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论语简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9 06:07:06
论语简介
论语简介
我给你提供几个版本的简介,任你挑选使用:
  一、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孔子(公元前552 或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五四”运动以后,《论语》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尔后虽有新儒学的研究与萌生,但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国并未形成新的气候.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不能不使人们重新选择新生的思想文化,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二、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三、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x1c`,k\x08Y-Q\x0fd\x01E0洱吧管理休闲网\x06_\x1ez\x05e+A2g7Z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四、论语》简介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这部书大约最后编定于战国初期.因其成于众手,具体作者已难考定,但它是一部最集中地记载孔子思想的著作.
  孔子(公元前552 或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原属殷商一族,先世是宋国的大臣,后迁于鲁.孔子出生时家境已经衰落,但他在早年还是接受了良好的贵族教育,对传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十分熟悉.孔子天资聪颖,又极为谦虚好学,故而学识日进.到30 岁左右,已经以博学知名于世,开始招收门徒,传授《诗》、《书》、《礼》、《乐》等古代文化典籍.他一方面对以前的文化、思想资料进行系统总结,同时也结合春秋后期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对一系列伦理道德和社会政治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创建了儒家学派.
  孔子早年曾在鲁国执政季氏手下担任管理仓储、牛羊的小官,都能恪尽职守.因鲁国内乱,一度旅居齐国.后仍回鲁国收徒讲学,门下弟子达三千之众.年过50 以后,一度被鲁国国君委以官职,做到司寇,主管鲁国的司法工作.他希望加强国君权威,削弱卿大夫权力,与当政的季氏等三家大夫产生矛盾,最终被迫弃官离开鲁国.这段做官的时问,大约不超出五年.此后,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奔走各国,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诸侯国,并曾在卫国、陈国停留了较长时间.然而,他始终没有得到机会参与各国的政治活动,也没有找到贤明的君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般只是被供养起来装点门面,还有很多时候备受冷遇和迫害.在这段时间里,孔子坚持不懈地进行治学和教育,与弟子们反复探讨人生、社会的重大问题,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言论.在公元前484 年,经过大约14 年的流浪生涯之后,孔子终于重返鲁国,将余生的精力贯注于文化、教育事业.他一边继续讲学,一边整理文化典籍,对《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古籍进行删订,编成最后的教材定本.晚年的孔子在鲁国受到较高规格的礼遇,但仍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生活上也迭遭不幸,独子孔鲤和两个重要弟子颜渊、子路都先他而死.公元前479 年,孔子病逝于家中.鲁哀公专门写了悼词,弟子们为孔子举行隆重的葬礼,并守孝三年.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的最简单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想达到“仁”的标准,就必须“克己复礼”,通过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自己要在社会上取得自立,在事业上顺畅通过,也要帮助别人做到这样.孔子的学生概括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体现出一种关怀互助和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精神.总的来说,孔子将“仁”看作道德的最高准则,也是道德的总体,孔子还提到很多其它道德名目:如忠、孝、义、信、廉、俭等等.但在他看来,这些名目属于局部性的东西,能做到某项或几项,值得肯定,但还不能算是达到“仁”.“仁”的概念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它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所在.
  孔子把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贯彻到政治领域,提出“仁政”的学说.他希望统治者“节用以爱人,使民以时”,反对对人民过份剥削、压榨,而提出富民、惠民的主张.他又希望统治者“为政以德”,反对一味使用严刑峻法,而要先用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感化搞好政治.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时代.孔子对当时的社会变动感到不满,希望恢复西周时的礼乐政治.但同时他敢承认:社会政治制度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损益,进行局部的修正或改良.
  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相对于天命而言,孔子更加注重人事、强调人的主观努力,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问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从总体上说,孔子是尊重理性、否定迷信的,这一特点对数千年以来中国人的思想和精神产生了重大影响.
  与从政事业相比较,孔子一生在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就要大得多.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被贵族垄断.孔子首创私人讲学,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通过传授文化知识来培养从政人才,对随后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72 人.这批人在孔子死后继续游历各诸侯国,推动了各国政治体制由贵族制向官僚制的过渡.同时,他们从不同侧面发挥孔子思想、传播古典文献,为战国时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孔子通过四五十年的教学实践,一方面教出许多优秀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另一方面也总结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经验.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指出人的本性是可以教育的.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因材施教”,重视启发式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知识的来源,求知的态度和手段,孔子都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
  《论语》一书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第一手材料,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但它并不是孔子亲手所写,而是在孔子去世以后,由他的学生们根据笔记和记忆加以整理、汇编而成.其中主要记我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了孔子一些学生的言语行事.班固《汉书·艺文志》概括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按照班固的说法,《论语》的“论”是论纂之意,“语”是语言之意,“论语”即指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成书.关于《论语》命名的意义,后来还有些不同说法,今天看来还是班固的话比较贴切.
