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14:38:5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1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2,风烟望五津3.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4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5.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6.
  点击此处查看/隐藏全部注释
  译文:
  在三秦护卫着的长安城,遥望五津的风尘烟雾.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跟您离别的心情是一样的,因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样.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不要在分别的道口,像普通青年男女一样,一起哭得泪水沾湿了手巾.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是诗人二十一岁游蜀之前供职长安时期的作品.杜少府:名不详.少府:唐人对县尉的尊称.蜀川:犹言蜀地.又作“蜀州”.《新唐书·地理志》载:蜀州,“垂拱二年析益州置”.垂拱二年为公元六八六年,其时王勃已去世十年,故当以“蜀川”为是.
  2.城阙:唐代的都城长安.阙,宫门前的望楼.辅三秦:以三秦为辅.长安位于三秦的中枢,故云.辅:护卫.三秦:今陕西省一带,古时为秦国.项羽灭秦后分秦地为雍、塞、翟三国,分封秦降将章邯等三人为王,故称“三秦”.这里泛指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
  3.风烟:风尘烟岚,指极目远望时所见到的景象.五津:蜀中长江自灌县以下至键为一段的五个著名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以五津代指蜀地.津:渡口.
  4.宦游:因仕宦而漂泊.
  5.比邻:近邻.古时五家相连为比.
  6.“无为”两句:不要因为分别就像小儿女一样伤感流泪.
  这是送别之作,是唐诗中很有代表性的壮别诗,颇能体现初盛唐时期人们志存高远的精神风貌.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首联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处,场景开阔,气势雄伟,是典型的唐诗风味.“风烟”与“望”字之中,已露惜别之意、关切之情.次联进一步写送别心情:彼此的宦游感受是一样的.颈联宕开一笔,申述对离别的看法,是慰人,也是自慰,情理交融,乃全诗最精警之处.尾联相互劝慰勉励.
  建安诗人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芃,无乃儿女仁.”对这首诗的构思立意很可能有所启发.但王勃的诗句更精炼、更概括、更蕴藉.《唐诗意》云:“慰安其情,开广其意,可作正小雅.”
  历代文人赋诗送别,有惜别和壮别两类,而大抵以惜别为多.即使是心高气盛的初盛唐文人士子,每当送别,也多依依之情.唯此诗及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乃壮别诗之代表作.《批点唐音》云:读此诗“乃知初唐所以盛,晚唐所以衰.”
  高宗总章二年(669),王勃因“戏为《檄英天鸡》文”,被唐高宗逐出沛王府,五月游蜀.此后,他所写的大量送别诗,如《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别人四首》、《别薛华》、《重别薛华》等,就再难听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样爽快的声音了.如《别薛华》: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赏析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