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先作出让步,后求得更好发展的事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7 13:09:39
先作出让步,后求得更好发展的事例
有没有像我说的事例,可以从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找出一两个.真的很谢谢了
先作出让步,后求得更好发展的事例
中国的就不说了太多了.
孛儿只斤·铁木真
9岁时,其父被塔塔儿部人毒死,部众离散,随寡母诃额仑艰难度日,曾被其他部落捉获,险些遇害,凭其机敏逃脱.稍长,依附蒙古高原最强大的克烈部首领脱里(后称王汗),并尊之为父,得以收聚其父旧部;又与札答阑部首领札木合结为安答(义兄弟),逐步发展势力.为报复蔑儿乞部抢妻之仇,求王汗、札木合出兵,合本部兵共数万,突然袭击蔑儿乞部,斩杀许多仇敌,夺回妻子.
金大定末年,移营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上游,独立建帐,广结盟友,选贤任能,宽厚待人,吸引许多蒙古部众和乞颜氏贵族来投,被推为可汗.约在金大定末年或明昌初,札木合反目为仇,率13部联军3万之众来攻,铁木真召集诸部兵3万,分13翼(翼,意为营或圈子)迎战,失利退兵,史称十三翼之战.因铁木真善于争取人心,致札木合部众纷纷叛附,反而壮大了力量.
承安元年(1196),与王汗一起,配合金丞相完颜襄击杀塔塔儿部部长以下多人,被金朝封授札兀忽里(部族官).再与王汗联兵,大败正在会盟的哈答斤等11部联军.
泰和元年(1201),率军大破札木合组织的松散联盟.次年,遭乃蛮联军进攻,退入金边墙内,大败乃蛮联军于阔亦田(今哈拉哈河上游)之野,乘胜攻灭塔塔儿四部.因势力渐强,引起王汗嫉恨和敌视.三年,遭王汗突袭,败走班朱尼河(今呼伦湖西南),以饮浊水与从者盟誓,共度难关.再转移至合泐合(哈拉哈)河中游, 收集溃散部众4600(一说2600)余骑,经过休整,逐渐恢复元气.后侦悉王汗骄怠不备,夜袭王汗大营,大溃其众.王汗只身败逃,被乃蛮人捕杀,克烈部亡.
长宗我部国亲
悲剧正在上演
处于战国乱世的土佐一国虽土地贫瘠,然地方豪族割据并不亚于其他地区,有名的豪族并有七家之多,合称“土佐七雄”,各个势力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战乱不断加剧.土佐七雄以一条氏最为强大本领一万六千贯,其他大名津野氏五千贯,大比良氏四千贯,吉良氏五千贯,本山氏五千贯,安喜氏五千贯,香宗我部氏四千贯,长宗我部氏三千贯.
随着土佐守护细川家的败落,长宗我部氏也失去了强有力的靠山,在其他群雄的打压下,一度陷入了孤立.1509年,长宗我部家再度陷入了困境,本山氏家督养明联合了山田教道,吉良氏和大平氏,组织起联军围攻长宗我部家,长宗我部家第十九代当主元秀在联军面前无力回天,很快居城冈丰陷落,于本丸自尽,是年,本文的主人公国亲(千王丸)年仅5岁.
尚在童年的千王丸目睹家族的悲剧,父亲的惨死,“复仇!复仇!”眼含泪水的国亲,心中不停的呐喊.吉人自有天佑,在家臣的掩护下,千王丸竟然奇迹般的逃脱了本山联军的追捕,如果本山氏知道自己放走的5岁孩童,正是以后改写土佐历史一代名将,必定追悔莫及.
寄居他人屋檐下
历史就是历史,任何人都不能改变.5岁的千王丸幸运的得到了一条房家的庇护,命运总是做弄人,房家怎么也想不到,就是自己的好心,带来的却是自家的消亡,这个是后话.生命和生活得到了保障,然年幼的国亲怎么也忘不了冈丰城的悲剧,复兴本家以及为最敬爱的父亲报仇的愿望时时刻刻充斥着他的心灵,在家臣的细心教育下,国亲坚毅果敢的性格得以养成.
这里还有一个国亲童年的故事,传说一条房家在宴请家臣的酒宴上,忽然兴起,说只要千王丸敢从二楼上跳下去,他就帮助国亲恢复长宗我部家的家名,当时七岁的千王丸毫不犹豫,立刻就从高达丈余的楼上跳了下去,房家很是惊异,在坐之人无不动容,可见在国亲幼小的心灵里,家族再兴,讨杀本山的欲望是多么的强烈.
