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关于磨难的名言和事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16:47:05
谁有关于磨难的名言和事例?
我需要10句关于磨难的名言和5个事例
每个事例100字左右!
我需要10句关于磨难的名言和5个事例
每个事例100字左右!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政府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代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租让给法国.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表》、《陈情表》时,故未有如是之感动也.”
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国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45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湾的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台湾从此重归中国版图.与此同时,广州湾、旅顺和大连也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
祖国大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闻一多之子说:“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
精诚所至,金石能开
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闻一多《七子之歌·诗序》
“中华七子”命运的历史性转折发生在1949年金秋的北京.在这块曾被八国联军烧杀掳掠的土地上,毛泽东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幕幕惨痛的悲剧.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8年,中国宣布实行改革开放,国力蒸蒸日上.强盛的社会主义中国跃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实现祖国统一的呼声响遏行云.
“不能将殖民主义的尾巴拖到下个世纪.”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中华民族喊出了洗雪耻辱的最强音!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明确表示,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邓小平指出:“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坐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海湾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世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6月30日23点59分,英国蓝底米字国旗和绘有皇冠狮子米字图案的英治港旗缓缓降落,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宣告结束;7月1日零时零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盛开着紫荆花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交接仪式后,查尔斯王子和刚刚去职的末代港督彭定康,在茫茫夜色中,登上即将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驶离香港.轮船起锚处,正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香港的地点.
两年之后,中华民族以又一个洗雪耻辱的时刻迎接新世纪的到来.1999年12月19日夜,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内灯火通明.23时58分,绿色的葡萄牙国旗和澳门市政厅旗像帆一样滑落,20日零时零分,五星红旗和绿色带有莲花图案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准时升起.中葡两国政府在这一刻完成了澳门政权的交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澳门回归之夜,闻一多先生的子孙四代共20多人团聚在北京门头沟的家中,举行家祭,庆贺澳门回归祖国.家中对联高悬:“百年诞辰红烛燃遍举酒慰英灵,九九归一死水微澜昂首新世纪”,横批“澳门回家”.
闻一多之子闻立雕说:“父亲期盼骨肉团聚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
新世纪梦想:祖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闻一多《一句话》
---------------------------------
闻一多(1899~1946)
中国诗人,文史学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 .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1920年7月,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早期的诗,形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秾丽的风格.1921年11月,清华文学社成立,为其重要成员.同年12月,在清华文学社作《诗的格律研究》 的学术演讲,次年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其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还在《创造周报》上发表《〈女神〉之时代精神》等有影响的新诗评论.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1925年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1926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提出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诗人.
1928年,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 ,收1925年以后的诗作28首,作品内容更为充实,形式整齐,语言凝练,形成了独具的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 .同年3月,《新月》杂志创刊,列名编辑,在该刊上发表少量译著.秋后,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1930年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定居北京,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1938年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此时,他广泛地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由唐诗研究开始,上溯先秦汉魏六朝,乃至于古代神话、甲骨文和钟鼎文,以文学为中心,旁涉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研究的学术贡献尤大,著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等专著.1942年出版《楚辞校补》,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抨击国民党,当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了《闻一多全集》.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
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七子”是指当时被列强霸占的七块土地,澳门只是“七子”之一.祖国母亲被掠去的七子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大连).
历史不会忘记1842年那个屈辱的8月,清政府官员卑躬屈膝,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中国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从此拉开.
1860年,中英签署《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香港的姐妹”九龙半岛其余部分划为“新界”,租给英国99年.
1887年,中葡签署《友好通商条约》,在明代中叶以“晾晒货物”为名获准在澳门居留的葡萄牙人从此强据了“莲花宝地”澳门.
1895年,中日签署《马关条约》,“东海的一串珍珠”宝岛台湾割让日本,与她同时被割让的还有渤海湾畔的“孪生兄弟”旅顺和大连.
1898年,中英签署订租威海卫专条,“防海的健将”威海卫租借英国25年.
1899年,中法签署广州湾租借专条,“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广州湾被租让给法国.
