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观后感6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7 05:00:07
建党伟业观后感600字
在线等,速度
在线等,速度
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重托
--------《建党伟业》观后感
《建党伟业》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全片分为几个段落,主要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周恩来、蔡和森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为中心,讲述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前半部分讲孙文等革命者建立国民党,与袁世凯争斗的情形;后半部分叙述巴黎和会引发的“五四”运动,布尔什维克的种子经由李大钊、陈独秀引入中国,终于生根发芽,最终在嘉兴南湖召开了中共一大的故事.
通过观看影片《建党伟业》,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建党伟业》的观影过程仿佛是一次中国近代史的再学习.如果对中国近,恐怕很难真正看懂《建党伟业》,也就很难弄清楚那些明星脸背后的历史人物到底是谁,他们到底在奔走呼号些什么.
1911年冬,孙中山从海外归来,于翌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与此同时毛泽东参加了光复新军.很快,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在皇室中的威信,从孙中山手中取得了大元帅之身份,北洋民国政府成立.同年10月,国民党成立.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定下密约二十一条并且更改国体,自封为中华帝国皇帝,自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孙中山与蔡锷成护国军,出师讨袁.很快袁世凯便在举国声讨中黯然死去了.之后又随着张勋复辟的失败,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而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等人虽身处不同地方,但都在内心思索着救国救亡之路,命运的会即将到来.普通观众即便是知道袁世凯称帝、签署二十一条这些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也未必了解张勋复辟、蔡锷发动护国战争、孙中山护法运动、火烧赵家楼等等.在120分钟表现这么多历史事件,《建党伟业》只能选择了片段式的表现手法,只展现事件的高潮部分,前因后果或用台词或用字幕传递,剩下的就只能指望观众的近代史知识足以自动补齐省略部分,否则实在很难跟上影片节奏弄清来龙去脉,更别说欣赏电影艺术了.
1917年冬,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918年冬,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北洋政府派遣使团出席巴黎和会.但是英美等国为制约已赤化的俄国,将青岛以及胶州湾割让给了日本人,完全无视中国的利益.1919年夏天,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经历了以上种种,中国的进步青年们发现西方列强完全靠不住,而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成功却如同一盏明灯,为他们前进和奋斗指引了方向.
1920年3月,维经斯基来到中国,准备在远东建立共产国际支部.1921年3月,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人彼此来往交流,誓要建立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1921年7月22日,十三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代表集结在上海博文女校宿舍,“中国共产党”在众人齐声吟唱的《国际歌》中呼之欲出!
二、《建党伟业》以中国近代史为叙述主线,但影片的核心重心还是落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艰难历程.从近代史上看,不是每一件大事都与建党有直接联系,所以《建党伟业》采取了多条线叙事的方法.其中一条线是近代史上的大事记,从辛亥革命讲到五四运动;一条线是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轨迹,从参军新军直到参加中共一大;另外一条线是中共成立前的历史思潮,主要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等人的事迹串联.这三条主线相互贯穿,要找到这三条线的内在联系,就能够真正看懂这部影片.否则就不会知道毛泽东参军和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袁世凯签二十一条和五四运这动为何又前后呼应.但除了这种多线叙事、相互贯穿的叙事手段外,又很难找到更好的方式在一部电影中同时讲清楚这些必须要表达的事情,这也是这部历史巨片成功的表述方式之一.
三、忠于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是当代有志之士永恒的追求.看了这部影片,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内外战争不断,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曾经一度辉煌耀眼的东方,燃起的是熊熊的战火,滚滚的狼烟.仿佛把我们带到那个艰难而又催人振奋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心底由然想起了那句话:“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遐想着当年历史的种种,心潮起伏.同时也感到了沉重的历史使命感.
如果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处在这个剧变频增、竞争激烈的时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挑战,把祖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需要全体中国人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为社会服务的具体行动.
