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和使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06 18:29:02
怎样理解和使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一、为什么要解读课标?
《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因此,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就必须熟读课标、研究课标.
有人对教学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教学目标是半径,无论圆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课程标准作为实施教学的核心要素,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圆心找不准,我们的教学就谈不上有效和高效.因此,解读课程标准就是找准圆心,然后通过研读教材来理解课标,同时用对课标的理解来把握教材.
二.我们如何解读课标
下面,我们以“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这条课程标准为例,对这条标准进行解读示范.
首先,对这条标准进行分解,确认其“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认知内容”是什么.从这条标准可看出:“运用示意图”属于行为条件, “说明”属于行为动词,“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属于认知的内容.
第二,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相应关系,确定其学习水平.国家课程标准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对应中(见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释、说明、运用、……”,我们可以确定,本条标准认知要求属于理解水平层次.
课程标准行为动词与水平要求
行为动词
认知水平
知识
说出、了解、识别、辨认、回忆、举例、列举、描述、再认等
了解水平
解释、说明、比较、归纳、分类、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推断、收集、整理等
理解水平
运用、应用、使用、编辑、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应用水平
技能
模拟、再现、重复、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模仿水平
完成、计算、查阅、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独立操作
水平
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迁移水平
(了要求对所列地理基础知识的含义及其相关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理对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地理事物及现象有正确的理会,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知识解决(如解释或说明)问题.应用:将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运用于新情境中,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第三,依据“行为条件”分析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或者说基本能力的要求.从本条标准中“运用示意图”可知,要求学生具有读图分析能力,通过阅读并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解释岩石是怎样形成,它们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中,要通过“读图分析”题型,判别学生是否掌握读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过阅读示意图能否提取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进而归纳和解释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第四,重构合理明晰的教学目标
依据重点组合以及目标陈述的规范,叙写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运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在一定的行为条件下,指出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对该条标准可细化为:能够说出岩石的分类及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阅读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从“行为条件”、“行为动词”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
(1)知识铺垫——岩石的分类、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内、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2)阅读并分析教材中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图中所示箭头,说明各类岩石之间、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并分析其涉及的主要内、外力作用;
(3)把复杂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简化为简单的框图,让学生标注岩浆和各类岩石,并绘画其相互间的箭头,解释岩石循环的基本过程.
举例: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分解标准,确认“行为动词”、“行为条件” “认知内容”. (2)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相应关系,确定其学习水平.(理解水平)
(3)依据“行为条件”分析课程标准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
(4)细化课标如下:1、用图形语言(示意图、层级图)和文本语言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2、通过太阳系模式图和八颗行星基本数据分析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了解区域的含义”
细化如下:学生能够说出区域的概念,描述区域的特征,能够列举常见的重要区域,例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中国东北地区以及美国东北部等,并能够从所给出的有关区域图中辨认出上述区域.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细化如下:学生能够通过对比探究松嫩平原和长三角两大区域,填写出区域对比的分析框架,并运用区域对比的框架来比较分析其他典型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具体差异.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了解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及太阳大气中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必修2第八个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①能分析说明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②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含义.
③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并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②知道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结果
③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必修2第二个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①知道人口迁移的含义.②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③能够举例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对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内人口迁移两概念及其事例的比较,掌握地理比较的方法.
②通过剖析“美国的人口迁移”“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等案例,学会综合分析的方法.
③经历小组学习过程,学会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必修2第六个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①运用图表、数字等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②会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认识到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进一步认识到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②通过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学习,认识到在城市建设中,减少污染,并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的重要性.
对于如何分解课程标准,我们已经上路了,但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愿与大家一起探索……
《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因此,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就必须熟读课标、研究课标.
有人对教学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教学目标是半径,无论圆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课程标准作为实施教学的核心要素,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圆心找不准,我们的教学就谈不上有效和高效.因此,解读课程标准就是找准圆心,然后通过研读教材来理解课标,同时用对课标的理解来把握教材.
二.我们如何解读课标
下面,我们以“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这条课程标准为例,对这条标准进行解读示范.
首先,对这条标准进行分解,确认其“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认知内容”是什么.从这条标准可看出:“运用示意图”属于行为条件, “说明”属于行为动词,“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属于认知的内容.
第二,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相应关系,确定其学习水平.国家课程标准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对应中(见下表),“理解水平”包括有“解释、说明、运用、……”,我们可以确定,本条标准认知要求属于理解水平层次.
课程标准行为动词与水平要求
行为动词
认知水平
知识
说出、了解、识别、辨认、回忆、举例、列举、描述、再认等
了解水平
解释、说明、比较、归纳、分类、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推断、收集、整理等
理解水平
运用、应用、使用、编辑、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应用水平
技能
模拟、再现、重复、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模仿水平
完成、计算、查阅、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独立操作
水平
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迁移水平
(了要求对所列地理基础知识的含义及其相关背景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知道这一知识是什么,并能(或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理对所学的地理基础知识、地理事物及现象有正确的理会,能够解释、举例或变形、推断,并能利用知识解决(如解释或说明)问题.应用:将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运用于新情境中,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第三,依据“行为条件”分析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或者说基本能力的要求.从本条标准中“运用示意图”可知,要求学生具有读图分析能力,通过阅读并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解释岩石是怎样形成,它们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中,要通过“读图分析”题型,判别学生是否掌握读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通过阅读示意图能否提取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进而归纳和解释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第四,重构合理明晰的教学目标
依据重点组合以及目标陈述的规范,叙写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运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在一定的行为条件下,指出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对该条标准可细化为:能够说出岩石的分类及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阅读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从“行为条件”、“行为动词”的要求,可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
(1)知识铺垫——岩石的分类、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内、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2)阅读并分析教材中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图中所示箭头,说明各类岩石之间、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并分析其涉及的主要内、外力作用;
(3)把复杂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简化为简单的框图,让学生标注岩浆和各类岩石,并绘画其相互间的箭头,解释岩石循环的基本过程.
举例: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分解标准,确认“行为动词”、“行为条件” “认知内容”. (2)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的相应关系,确定其学习水平.(理解水平)
(3)依据“行为条件”分析课程标准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
(4)细化课标如下:1、用图形语言(示意图、层级图)和文本语言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2、通过太阳系模式图和八颗行星基本数据分析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了解区域的含义”
细化如下:学生能够说出区域的概念,描述区域的特征,能够列举常见的重要区域,例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中国东北地区以及美国东北部等,并能够从所给出的有关区域图中辨认出上述区域.
“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细化如下:学生能够通过对比探究松嫩平原和长三角两大区域,填写出区域对比的分析框架,并运用区域对比的框架来比较分析其他典型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具体差异.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了解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及太阳大气中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必修2第八个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①能分析说明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②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含义.
③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并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②知道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结果
③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必修2第二个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①知道人口迁移的含义.②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③能够举例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对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内人口迁移两概念及其事例的比较,掌握地理比较的方法.
②通过剖析“美国的人口迁移”“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等案例,学会综合分析的方法.
③经历小组学习过程,学会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必修2第六个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①运用图表、数字等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②会用科学的语言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认识到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进一步认识到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意义.
②通过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学习,认识到在城市建设中,减少污染,并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的重要性.
对于如何分解课程标准,我们已经上路了,但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愿与大家一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