  由语录体的编纂特点所决定,《论语》的体例并不严格.一般说一条就是一章,集章成篇.全书共20 篇,约500 章,每篇各章并无严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由首章首句中取两字作为整篇标题.全书共约1.2 万字,平均每章字数在24 字左右,最短的章节不到10 字,最长的也不过300 多字.
  通观全书,其论述方式并不完整、系统,感想随事而发,显得比较零星、散乱.然而另一方面,《论语》也显示出了语录体著作的独特魁力,语言含蓄隽永,故事简洁生动,往往能体现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表达的思想深度,折射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反映的人物个性和环境情趣.同时,《论语》灵活的编纂形式事实上使该书的表现内容大为增加,多方位、多视角地体现出了孔子的思想、性格、才能、趣味、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有利于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无论从思想价值还是从艺术魅力来评价,《论语》都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作品.
  关于《论语》的编著年代,史料中没有明文记载,我们只能通过研究原文加以推断.今本《论语》篇幅不多,却有不少章节互相重复,有些字句完全相同,有些增减一两字,有些详略有差而意思一致.对此只能作出一个结论:孔子的言论在当时各弟子皆有记载,后来才汇集成书,故有重复出现.
  也就是说:《论语》并不是由某一个人编著的.再进一步分析,还可以看出;《论语》中有些篇章是孔子弟子所写,有些篇章则出于他再传弟子之手,其中包括曾参、子张、子夏、闵子骞的学生.自唐朝柳宗元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将《论语》最后加工成书的是曾参的学生,其说大体可从.因为曾参是孔子最年轻的学生,而《论语》中时间最晚的材料,就是曾参临死时对鲁国大夫孟敬子说的一段话.另外《论语》中提到曾参皆尊为“子”,有关曾参的记事也比孔子其它弟子为多.从曾参和孟敬子的生活年代来推断,《论语》的最后成书时间大约是在战国初期、公元前400 年左右.
  《论语》流传到汉朝,有三种不同版本.《鲁论语》是鲁人所传,共20篇,我们今天所见《论语》的篇目即由此而定.《齐论语》为齐人所传,共22 篇,比《鲁论语》多出《问王》、《知道》两篇.《古论语》是汉武帝末年在曲阜孔子故居墙壁中发现的,21 篇,篇目基本与《鲁论语》相同,只将《鲁论语》最后一篇《尧曰》中“子张问”以下一段单独分篇.这三种本子除篇数不同外,在章次、文字、解说上都有出入.西汉后期大臣张禹先学《鲁论语》、又学《齐论语》,对两个版本择善而从,篇目以《鲁论语》为主,编成一个修订本.张禹曾为汉成帝担任师傅,后封安昌侯,官位尊显,所以他的修订本很快流行于世,时称“张侯论”.到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又在“张侯论”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为《论语》作注,从而保存了汉代《论语》版本异同的一些资料.郑玄注今已散佚,甘肃敦煌和新疆均曾出土唐代手抄的残本.三国时人何晏汇集汉魏各家注解,作《论语集解》,是现在所见最早的完整注本.
  汉代以下,学者对论语进行注解、研究的著作不断增多.据今人杨伯峻估计,古往今来有关论语的研究著作,可能多达三千种.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除何晏《集解》外,还有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汇集了魏晋时期儒者的新解说.此书在唐以后亡佚,清代乾隆年间才由日本重新传回并行世.北宋邢昺在何晏《集解》基础上作《疏》,为清代编纂《十三经注疏》时所采用.南宋朱熹作《论语集注》,其治学方法与汉唐诸儒不同,轻名物训诂而重义理分析,为宋儒治《论语》的集大成著作,影响元、明数百年.清代考据学兴起,刘宝楠《论语正义》集中反映了清人对《论语》的校勘研究成果,学术价值较高,为本世纪30 年代上海世界书局编印《诸子集成》所收.近人程树德《论语集解》、杨树达《论语疏证》,继续用考证方法研究《论语》,材料搜讨甚勤,皆有重要参考价值.钱穆《论语新解》、杨伯峻《论语译注》则较早对《论语》的通俗化进行尝试,注释简明扼要,附有白话文翻译和内容评述,做到了雅俗共赏,这可为一般读者阅读《论语》提供参考.
  五、《论语》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人类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读得最多最熟的书恐怕就是《论语》了.现在,人类终于迈进了一个新世纪的门槛.但如何去面对20世纪的强盗给我们留下的千疮百孔? 早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论和语,论就是议论,语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觉悟. 《论语》辑录了孔子的主要观点如政治观点、教育观点、经济思想等等.还辑录了孔子对一些人和事的评价.
  《论语》总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三章.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作的记录,有一部分没有问,就是记下孔子的言论,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是孔子的弟子们回答别人的言论.
  宋代的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六、进这个网看全文翻译:(要点击相关篇章)http://www.ld.nbcom.net/kong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