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魏征一样,历史上正言直谏的臣子还有谁?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8 11:54:06
像魏征一样,历史上正言直谏的臣子还有谁?
多个 最好有具体实例
多个 最好有具体实例
常言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喜欢听好话是人之常情,所以人们大多只愿意听和说好话,即便说假话也乐此不疲,言者和听者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但是古往今来,也有少数敢于坚持真理和原则的人们,刚正不阿,对上司甚至是帝王照样敢实话实说,犯颜直谏.少数侥幸得遇明主的能够匡正时弊,青史留名;多数则没那么幸运,赤胆忠心最终换来的是暴君、昏君们的血腥屠刀,非但不能有所作为,反而死于非命!笔者经认真研究总结,特将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十大谏臣归纳如下,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1、关龙逢
夏桀时大臣,关姓始祖,因忠谏而被桀所杀.据《韩诗外传》记载,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在关龙逢被杀后,夏桀众叛亲离,夏朝不久就被商汤灭亡了.关龙逢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谏臣.
2、比干
相对于关龙逢来说,因为《封神演义》的关系,商代谏臣比干的名气要大得多,其事迹也更为壮烈.比干(前1092-前1029),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为商王太丁之子,名干.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 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 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3岁.比干夫人妫氏怀孕三月,恐祸及,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林姓始祖).比干为林氏之太始祖,后来周武王为比干封墓,赐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民间都把比干尊为文财神.
3、汲黯
相对于上述两位谏臣来说,西汉的汲黯要幸运的多.汲黯(?——公元前112年)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长孺.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汲黯为人威武不屈,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秉公事职,敢于犯颜直谏.一次武帝召集群儒说:“我欲振兴政治,效法尧舜,如何?”汲黯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怎么能效唐虞呢?”武帝听了尖锐的批评,怒而罢朝.当时很多朝臣为他担心,纷纷劝他明哲保身,他慨然说:“天子设公卿大臣,不是为了匤正错误难道是专作阿谀奉承的吗?我既在其位,总不能只顾个人安危,见错不说,使皇帝陷于不义之地.”
汲黯为官清正,廉洁奉公,死后家无余资,在封建官吏浊多清少的环境中他可谓一佼佼者.然而他多次直谏,廷争抗颜,又与权臣张汤不能相容,为此,张汤恨之入骨,常在武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武帝好大喜功,不分良莠,对汲黯先施之以疏,后继之以贬,终被出为源阳太守,卒于任中.
4、魏征
魏征(580-643),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属河北)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魏征死后,唐太宗非常悲痛惋惜,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魏征猝逝,遂失一镜矣!”并亲书墓碑,下诏陪葬昭陵.
5、狄仁杰
狄仁杰(630-700)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更是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即后世四大公案之《狄公案》.
6、胡铨
胡铨(1102~1180),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邦衡,号澹□.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建炎二年(1128)进士,此科由高宗策士,胡铨答策万余言,授抚州军事判官,转承直郎.绍兴五年(1135),兵部尚书吕祉荐,赐对,升枢密院编修官;八年,上疏反对秦桧主和,乞斩王伦、秦桧、孙近,而且指责高宗.秦桧认为“狂妄凶悖”,于是下诏除名,贬昭州.由于朝臣营救,改监广州盐仓.十二年被劾,又贬新州,十八年又被谪移吉阳军.直至秦桧死,才得徙移衡州.孝宗即位,复奉议郎.历官至权兵部侍郎.由于始终反对和议,与朝廷政见分歧,于是力求去职.归庐陵,从事著述.卒谥忠简.
7、寇准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发奋读书,十九岁登进士第,当了一个时期地方官后即被召入朝任职,以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赵炅器重.三十一岁时任枢密副使.后因刚直不阿,被排斥出朝廷.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召寇准回朝,先后任权知开封府、三司使等职.景德元年(1004)六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年冬,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大军入侵宋境,直趋黄河沿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宋廷大臣王钦若等多主张迁都以避敌锋,唯寇准力排众议,极力促成宋真宗亲临澶州前线抗击,宋军士气为之一振,促使辽圣宗决意同宋议和,订立和约后撤兵(见澶渊之盟).后因受王钦若的挑拨,寇准逐渐失去宋真宗的信任,于景德三年罢相,到陕西等地任地方官.天禧三年(1019),因顺应宋真宗意旨,奏言天书下降,再度被起用为宰相,不久罢为太子太傅,封于莱,故世称寇莱公.后遭副相丁谓诬陷,被一再贬逐,直至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于宋仁宗天圣元年 (1023)闰九月死于贬所.
8、包拯
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政治家.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陜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多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开封府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朝廷赠官吏部上书,有《奏仪》十五卷传于世.
