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生物 > 作业

汉族南北异源的分界线是长江还是黄河?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生物作业 时间:2024/11/06 06:44:37
汉族南北异源的分界线是长江还是黄河?
汉族南北异源的分界线是长江还是黄河?
汉族南北两大异源的地域分界线既不是长江也不是黄河,而应在武夷山和南岭一带.
详细资料请看下文:
< 汉族分“南”“北” 血缘大不同 >
早在1929年,我国学者就发现了汉族ABO血型南北人群的差异.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的《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一书更是指出,汉族南北之间存在着遗传结构上的差异.以我国南方的武夷山和南岭为界,南北两地的汉族血缘相差甚远,南北两地的汉族血缘比南北两地的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差距还要大.从生物遗传学的角度讲,我国的汉族只是文化上而非血缘上的完整群体.
中国人最早的ABO血型的正式数据出现在1918年,到目前为止,中科院遗传所的研究人员一共收集了655份有关中国人的ABO血型的国内外文献,共计1818180人.除去少数民族的数据,有关汉族的文献325份,统计学上有效文献305份,计909900人的血型数据.研究人员用这305份的中国汉族ABO血型数据得到了汉族的地域亲缘图.该图表明,南方人群(包括福建、台湾、广东、澳门、香港、广西和海南七省区)同北方人群(除去南方七省区)生物遗传距离比人们想象的要远得多.
由于“姓氏基因”存在,通过对同姓人群迁徙的研究,就可以掌握群体的遗传情况.
汉族南北两地的血缘的差异是如何形成的?袁义达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从我们先祖长期的迁移、混居和融合中寻找答案.由于ABO血型是1900年才被奥地利人发现,现在所说的遗传基因更是近几十年的事.那么,要研究1900年之前的汉族群体遗传的情况,一个便捷的渠道就是研究“姓氏基因”.
袁义达说,他们收集了几十年来上百万份血型数据,经过计算机聚类统计分析后发现,不同人群的血样中的血型、酶、蛋白质的区域分布和人们姓氏的区域分布高度一致.这种高度一致当然不是一种偶然性的巧合,它恰恰反映了中国人的姓氏分布与遗传血型的分布存在必然的内在关系.中国人一般都是子女承父姓,这种姓氏的传递方式与代表人类男性的Y染色体的遗传方式相同,而且从研究来看,中国人姓氏的传递是连续和稳定的.这就是说,各个历史时期的同姓人群的分布不但记录了当时社会进化的痕迹,也反映了人类遗传物质在人群中的分化过程.在汉族的社会中,宗族观念根深蒂固,直到1949年前,同姓同宗仍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汉族人习惯于同姓聚集,几姓联宗,这种生活方式的结果就是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同姓人群.中国同姓人群的历史、数目和规模是中国人特有的社会现象,ABO血型的分布正是受到了同姓人群分布的选择.
汉族南北两地的血缘的差异在宋代已经形成,其分布规律与现代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
袁义达说,他们对不同时期的各省姓氏分布的数据进行生物遗传距离的分析,获得了宋朝、明朝和当代的汉族人群的三张聚类图,从“宋朝姓氏分布的地域亲缘关系聚类图”可以看出,汉族从宋朝开始已经形成了南北二大区域:南部的广东和福建与北部的其余14个省.“明朝姓氏分布的地域亲缘关系聚类图”也非常清楚地把明朝中国人分为南北两大人群,形成福建、广东和广西三省为南方人群,其他14省为北方人群的局面.而且明朝的人群地理分布特征已与当代的分布基本一致,其南北两大异源汉族的地域分界线也应在武夷山和南岭一带,而不是在长江.与宋朝的地域人群分布相比较,广西已与湖南分离而与广东、福建聚类.
“当代姓氏分布的地域亲缘关系聚类图”反映了当代中国汉族的南北两大人群的异源性,以及明显的分界地域在南部的武夷山和南岭一带.29个省区市分为南北两大块,而且其遗传距离很大.南方汉族包括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省、香港和澳门.
总之,宋、明、今三个时期的姓氏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1000年前的宋朝已经形成了南北两大区域的人群,从姓氏遗传信息上明显地显示出南北两大区域人群结构的区别,表明南北两大区域人群的不同源性,其明显的地域分界线在南方的武夷山和南岭.
中国人姓氏的历史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主要起源于中国西北和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并同化了各个时期周边各民族的姓氏,形成了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在使用的汉字姓氏.
根据1000年来的中国人姓氏分布和对人群迁移、混居和融合情况的分析,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民族联合和进化的历史,也说明了中原地区的人群是组成中华民族的主体,它融合了南北各个时期的民族成分,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民族成分,形成了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当代的中华民族的整体.当代人群分布的情况基本上与明朝、宋朝人群分布具有很高相似性和渐渐变化的过程,它们之间的区别点正是反映了这1000年期间人群进一步迁移与分化的结果.
汉族南北两个不同的群体形成,是由社会历史的发展、地理上的隔离以及语言的不通等原因造成的.汉族南北两个区域人群在历史上是怎么形成的呢?袁义达认为,华夏民族在长期的迁移和进化过程中,北方地区主要交往和融合的是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羌、蒙古等属北蒙古人种的民族.而两广闽台地区主要交往和融合的是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南越、交趾等属南蒙古人种的民族.
北方地区地形平坦,人群迁移容易,所以,北方人群间的同化和语言统一要比南方地区快.南方地区,特别武夷山和南岭以南,由于丘陵起伏,地形复杂,人群迁移困难,人群间的同化时间长,互相交往困难.长期以来造成地理上的隔离状态,语言变化很大,形成无数的“族群岛”.
袁义达指出,几千年的汉族进化历史也证明南北地区的汉族存在差异,而且是一种群体遗传基因进化上的差异.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包括语言上的差异,通过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在不长的时间内可以改变或缩小这类差别,这类差别不是根本性的.几千年的不同程度的隔离和遗传基因进化中所造成的不同地区汉族亚群体之间的差异才是本质上的区别.

袁义达----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5年-1986年,1988年和1992年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工作,创建了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在国内外共发表了30多篇论文和两部专著.
研究方向:
1.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学的研究.
2. 中国人遗传基因多样性和姓氏分布相比较的研究.
3. 姓氏群体遗传与疾病在地理分布上相关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