本家再兴之时
1516年,迫于土佐最大势力一条家的压力,本山,吉良等家同意交出长宗我部家旧领,同样土佐的群雄们根本没有把尚在少年时期的国亲放在眼里,“能退换给你领地,就能再拿会你的土地”.就这样,带这复仇的愿望,国亲再次回到了阔别以久的冈丰城,故地重归,看着几成废墟的冈丰城,悲剧一幕幕不停的在脑海中重现,国亲注视着本山氏领方向,眼中充满复仇的欲火.
在家臣的帮助下,冈丰城重建工作,顺利的完成了.至此,长宗我部江村乡、廿枝乡三千贯知行的领地得以恢复.
千王丸一十五岁,元服,更名国亲,年轻的幼主带领着忠心于长宗我部的家臣们逐步走上了战国大名的道路.
复仇刚刚开始
坎坷的童年造就了早熟的英主,身背深仇的国亲并没有草率的出击,家名刚兴,百废待兴,如今的长宗我部已非彼时,当年全盛的主家仍不能抗拒联军的进攻,何况此时.国亲只好将复仇的欲火压在心底,致力于领内的统治.国亲更是清楚父亲惨败的原因,与近邻各家豪族不断交好,并积极利用婚姻外交政策,成功的拉拢了吉田家,把吉田家的领地纳入了自己的版图.
由于国亲的苦心经营,长宗我部氏势力再次在土佐抬头,宿敌本山氏逐步感受到国亲的威胁,本山氏于是肯求对国亲有再造之恩的一条家,希望一条家出面,以达成同长宗我部家的联姻,以缓解同国亲的关系;另一方面,一条家对国亲势力的膨胀也有所忌惮,同意了本山的请求.
抉择再次摆在国亲的面前,与杀父仇人联姻,从寻常人的角度来说,当然是一百个不愿意了.但国亲却认为这是一个瓦解本山联军的最好时机,一旦与本山的联姻成立,不仅可以打消本山家的顾虑,从外交上瓦解了本山联盟,而且长宗我部家就可安心对付东,南面的诸多豪族,将其各个击破,以扩充实力.历史更是证明了国亲的英明,国亲在之后的东,南面豪族的攻略中,本山联盟根本没有什么反映.
杰出的外交家
暂时摆脱了本山家的威胁,国亲的南面攻略出乎意料的顺利,连续吞并了天竺氏,细川氏后,接下来就是下田以南的池氏了.由于池氏的抵抗,国亲的攻略一度受阻,国亲在仔细分析池家的情况后,利用计谋将池家的大将岩松除掉,再利用惯用的婚姻外交,使池氏屈服于本家.
婚姻外交政策是国亲统一土佐过程中使用最多的策略了,订立这种策略,也是不得以而为之.由于土佐土地贫瘠,人口稀少,战争的主力多是农兵,过多的征战,必将影响土地的收成,想想长宗我部几千贯的领地,南征北战,那能供给战争的需要.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战之达者.正是国亲英名的决断,不仅保证了领内的繁荣,更是天翔般的扩大了领土,为后期元亲的四国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亲应好好感谢他的父亲,正是国亲成就了他的武名.
在消除了南面的诸豪族后,东面的诸多领主,就是国亲的下一个目标.同样,还是依靠国亲的婚姻政策,逐步降伏了改田地方的领主蚊居田氏等豪族后,至此长宗我部的势力已初具规模了.
血债血来还
1549年,国亲再次出兵,这次的对象是当年参与冈丰城血债的主要氏族山田氏,在成功利用了山田氏家族内乱的机会后,当年就消灭了山田氏.
随着多年的征战生涯,年幼的千王丸也已近五十高龄,复仇的心愿虽说已快实现,但多年的困苦和心灵的折磨使国亲疲惫不堪,也许是怀着对父亲的景仰,更是对父亲的愧疚,国亲剃度出家并修建了兼序寺.据《土佐物语》记载,国亲曾经说过:俺六岁的时候就孤苦一人,人间的不幸在俺身上也可以算是无以复加了,然而凭借着不可思议的天运,虽然家业得以兴旺,但是俺的心境却是常常怀着悲哀的…….英雄的心里难免惆怅,岂是你我寻常人等可以理解的.
