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春夏秋冬古诗的代表诗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1 21:31:24
春夏秋冬古诗的代表诗人
最好有介绍
春夏秋冬古诗的代表诗人
金谷园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坠楼人.
  金谷园 杜牧赏析
  金谷园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繁荣华丽,极一时之盛.唐时园已荒废,成为供人凭吊的古迹.据《晋书•石崇传》记载:石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不得,矫诏收崇.崇正宴于楼上,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杜牧过金谷园,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咏春吊古之作.
  面对荒园,首先浮现在诗人脑海的是,金谷园繁华的往事,随着芳香的尘屑消散无踪.“繁华事散逐香尘”这一句蕴藏了多少感慨.王嘉《拾遗记》谓:“石季伦(崇)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真珠.”此即石崇当年奢靡生活之一斑.“香尘”细微飘忽,去之迅速而无影无踪.金谷园的繁华,石崇的豪富,绿珠的香消玉殒,亦如香尘飘去,云烟过眼,不过一时而已.正如苏东坡诗云:“事如春梦了无痕”.可叹乎?亦可悲乎?还是观赏废园中的景色吧:“流水无情草自春”.水,指东南流经金谷园的金水.不管人世间的沧桑,流水照样潺湲,春草依然碧绿,它们对人事的种种变迁,似乎毫无感触.这是写景,更是写情,尤其是“草自春”的“自”字,与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的“自”字用法相似.
  傍晚,正当诗人对着流水和春草遐想的时候,忽然东风送来鸟儿的叫声.春日鸟鸣,本是令人心旷神怡的赏心乐事.但是此时—红日西斜,夜色将临;此地—荒芜的名园,再加上傍晚时分略带凉意的春风,在沉溺于吊古之情的诗人耳中,鸟鸣就显得凄哀悲切,如怨如慕,仿佛在表露今昔之感.日暮、东风、啼鸟,本是春天的一般景象,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层凄凉感伤的色彩.此时此刻,一片片惹人感伤的落花又映入诗人的眼帘.诗人把特定地点(金谷园)落花飘然下坠的形象,与曾在此处发生过的绿珠坠楼而死联想到一起,寄寓了无限情思.一个“犹”字渗透着诗人多少追念、怜惜之情!绿珠,作为权贵们的玩物,她为石崇而死是毫无价值的,但她的不能自主的命运不是同落花一样令人可怜么?诗人的这一联想,不仅是“坠楼”与“落花”外观上有可比之处,而且揭示了绿珠这个人和“花”在命运上有相通之处.比喻贴切自然,意味隽永.
  一般怀古抒情的绝句,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这首诗则是句句写景,景中寓情,四句蝉联而下,浑然一体.
  阙题 刘 虚
  道由白云尽, 春与清溪长.
  时有落花至, 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 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 清辉照衣裳.
  【注解】:
  1、道由句:指山路在白云尽处,也即在尘境之外.
  2、闲门句:门一开,便可见上山之路.
  【韵译】:
  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
  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远流长.
  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
  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
  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
  柳荫深处蕴藏着读书的斋堂.
  每当太阳光穿过柳荫的幽境,
  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
  【评析】: 从诗的语意看来,似乎是写友人在暮春山中隐居读书的生活.诗以“暮春”为主题,白云春光,落花流水,柳色清浑,一片春光春色,清新自然,幽静多趣.全诗无奇词丽句,只把所见所闻如实道来,娓娓动听,使人快乐无限.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巧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而且二者同处吴越地区,所以运用这个比喻.
  《山亭夏日》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盛一院香.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多美啊!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1]
  表达作者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深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首五言绝句,以其独特的艺术,用诗的语言画成了一幅壮美的“寒江独钓图”.
  起首二句的“千山”、“万径”形容范围广.鸟绝迹,人绝踪,真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这里描述的是“奇景”,在这样的寒雪中,竟然有人在江边独钓.这钓叟称得上是“奇人”.幽静的自然环境和傲雪独钓的渔翁构成了一幅“人景俱奇”的图画.
  《江雪》的深层意蕴,寄托了一种傲然独立,清竣高洁的人格理想.诗人曾参与过政治革新,但改革失败后,受到排斥,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孤独,便通过环境描写反映出来.当时的政治环境就象诗中所说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样,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但诗人不屈服于压力,依然故我,坚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寒江中那位孤独寂寞,又抗寒傲雪,毅然垂钓的渔翁.是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孤独而又不屈的精神面貌的曲折写照.
  寒江独钓的画面和深刻的含义使全诗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意美.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五绝作于任江州司马时.是说,夜间忽觉被窝里有点冷,继而看见窗户发亮,原来是下雪了;时时听见竹子被压折的声音,方知雪下得很大.觉衾寒窗明,而知有雪,闻折竹之声,而知雪重,写来曲折有致,构思巧妙,别具一格.就景写景,又景中寓情,“冷”、“夜雪”和“折竹声”,委婉传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无限感慨.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夜夜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