宗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信的本质就是相信通过基督而获得恩典--上帝赦罪的爱.传播神恩的福音是教会的职责,圣经即是福音的见证.加尔文主义相信极端的双预定说,认为人的得救或被弃绝,都由上帝预定;单预定说则认为上帝预定的只是人的得救.改革宗在荷兰的阿米尼乌派,肯定自由意志,认为人的得救与否亦取决于其是否接受救赎而改恶从善,实际上是否认了预定说.该派后来脱离了改革宗.改革宗强调圣经权威至上,应据以判断一切传统;改革宗还认为任何人都不应被赋予无限权力,这一观点对现代法治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在崇拜仪式中,改革宗使用地方性语言,摒弃祭台、圣像和祭礼,不承认圣餐中存在耶稣的真体和血,只承认信徒在圣餐中凭借信心享受耶稣身体宝血的滋养.该宗派还强调讲道,将讲坛设置在教堂中轴线上,创历史先河;注重牧师和信徒教育以及信仰与社会生活之关系.
教会体制上,改革宗极重视教规,并由长老监督执行.在长老会里,地方会选出长老,组成由牧师主持的会堂进行管理.在地区一级,由牧师和代表各会堂的长老组成区会进行管理.
安立甘宗(Anglican Communion)
安立甘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中国常称圣公会.该宗在英格兰为国教,称英国国教会(Church of England).联合王国其他地方及其他国家的圣公会均非国教,组织上也不从属于英国国教会.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英格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希望加强王权,削弱教会,摆脱教皇的控制.1533年,国王亨利八世禁止英格兰教会向教廷交纳岁贡.次年,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教皇,而以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其后,这项改革运动又得到爱德华六世的支持.玛丽一世曾重修英格兰与教廷的关系,伊丽莎白一世则又恢复了英格兰教会的独立.其时通过的伊丽莎白法案在崇拜惯例上有所改革,在教义、教规上仍保持天主教会传统.17-18世纪时,清教徒和福音派主张进一步改革.19世纪的牛津运动则再次强调公教会原则,这一时期在政教关系上也有所改革.由于从英国传布到世界各地的圣公会陆续建立独立教会,安立甘宗乃逐渐形成.
安立甘宗没有世界性的统一组织或集权领导机构,宗内各教会间不相从属,习惯上尊坎特伯雷大主教为名义上的领袖.安立甘宗以《圣经》为教义基础,在持守传统教义的同时主张在具体解释上兼容各家之说,在天主教和其他新教宗派之间采取中间立场.在教会管理上保留主教制,并承认其有继承使徒的性质,但也让平信徒参与教会的管理.安立甘宗赞成宗教改革,但主张尊重《圣经》和教会传统,认为两者之间应保持平衡.在崇拜中使用《公祷书》,但允许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故宗内有各种派别,如高教会派、低教会派、广涵教会派、福音派等.安立甘宗自称是使徒所传圣洁公教会的一支,保有《圣经》及古代教父以来所传承阐释的正统信仰,只承认教皇为世界众主教之一,尊重国家权威但不从属之.英国圣公会要求教牧人员遵奉《三十九条信纲》,但不要求平信徒信守,该宗其他教会一般并不特别重视此信纲.安立甘宗的圣职分为主教、会长(相当于其他宗派的牧师)、会吏三级,基本教政单位是教区,大部分地区由教区组成教省,有一国含数教省或一教省、一教省含数国及一教区含一国或数国等不同情形,职务名称和组织机构各地不一.
长老会(Presbyterians)
长老会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英国宗教改革运动在血腥玛丽女王时代遭到摧残,很多改教人士被迫流亡日内瓦,聆听加尔文及其女婿伯撒的教导;这批人在伊丽莎白女王时代陆续回国,一部分留在圣公会内部,另一部分要求实行更彻底的改革,因而主张在圣公会体制外重组教会,被称为“不从国教者”,他们组织了苏格兰长老会.长老会在教义和组织形式上和改革宗完全一致,只不过名称不同,英语国家一般为长老会,法语、德语国家一般为改革宗.