香宗我部氏也是土佐七雄之一,随着长宗我部家势力的快速膨胀,香宗我部亲秀再次败倒在国亲的外交政策下,不过这次国亲送出的不是女人,而是自己的亲子.(国亲的外交手腕,实不在德川之下.)
轻易吞并香宗我部后,与本山家的对立已如箭在弦上.多年的宿怨,现在就要有个说法了.此时本山家当主是杀父仇人本山养明之子,在国亲扩张领土的几十年里,本山家也没闲着(本来家底就好,创业的难度低了很多),本山的领土已达到了顶峰时期,实力仍在国亲之上.
仅仅只差一步
在本山家最杰出的家主梅庆死亡后,国亲的机会来临了(父债子来报,父债孙来还).
1556年,国亲与本山氏麾下的秦泉寺扫部展开了激战并大败了本山氏的援军,不久又成功的寝反了本山的家臣,攻陷了本山家的坚城长滨城.本山家在得知长滨城失守后,马上集结全部主力进行反攻.双方又在长滨城附近布阵,在奋战多个时辰以后,兵数占有绝对优势的本山军(据史料记载,本山军2000多人,国亲军仅1000人不到)在充满复仇欲望的长宗我部军猛烈的突击下崩溃.
在本此合战中,本山氏的精英大多战死,重多家臣被讨取,国亲部士气空前的高涨.随后,国亲率军直取浦户城,兵临本山家居城朝仓城指日可待;然而,悲剧再次上演了,年迈的国亲因长滨合战过度疲劳,不幸身患重病,在浦户城下的军帐内客死他乡,这一年国亲刚满五十七岁.
据传说,国亲死前异常的清醒和兴奋,在大笑后随即大悲(回光返照乎?)后,把下代家督元亲叫到身前说:“吾一生未完成的心愿,儿等务必要讨杀本山,祭于我的灵前!”
英雄垂暮,其死也悲,想想国亲戎马一生,家族的仇恨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上,难怪国亲死前会大笑,死对他来说或许更是一种解脱和安慰;大笑后而大悲,恐怕不仅仅是未能亲自为父亲报仇这么简单,还有一丝对自己一生的无奈和悲哀.的确身处在战国乱世,很多人失去了选择生活的权利.
德川家康
1547年松平广忠与尾张的织田信秀作战,为请骏河的今川义元援助,将六岁的家康送作今川氏的人质,但中途被织田氏所夺,监护在热田有两年之久(一说被扣在那古屋).在此期间,其父广忠被自己的近臣暗杀.1549年担任今川军师的太原雪斋指挥七千大军攻陷三河的要冲安祥城并掳获了守将织田信广,雪斋遂跟织田信秀交涉,成功以信广交换被劫走的松平竹千代(德川家康).德川家康便返回冈崎,仅十日又作了今川氏的人质.八岁至十九岁这十二年间,德川家康作为人质住在骏河.
1560年桶狭间之战,织田氏大败今川氏,今川义元阵亡.从此德川家康摆脱今川氏而独立,1562年与织田信长结成同盟,开始全力经营三河.由于他求成心切,采取过激措施,激起了1563年三河国全境的一向宗起义.经过他近一点的攻战,残酷地镇压了起义后,才逐渐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基地.
1568年德川家康的同盟者织田信长进入京都,迈出了统一全国的第一步.这时已在三河打下了坚实基础的德川家康开始采取东进政策.1570年他联合织田信长在妹川打败浅井氏、朝仓氏,将治所迁往滨松.但这时武田信玄也想夺取全国政权,为扫清进军道路上的障碍,屡次出兵远江和三河.
1572年10月,武田信玄率四万五千人大举进军京都.德川家康闻讯率自己所部及织田信长援军一万余众迎战于三方原.此战便被称为三方原合战.由于双方兵力悬殊,且用兵之妙信玄又略高一筹,结果德川、织田联军大败,织田援将·平手凡秀战死.此战死伤千余,德川家康逃回滨松.此役德川家康虽然打了败仗,但武田信玄却十分佩服德川军的勇猛顽强.武田信玄的猛将马场信秀事后对信玄说:“看了三河军的尸体,面朝我军倒下的都是脸朝下,面向滨松倒下的都是脸朝上,这说明这些士兵都是向前冲杀时战死的,因想逃跑而被处斩的一个也没有.”据说德川家康就是经过此役而取得了“海道一雄”的名声.
