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列夫·托尔斯泰》《我的母亲》《藤野先生》阅读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11:41:43
《列夫·托尔斯泰》《我的母亲》《藤野先生》阅读
请帮我找些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胡适《我的母亲》,鲁迅《藤野先生》这三篇文章的阅读题.
越多越好
《列夫·托尔斯泰》《我的母亲》《藤野先生》阅读
(一)
①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 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②“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③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④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1、画线句反映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加线的“影”字在词类上属于 _____词,意思是_______.
3、“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偏”字能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特别强调“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万岁”的欢呼声在“我”听来“特别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里的意见指什么?意见变化的直接原因和直接后果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上一题,请选择对作者在“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一句中使用“命运”一词理解正确的项( )(可多选)
A.表达了对中国人的悲哀.
B.带有自嘲意味,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悲哀.
C.这件事的确改变了“我”的命运.
D.正是这件事促使“我”弃医从文.
(二)
①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地.所以家乡老辈都说我 “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穈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叫做穈先生了.既有“先生”之名,我不能不装出点“先生”样子,更不能跟着顽童们“野”了.有一天,我在我家八字门口和一班孩子“掷铜钱”,一位老辈走过,见了我,笑道:“穈先生也掷铜钱吗?”我听了羞愧的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
②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又因为我确是喜欢看书,所以我一生可算是不曾享过儿童游戏的生活.每年秋天,我的庶祖母同我到田里去“监割”(顶好的田,水旱无忧,收成最好,佃户每约田主来监割,打下谷子,两家平分),我总是坐在小树下看小说. 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副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只有一次我做史文恭,被花荣一箭从椅子上射倒下去,这算是我最活泼的玩艺儿了.
③我在这 9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下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但别的方面都没有发展的机会.有一次我们村里“当朋”(八都凡五村,称为“五朋”,每年一村轮着做太子会,名为“当朋”).筹备太子会,有人提议要派我加入前村的昆腔队里学习吹笙或吹笛.族里长辈反对,说我年纪太小,不能跟着太子会走遍五朋.于是我失掉了这学习音乐的惟一机会.30年来,我不曾拿过乐器,也全不懂音乐;究竟我有没有一点学音乐的天资,我至今还不知道.至于学图画,更是不可能的事.我常常用竹纸蒙在小说书的石印绘像上,摹画书上的英雄美人.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于是我又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
④但这 9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1、第1句中“野蛮”一词还有贬义吗?为什么?它与哪一句话相对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原因使“我”不曾享受过儿童游戏的生活?请选择正确的项( )
A.大人们鼓励我装“先生”样子.
B.我也没有嬉戏的能力和习惯.
C.我确是不喜欢跟顽童们“野”.
D.我确是喜欢看书.
3、“掷铜钱”时受到老辈的调侃时,“我”的反应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作者写自己失去了哪两次“发展”的机会?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认为自己九年的生活中,除了读书看书之外,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③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④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1、画线句反映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加线的“影”字在词类上属于 _____词,意思是_______.
3、“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偏”字能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特别强调“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万岁”的欢呼声在“我”听来“特别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里的意见指什么?意见变化的直接原因和直接后果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上一题,请选择对作者在“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一句中使用“命运”一词理解正确的项( )(可多选)
A.表达了对中国人的悲哀.
B.带有自嘲意味,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悲哀.
C.这件事的确改变了“我”的命运.
D.正是这件事促使“我”弃医从文.
(三)
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有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一个人长着这么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会议,也有可能在酒肆同一帮酒徒鬼混;既有可能在市场上卖面包,也有可能披着大主教的法衣,举起十字架从跪地的教徒的头上掠过.带动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托尔斯泰做学生的时候,可能属于同龄人的混合体;当军官的时候,没法把他从战友里分辨出来;而恢复乡间生活以后,他的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绅角色再吻合不过了.要是你看到一张他赶着马车外出的照片,还有个白胡子随从与他并排坐着,你也许要动脑筋想上好一阵,才能判断手握缰绳的是马车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再看另一张照片,是他在同一些农民交谈.你假如不明真理,根本就猜不出坐在老农中间的列夫是个有地位有钱财的人,他的门第和身份大大不同于格里高、伊凡、伊利亚、彼得等在场的所有人.他的面相完全没有特征,完全属于普通的俄罗斯人,因此,我们得把他称为普通人,而且此刻会产生这么一种感觉,即天才没有任何特殊的长相,而是一般人的总体现.所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因此,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他们有的做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在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父的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门终于开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个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1、画线的两个句子分别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方面突出了托尔斯泰相貌的普通平常.
2、作者从多角度展示托尔斯泰的长相平平,意在说明( )
A.托尔斯泰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没什么贵族架子.
B.托尔斯泰的相貌与他的贵族身份不相符合.
C.托尔斯泰属于俄罗斯普通大众.
D.托尔斯泰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3、来访的人希望见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托尔斯泰?实际见到的主人又是什么样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详细刻画了来访者在见到托尔斯泰本人前后截然相反的神情和心态,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填在下面.
A.见到托尔斯泰之前:
神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见到托尔斯泰之后:
神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那个拜访者,你会作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