卫斯理宗(Methodist Church)
卫斯理宗是新教宗派之一,亦译卫理宗或循道宗,以创始人英国神学家卫斯理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约翰·卫斯理(1703年-1791年)于1738年开始巡回露天布道,宣传自己的宗教主张和经验,终身不辍.后来,他的传教活动逐渐扩大到全国,人称卫斯理运动.卫斯理本期望在英国国教范围内开展传道活动,但遭伦敦主教拒绝,结果卫斯理宗脱离国教,形成了新的独立宗派.卫斯理强调人们必须信奉上帝,开始新的生活,只有将纯真的信仰与虔诚的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得救.他主张基督徒必须追求圣洁、完善的生活,强调自身内省与圣灵的工作,坚持《圣经》的权威.同时,他关心社会问题,主张废除奴隶制,倡导公共教育,致力于法制和监狱改革.18世纪初期,牛津大学学生组织圣洁会,组织成员立誓经常参加圣餐,认真研究《圣经》,定期访问监狱,主张按其所认为合乎《圣经》的教训,过循规蹈矩的生活.该派当时被戏称为循规蹈矩者,这个戏称后来成为该派的正式名称,沿用至今.1795年,该派彻底脱离英国国教,成为独立宗派.
卫斯理宗宣称忠于《圣经》,忠于传统信经教义,并自认为属于新教改革传统,多数接受阿明乌主义,认为得救既凭借神恩,亦取决于个人自由选择.所有人都有得救的可能,靠着圣灵,人可以在此生达到对上帝、对他人完全的爱,获得完善的基督徒品格.在神学上,卫斯理派不重思辨,不强求一致,强调圣灵有使人信仰及改造信徒生活的力量.卫斯理宗还认为宗教的核心在于人与上帝的切身联系,在社会观点上重视下层社会,主张社会改良.
公理宗(Congregationalists)
公理宗起源于16世纪的英格兰,当时英国已出现一些由会众自行管理的教会组织.1582年勃朗著书宣传独立于国家和国教,有权管理自身事务的"自行集合的教会",这些理论被一些独立的教徒接受而形成一个新宗派,后经巴罗、格林伍德和彭瑞等人的努力,人数有所增加.
公理宗的信仰与英语国家新教的福音派相近,但更自由化.它们坚持《圣经》的权威,但对个人理解上的差异,采取互相尊重的态度.公理宗主张教会虽然可以发表信纲,但不认为信纲有权威性,他们认为凡承认耶稣是我主这一基本信仰者,即可参加教会.该派特别强调个人信仰自由,并认为国家应对各种不同的信仰都采取宽容态度.公理宗认为教派的基础是上帝之道,故在礼拜中注重讲道.他们认为耶稣所立圣礼仅洗礼和圣餐两项.公理宗不赞成设立统管各教会的上级领导机构,但允许建立由各教会自由参加的联谊性机构,反对国教观念和教区制.他们认为教会主要不是一种组织,而是一种灵性生活的共同体,是由响应基督呼召而与之结成圣约并做其门徒的人组成的;全体信徒在教务会议上对教会事务行使平等权力,聘任牧师由教务会议决定,执事由会众选出;牧师权威不来自其地位而来自证道与圣礼之施行;教会资金均来自捐献.
浸礼宗(Baptists)
浸礼宗和长老会圣公会、公理会一样,同属于北美殖民地早期的清教徒移民,被称为天路客国父.浸礼宗受到再洗礼派影响,反对婴儿洗礼,要求信徒受浸礼、而非点水礼,主张未受浸礼的人不得领用圣餐、不得担任牧师、长老、执事等圣职;其他教义基本上和改革宗长老会一致.教会组织上采用会员制,即由会员大会选举执事会,由执事中的长者担任长老,并由长老执事会聘请牧师.美国南北战争中,浸礼宗分裂为美南浸信会和北美浸礼会,前者是保守宗派,后者中逐渐产生的第一浸信会和归正浸信会也都是保守宗派,其中美南浸信会和第一浸信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阿米尼乌主义和时代主义影响,归正浸信会除浸礼立场外,在教义上都采取归正立场.
美南浸信会是英语国家最大的基督宗教的教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