此后德川家康一面与武田氏对抗,一面加强领内建设.1575年5月,联合织田氏于长筱之役大破武田胜赖,1581年陷远江的高天神城,把武田氏驱逐出远江.翌年随织田氏灭掉武田氏,领有骏河.
1582年织田信长死于本能寺.信长一死,围绕政权落入谁手的问题各大名之间展开了激烈斗争.本能寺之变时德川家康正在界市,因急取近道需经伊势返回三河,期间由服部半藏等护送平安回到三河,才免遭危难.
德川家康返回冈崎后,发现中央的实权已被丰臣秀吉夺去.为了积蓄实力准备将来与丰臣秀吉分庭抗礼,他更加坚定了东进的决心.不久发兵占领了甲斐,同时把手伸进了信州.至1583年前后,德川家康已先后把三河、远江、骏河、甲斐、南信浓五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当时东海道地区兵农分离进行得很缓慢,还没有像大内氏和北条氏那样形成大名的城下町,家臣和自己的封地还紧密地联在一起,因此要控制家臣必须牢牢地控制住土地.鉴于这种情况,德川家康当时对所属家臣一律采取给予封地的形式,通过土地这个纽带来控制家臣.
这一时期德川家康也很重视发展领内的工商业.早在三河国时他就把三河的小山新市作为“乐市”,免除各种税役.迁入滨松后,他又整顿了各种工商业团体.征服甲斐后,统一了通过甲斐全境的度量衡,招揽外地商人到三河、远江进行贸易.通过这些措施,德川家康不仅稳定了对新领地的控制,而且增强了经济实力.
此后丰臣秀吉步步推进国内的统一,不久当上了关白和太政大臣,名副其实地掌握了全国政权.丰臣秀吉与德川家康之间也很自然地变成了近似于主从关系的一种关系.
丰臣秀吉征伐九州时,德川家康未被征调,摆脱了一次巨大的消耗.但1590年征伐小田原时他参加了战斗.北条氏灭亡后,德川家康被封于关八州,年贡260万石.1590年8月1日德川家康离开五国迁往江户(现东京),从此采取一系列措施,全力经营关东.
首先,采取新办法配置家臣.德川家康在靠近江户的武藏、相模等地,集中了直辖地和封地在一万石以下的下级家臣.万石以上的高级家臣配置得尽量远些,分布的密度是关东的西南部略稀,东部与敌对性大名接壤的边境地带较密.显然,这样配置是一种临战体制.而且他在进入关东的同时,便决定将封地换算成产量发给家臣.这些措施对进一步控制家臣,巩固关东新领地起了很大作用.
其次,德川家康为了调整农村中的租佃关系,稳定新领地的秩序,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检地.其具体办法是,在土地登记册上,在隶属农民登记人姓名的右上方标上人名肩书,表明该人耕种的土地其领有权是属于哪个名主的.这样做,是既承认身为领主的名主的土地领有权,使其负担交缴年贡的责任,另一方面又承认租佃者尚不稳定的耕作权.这种措施对治理关东这种比较落后的地区是得策的.
最后,德川家康也十分注意发展领内的工商业.为了解决陆路运输和吸引外地商人来江户经商,从江户和周围农村征调人夫建立了道中云马役.为了解决水路交通问题,组织人力挖掘沟渠,使船舶可以直接停靠江户城下.又指定专人管理领内的度量衡;委托从旧领地跟来的土豪式商人发展江户的市区建设和对工商业进行管理;1592年以后,铸造了号称武藏小判的一两金币,以促进货币流通.随着江户建设的步步进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外地商人纷纷来到江户.德川家康对关东的建设,为他后来夺取全国政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支援和巩固的根据地.
1598年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是五大老的首领.1600年,他进攻上杉景胜.接着于当年9月的关原之战打败石田三成,掌握了全国政权.1603年2月,被朝廷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右大臣、源氏的长者(即源氏的族长、家主).同年,他在江户开设幕府.1605年,把将军职让给了儿子秀忠,退居骏府城,但作为大御所仍然掌握着军政实权.1615年5月大坂(今大阪)之役,灭掉丰臣秀赖,实现了所谓的“元和偃武”.1616年3月,出任太政大臣.4月17日死于骏府城,终年76岁,葬于久能山.翌年,追谥正一位,受东照大权现的敕号,后改葬日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