9、海瑞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海南琼山(今海口)人,回族,字汝贤,自号刚峰.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 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后被排济,革职闲居16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两年后病死于南京.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亲人,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10、杨继盛
比起海瑞,杨继盛的在民间的知名度稍显逊色,但是在历史学家们的眼里,他的事迹更为壮烈,影响更大,被称为明朝第一谏官.
杨继盛(1516-1555),容城(属今河北)人,字仲芳,号椒山.嘉靖进士,任兵部员外郎,因弹劾大将仇鸾对俺答畏怯妥协,被贬官,后起用为刑部员外郎、兵部武选司,上疏弹劾严嵩十大罪.世宗怒,下诏处死.人们听说杨继盛要处斩 , 四城百姓蜂拥赶到西市 , 为杨继盛送行.沿街人山人海 , 哭声震天 , 晴朗的天空突然天昏地暗.杨继盛昂首挺胸 , 视死如归 , 当众高唱 : 浩气还太虚 , 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 , 留作忠魂补.
杨继盛死后七年 , 严嵩父子被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徐阶等人斗倒.明穆宗登基后 , 为前朝冤案大臣平反 , 杨继盛是第一人,并追赠为太常少卿.隆庆二年 , 直隶监察御史郝杰 , 在保定民众的强烈要求下 , 上奏穆宗 :“保定府是杨继盛的故乡 , 本地官吏和百姓请为杨继盛立祠 , 以做永久的纪念 , 请求批准.” 皇帝很快批准 , 并定名为 “ 旌忠 ” 祠.
1、关龙逢
夏桀时大臣,关姓始祖,因忠谏而被桀所杀.据《韩诗外传》记载,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在关龙逢被杀后,夏桀众叛亲离,夏朝不久就被商汤灭亡了.关龙逢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谏臣.
2、比干
相对于关龙逢来说,因为《封神演义》的关系,商代谏臣比干的名气要大得多,其事迹也更为壮烈.比干(前1092-前1029),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为商王太丁之子,名干.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 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 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3岁.比干夫人妫氏怀孕三月,恐祸及,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林姓始祖).比干为林氏之太始祖,后来周武王为比干封墓,赐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民间都把比干尊为文财神.
3、汲黯
相对于上述两位谏臣来说,西汉的汲黯要幸运的多.汲黯(?——公元前112年)西汉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字长孺.孝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即位后为谒者,并先后任荥阳令,东海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
汲黯为人威武不屈,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秉公事职,敢于犯颜直谏.一次武帝召集群儒说:“我欲振兴政治,效法尧舜,如何?”汲黯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怎么能效唐虞呢?”武帝听了尖锐的批评,怒而罢朝.当时很多朝臣为他担心,纷纷劝他明哲保身,他慨然说:“天子设公卿大臣,不是为了匤正错误难道是专作阿谀奉承的吗?我既在其位,总不能只顾个人安危,见错不说,使皇帝陷于不义之地.”
汲黯为官清正,廉洁奉公,死后家无余资,在封建官吏浊多清少的环境中他可谓一佼佼者.然而他多次直谏,廷争抗颜,又与权臣张汤不能相容,为此,张汤恨之入骨,常在武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武帝好大喜功,不分良莠,对汲黯先施之以疏,后继之以贬,终被出为源阳太守,卒于任中.
4、魏征
魏征(580-643),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谏臣,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属河北)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后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封郑国公.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魏征死后,唐太宗非常悲痛惋惜,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魏征猝逝,遂失一镜矣!”并亲书墓碑,下诏陪葬昭陵.
5、狄仁杰
狄仁杰(630-700)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更是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即后世四大公案之《狄公案》.
6、胡铨
胡铨(1102~1180),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邦衡,号澹□.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建炎二年(1128)进士,此科由高宗策士,胡铨答策万余言,授抚州军事判官,转承直郎.绍兴五年(1135),兵部尚书吕祉荐,赐对,升枢密院编修官;八年,上疏反对秦桧主和,乞斩王伦、秦桧、孙近,而且指责高宗.秦桧认为“狂妄凶悖”,于是下诏除名,贬昭州.由于朝臣营救,改监广州盐仓.十二年被劾,又贬新州,十八年又被谪移吉阳军.直至秦桧死,才得徙移衡州.孝宗即位,复奉议郎.历官至权兵部侍郎.由于始终反对和议,与朝廷政见分歧,于是力求去职.归庐陵,从事著述.卒谥忠简.
