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前德国推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07:16:46
一战前德国推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还没开始的时候,还在进行备战的时候,德国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影响?
还没开始的时候,还在进行备战的时候,德国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影响?
统一后德国经济飞速发展.1870—1890年,德国的工业发展形成一股真正的洪流.德国安全战略选择有所改变.影响国家安全战略选择的因素有:1.国家所处的安全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实力对比、相关国家的政策取向等;2.国家对威胁的主观判断;3.国家对自身安全利益目标的界定.
德国崛起于旧的欧洲体系的中心,它的建立冲击着周边国家的利益,并改变着各大国之间的相对地位.德意志人居住的空间,恰好位于欧洲的中心地带,在欧洲是邻国最多的国家.欧洲的主要国家大都有其天然疆界,俄国则得益于其地理位置偏远.而德国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北部的北海和波罗的海虽可做天然屏障,但其东、西部几乎是完全开放的.兼并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给德国采矿业带来巨大的变化,洛林的褐铁矿蕴藏量估计为7亿吨,而德国其他地方的总蕴藏量不过3亿吨.这就使德国保护这一地区成为维护其安全利益的主要内容之一.法国的威胁并没有因为法国在普法战争的失败而减弱.而德国的东邻俄国,经过1859年的农奴改革后,实力有所上升,它向东南扩张,蚕食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它的扩张本性对德国的威胁仍然是巨大的.德国东西边界上弱小国家很少,很难获得新的领土,而且容易造成东西两线作战的局势.
统一后,促成德国工业化的第二个高潮.这个时期德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迅猛.到一战前,德国经济已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了.德国工业结合高技术的发展,已经控制了大部分欧洲的工业力量.到1903年时,德国已是个潜在的霸主了.这个时期德国工业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贸易额随之大增.1913年德国占世界贸易比重的13%,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与之匹配的是更为丰富的原料产地和更加广阔的市场,工业化时期积储起来的巨大工业生产力(物力、财力),本国市场已远远不能容纳.欧洲对于德国来说,扩展空间极小,要维护并扩大其经济安全利益,保护德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发展,只有把目标瞄向海外.1914年德国资本输出高达440亿,德国工业开始插足于世界市场的竞争.
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壮大,德国对安全利益的要求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康恩的“逐步升级战略”理论认为,利益强度的认定与一个国家的实力程度相关.当德国统一后实力与日俱增,对利益等级的认定就会升级,利益的范围更广,受威胁的程度更高.所以德国统一后,先是选择了建立制约性的同盟体系来维护帝国的安全,后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选择了进攻性的外交政策,争取世界霸权.前者是谋求力量的平衡,后者是谋求支配那些反对它或是可能威胁它的国家.进行这样两种战略选择,其实质都是想通过减损他国的实力来增大自身的安全.
德国实施了“大陆政策”和“均势外交”,其重点是削弱和孤立法国,阻止法俄接近,避免东西作战,阻止俄向中欧和南欧发展,形成英、法、俄、奥、意在欧洲的相互制约.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试图进一步削弱乃至摧毁法国.俾斯麦于1874年写道:“谁也不应抱有幻想.法国再次强大之日,就是和平结束之时.”为了防止俄法联盟,东西作战,1873年,德国促成缔结俄国、奥匈、德国三皇协定.1887年,德俄签订“再保险条约”,德俄关系保持着稳定.1890年,德国政府不再续订再保险条约,认为它已不能阻止法俄联盟的形成.德俄关系开始公开走向恶化.德国由于争夺海外殖民地,同英国的关系开始由冷淡走向恶化.争取建立一个幅员辽阔的殖民帝国并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中夺取“势力范围”,已成为德国对外政策一项新的战略任务.德国在亚洲、中近东、远东都进行了殖民扩张.1897年,武力强占了中国胶州湾.德国在瓜分中国的活动中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
最后,以德国为主的欧洲列强间的紧张局势继续恶化.国家间利益扩张空间的接近,资源稀缺与利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是冲突成为现实,并且不断加剧的原因.一战终于爆发.
德国崛起于旧的欧洲体系的中心,它的建立冲击着周边国家的利益,并改变着各大国之间的相对地位.德意志人居住的空间,恰好位于欧洲的中心地带,在欧洲是邻国最多的国家.欧洲的主要国家大都有其天然疆界,俄国则得益于其地理位置偏远.而德国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北部的北海和波罗的海虽可做天然屏障,但其东、西部几乎是完全开放的.兼并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给德国采矿业带来巨大的变化,洛林的褐铁矿蕴藏量估计为7亿吨,而德国其他地方的总蕴藏量不过3亿吨.这就使德国保护这一地区成为维护其安全利益的主要内容之一.法国的威胁并没有因为法国在普法战争的失败而减弱.而德国的东邻俄国,经过1859年的农奴改革后,实力有所上升,它向东南扩张,蚕食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它的扩张本性对德国的威胁仍然是巨大的.德国东西边界上弱小国家很少,很难获得新的领土,而且容易造成东西两线作战的局势.
统一后,促成德国工业化的第二个高潮.这个时期德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迅猛.到一战前,德国经济已是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了.德国工业结合高技术的发展,已经控制了大部分欧洲的工业力量.到1903年时,德国已是个潜在的霸主了.这个时期德国工业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贸易额随之大增.1913年德国占世界贸易比重的13%,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与之匹配的是更为丰富的原料产地和更加广阔的市场,工业化时期积储起来的巨大工业生产力(物力、财力),本国市场已远远不能容纳.欧洲对于德国来说,扩展空间极小,要维护并扩大其经济安全利益,保护德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发展,只有把目标瞄向海外.1914年德国资本输出高达440亿,德国工业开始插足于世界市场的竞争.
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壮大,德国对安全利益的要求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康恩的“逐步升级战略”理论认为,利益强度的认定与一个国家的实力程度相关.当德国统一后实力与日俱增,对利益等级的认定就会升级,利益的范围更广,受威胁的程度更高.所以德国统一后,先是选择了建立制约性的同盟体系来维护帝国的安全,后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选择了进攻性的外交政策,争取世界霸权.前者是谋求力量的平衡,后者是谋求支配那些反对它或是可能威胁它的国家.进行这样两种战略选择,其实质都是想通过减损他国的实力来增大自身的安全.
德国实施了“大陆政策”和“均势外交”,其重点是削弱和孤立法国,阻止法俄接近,避免东西作战,阻止俄向中欧和南欧发展,形成英、法、俄、奥、意在欧洲的相互制约.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试图进一步削弱乃至摧毁法国.俾斯麦于1874年写道:“谁也不应抱有幻想.法国再次强大之日,就是和平结束之时.”为了防止俄法联盟,东西作战,1873年,德国促成缔结俄国、奥匈、德国三皇协定.1887年,德俄签订“再保险条约”,德俄关系保持着稳定.1890年,德国政府不再续订再保险条约,认为它已不能阻止法俄联盟的形成.德俄关系开始公开走向恶化.德国由于争夺海外殖民地,同英国的关系开始由冷淡走向恶化.争取建立一个幅员辽阔的殖民帝国并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中夺取“势力范围”,已成为德国对外政策一项新的战略任务.德国在亚洲、中近东、远东都进行了殖民扩张.1897年,武力强占了中国胶州湾.德国在瓜分中国的活动中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
最后,以德国为主的欧洲列强间的紧张局势继续恶化.国家间利益扩张空间的接近,资源稀缺与利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是冲突成为现实,并且不断加剧的原因.一战终于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