到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已在中国土地上强行开辟商埠上百处,在10多个城市划定租界20余处.“中华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淫威下四散飘零.有一首诗代表了当时爱国志士们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闻一多目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
激荡在诗行间的热爱祖国、热盼统一的浓烈情感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姓吴的青年在给编辑部的信中写道:“余读《七子之歌》,信口悲鸣一阙复一阙,不知清泪之盈眶.读《出师表》、《陈情表》时,故未有如是之感动也.”
被列强掳去的“中华七子”,是民族罹难、国家浩劫的象征.它表明:“国弱民受辱”、“落后就要挨打”;它警示国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挺身而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上下求索,谱写了一首首恢弘壮丽的历史诗篇.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统一的意志汇成不可阻挡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国收回威海卫;1945年,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湾的最后一任总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国政府递交投降书,台湾从此重归中国版图.与此同时,广州湾、旅顺和大连也相继回到祖国的怀抱.
祖国大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闻一多之子说:“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
精诚所至,金石能开
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闻一多《七子之歌·诗序》
“中华七子”命运的历史性转折发生在1949年金秋的北京.在这块曾被八国联军烧杀掳掠的土地上,毛泽东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幕幕惨痛的悲剧.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8年,中国宣布实行改革开放,国力蒸蒸日上.强盛的社会主义中国跃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实现祖国统一的呼声响遏行云.
“不能将殖民主义的尾巴拖到下个世纪.”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中华民族喊出了洗雪耻辱的最强音!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明确表示,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
邓小平指出:“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坐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海湾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世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6月30日23点59分,英国蓝底米字国旗和绘有皇冠狮子米字图案的英治港旗缓缓降落,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宣告结束;7月1日零时零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盛开着紫荆花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交接仪式后,查尔斯王子和刚刚去职的末代港督彭定康,在茫茫夜色中,登上即将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驶离香港.轮船起锚处,正是154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登陆香港的地点.
两年之后,中华民族以又一个洗雪耻辱的时刻迎接新世纪的到来.1999年12月19日夜,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内灯火通明.23时58分,绿色的葡萄牙国旗和澳门市政厅旗像帆一样滑落,20日零时零分,五星红旗和绿色带有莲花图案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准时升起.中葡两国政府在这一刻完成了澳门政权的交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澳门回归之夜,闻一多先生的子孙四代共20多人团聚在北京门头沟的家中,举行家祭,庆贺澳门回归祖国.家中对联高悬:“百年诞辰红烛燃遍举酒慰英灵,九九归一死水微澜昂首新世纪”,横批“澳门回家”.
闻一多之子闻立雕说:“父亲期盼骨肉团聚的夙愿终于实现了.愿父亲九泉下有知,与我们同乐.”
新世纪梦想:祖国的完全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闻一多《一句话》
---------------------------------
闻一多(1899~1946)
中国诗人,文史学者.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 .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 .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清华学报》学生部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1920年7月,第一首新诗《西岸》发表,以后连续发表新诗.早期的诗,形式多为自由体,较为突出地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秾丽的风格.1921年11月,清华文学社成立,为其重要成员.同年12月,在清华文学社作《诗的格律研究》 的学术演讲,次年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进行系统的新诗格律化的理论研究.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其间创作、发表了《太阳吟》、《孤雁》等诗,表达对祖国的思念.还在《创造周报》上发表《〈女神〉之时代精神》等有影响的新诗评论.1923年印行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1925年自美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1926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提出新诗要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诗人.
1928年,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 ,收1925年以后的诗作28首,作品内容更为充实,形式整齐,语言凝练,形成了独具的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 .同年3月,《新月》杂志创刊,列名编辑,在该刊上发表少量译著.秋后,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1930年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定居北京,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在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1938年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此时,他广泛地研究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由唐诗研究开始,上溯先秦汉魏六朝,乃至于古代神话、甲骨文和钟鼎文,以文学为中心,旁涉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体系.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研究的学术贡献尤大,著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等专著.1942年出版《楚辞校补》,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成为积极的民主斗士.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抨击国民党,当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了《闻一多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