7、寇准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发奋读书,十九岁登进士第,当了一个时期地方官后即被召入朝任职,以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赵炅器重.三十一岁时任枢密副使.后因刚直不阿,被排斥出朝廷.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召寇准回朝,先后任权知开封府、三司使等职.景德元年(1004)六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年冬,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大军入侵宋境,直趋黄河沿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宋廷大臣王钦若等多主张迁都以避敌锋,唯寇准力排众议,极力促成宋真宗亲临澶州前线抗击,宋军士气为之一振,促使辽圣宗决意同宋议和,订立和约后撤兵(见澶渊之盟).后因受王钦若的挑拨,寇准逐渐失去宋真宗的信任,于景德三年罢相,到陕西等地任地方官.天禧三年(1019),因顺应宋真宗意旨,奏言天书下降,再度被起用为宰相,不久罢为太子太傅,封于莱,故世称寇莱公.后遭副相丁谓诬陷,被一再贬逐,直至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于宋仁宗天圣元年 (1023)闰九月死于贬所.
8、包拯
包拯(999-1062)自希仁,芦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政治家.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长(安徽天长)知县,颇有政绩.任满后,调任知端州(广东肇庆).回京任监察御史里行,又改监察御史,为“言事官”,对处事不当,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进行弹劾.为惩治贪官,自庆历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认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天赃则是“民贼”.包拯七次上书弹奏江西转运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残害百姓.并严厉批评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间,包拯知谏院,曾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审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诈骗案,震动朝野.
包拯在历官三司户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间,先后出任京东,陜西,河北等路转运使,每至一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提出了“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多次为了国家大事,说了皇帝不爱听的话,论斥权幸大臣,请求罢去皇帝赐给亲信官僚们的恩宠,一切改由主管机构正常渠道进行.他将唐朝魏征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写出来,呈给宋仁宗为座右铭,时刻警惕,以国家大事为重.请求仁宗虚心纳谏,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为主”,偏听偏信,而要爱惜人才,除去苛刻,严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说,不随意大兴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纳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权知开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离任,前后只有一年有余.但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贵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开封府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枢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大街小巷都可听得到.”朝廷赠官吏部上书,有《奏仪》十五卷传于世.
9、海瑞
海瑞(1514-1587),明代著名政治家.海南琼山(今海口)人,回族,字汝贤,自号刚峰.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 年)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嘉靖四十五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遭迫害入狱.世宗死后获释.隆庆三年(1569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后被排济,革职闲居16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被起用,先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右佥都御史,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两年后病死于南京.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据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时,当地的百姓如失亲人,悲痛万分.当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甚至制作他的遗像,供在家里.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象征.
10、杨继盛
比起海瑞,杨继盛的在民间的知名度稍显逊色,但是在历史学家们的眼里,他的事迹更为壮烈,影响更大,被称为明朝第一谏官.
杨继盛(1516-1555),容城(属今河北)人,字仲芳,号椒山.嘉靖进士,任兵部员外郎,因弹劾大将仇鸾对俺答畏怯妥协,被贬官,后起用为刑部员外郎、兵部武选司,上疏弹劾严嵩十大罪.世宗怒,下诏处死.人们听说杨继盛要处斩 , 四城百姓蜂拥赶到西市 , 为杨继盛送行.沿街人山人海 , 哭声震天 , 晴朗的天空突然天昏地暗.杨继盛昂首挺胸 , 视死如归 , 当众高唱 : 浩气还太虚 , 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 , 留作忠魂补.
杨继盛死后七年 , 严嵩父子被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徐阶等人斗倒.明穆宗登基后 , 为前朝冤案大臣平反 , 杨继盛是第一人,并追赠为太常少卿.隆庆二年 , 直隶监察御史郝杰 , 在保定民众的强烈要求下 , 上奏穆宗 :“保定府是杨继盛的故乡 , 本地官吏和百姓请为杨继盛立祠 , 以做永久的纪念 , 请求批准.” 皇帝很快批准 , 并定名为 “ 旌忠 ” 祠.
像魏征一样,历史上正言直谏的臣子还有谁?
与魏征一样敢于正言直谏的臣子有谁?
求历史上讽谏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像魏征一样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也有一些像邹忌一样善于讽谏的人,请举出一例讽谏的例子.(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像唐朝魏征一样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但也有一些像邹忌一样善于讽谏的人请举出类似的例子.(不少于50字)
世界历史上还有其他的像霍光一样的贤臣吗
清朝历史上有很多姓钮钴禄的妃子、臣子,为什么会这样?
历史上类似王阳明的人还有谁?
历史上手足相残的皇帝历史上像李世民和雍正一样手足相残的皇帝, 还有那些
历史上与闻一多一样的人,还有简述他的事迹
历史上像闻一多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例举一个,并简述它的事迹
.在中外历史上还有哪些和木兰一样的女英雄形象?举例
在中国历史上和一样的人物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