作为一名有志之士,忠于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是我们的毕生不变的追求,而安心服役,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报国为民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要志存高远而脚踏实地,把献身国防与加强学习、做好本职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两者互为表里、互为促进,更好地承担起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建党伟业》观后感
《建党伟业》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间内的历史故事与风云人物.全片分为几个段落,主要以毛泽东、李大钊、陈独秀、张国焘、周恩来、蔡和森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员为中心,讲述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前半部分讲孙文等革命者建立国民党,与袁世凯争斗的情形;后半部分叙述巴黎和会引发的“五四”运动,布尔什维克的种子经由李大钊、陈独秀引入中国,终于生根发芽,最终在嘉兴南湖召开了中共一大的故事.
通过观看影片《建党伟业》,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建党伟业》的观影过程仿佛是一次中国近代史的再学习.如果对中国近,恐怕很难真正看懂《建党伟业》,也就很难弄清楚那些明星脸背后的历史人物到底是谁,他们到底在奔走呼号些什么.
1911年冬,孙中山从海外归来,于翌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与此同时毛泽东参加了光复新军.很快,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在皇室中的威信,从孙中山手中取得了大元帅之身份,北洋民国政府成立.同年10月,国民党成立.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定下密约二十一条并且更改国体,自封为中华帝国皇帝,自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孙中山与蔡锷成护国军,出师讨袁.很快袁世凯便在举国声讨中黯然死去了.之后又随着张勋复辟的失败,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而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等人虽身处不同地方,但都在内心思索着救国救亡之路,命运的会即将到来.普通观众即便是知道袁世凯称帝、签署二十一条这些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也未必了解张勋复辟、蔡锷发动护国战争、孙中山护法运动、火烧赵家楼等等.在120分钟表现这么多历史事件,《建党伟业》只能选择了片段式的表现手法,只展现事件的高潮部分,前因后果或用台词或用字幕传递,剩下的就只能指望观众的近代史知识足以自动补齐省略部分,否则实在很难跟上影片节奏弄清来龙去脉,更别说欣赏电影艺术了.
1917年冬,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918年冬,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北洋政府派遣使团出席巴黎和会.但是英美等国为制约已赤化的俄国,将青岛以及胶州湾割让给了日本人,完全无视中国的利益.1919年夏天,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经历了以上种种,中国的进步青年们发现西方列强完全靠不住,而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成功却如同一盏明灯,为他们前进和奋斗指引了方向.
1920年3月,维经斯基来到中国,准备在远东建立共产国际支部.1921年3月,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人彼此来往交流,誓要建立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1921年7月22日,十三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代表集结在上海博文女校宿舍,“中国共产党”在众人齐声吟唱的《国际歌》中呼之欲出!
二、《建党伟业》以中国近代史为叙述主线,但影片的核心重心还是落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艰难历程.从近代史上看,不是每一件大事都与建党有直接联系,所以《建党伟业》采取了多条线叙事的方法.其中一条线是近代史上的大事记,从辛亥革命讲到五四运动;一条线是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轨迹,从参军新军直到参加中共一大;另外一条线是中共成立前的历史思潮,主要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等人的事迹串联.这三条主线相互贯穿,要找到这三条线的内在联系,就能够真正看懂这部影片.否则就不会知道毛泽东参军和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袁世凯签二十一条和五四运这动为何又前后呼应.但除了这种多线叙事、相互贯穿的叙事手段外,又很难找到更好的方式在一部电影中同时讲清楚这些必须要表达的事情,这也是这部历史巨片成功的表述方式之一.
三、忠于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是当代有志之士永恒的追求.看了这部影片,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内外战争不断,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曾经一度辉煌耀眼的东方,燃起的是熊熊的战火,滚滚的狼烟.仿佛把我们带到那个艰难而又催人振奋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心底由然想起了那句话:“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遐想着当年历史的种种,心潮起伏.同时也感到了沉重的历史使命感.
如果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身处在这个剧变频增、竞争激烈的时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挑战,把祖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需要全体中国人把强烈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和为社会服务的具体行动.
作为一名有志之士,忠于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是我们的毕生不变的追求,而安心服役,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报国为民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要志存高远而脚踏实地,把献身国防与加强学习、做好本职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两者互为表里、互为促进,更好地承担起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