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教人写小说的书?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2 04:00:07
有没有教人写小说的书?
最好其中有如何看身边的事和人,怎样调节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对写小说有办助,
最好其中有如何看身边的事和人,怎样调节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对写小说有办助,
无论用文字、还是用颜料、还是用其它媒介所“虚构”的一切,只有被“真实”之光照亮,才算得上艺术.――可是他忽略了一点,就是如果人类的精神萎缩到不再需要那种真诚的、发自肺腑的、以虚构的方式使他的精神意志得到陶冶和激励的优秀艺术作品,如果人类不再幻想一种比现在的生活更为美好的生活,那么奥斯维辛还会再来.四、小说的人物:人物,是小说艺术中很重要的一个元素.当然由于小说的多样性,在某些小说家的作品中,根本就没有人物,这也是可能的.或许有人会这样质疑:“小说为什么总是要写到人?”是的,我也并不以为每篇小说都一定要写到人,都一定要有人物在其中穿梭;但是我在经过思考之后还是觉得,无论任何形式的艺术,无论写不写到人,它最终所表达的都是与人有关的一切.我们不可能虚构出一个处在我们(人)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之外的东西,比如我们在虚构外星人的模样时,往往会以我们的模样作为参照.文学作品中之所以会出现外星人或者非人的东西,都是源于我们人要对自身进行解释和探讨的目的.这也就说明了大量的小说直接以人为研究对象、直接描写人的生活、直接讲述人的故事,是很正常的.小说中的人,就是这里所说的“人物”.
在一本以虚构为主要特征的小说中,人物当然也是虚构的.那些被我们津津乐道的人物,比如林黛玉、薛宝钗,只是曹雪芹笔下虚构出来的人物.我们可以说林黛玉、薛宝钗的原型,是曹雪芹生活中的某某和某某,但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却并不等同于她们的原型.她们永远只是生活在《红楼梦》中的人物,离开了《红楼梦》,她们就什么也不是了.这大概就是小说家特有的权力吧――小说家有权从他的生活中采撷众多活生生的原型,以塑造他小说中的人物,而不被追究捏造和诬陷的责任.如果明确了这一点,我想就没有必要在小说的前面加上“本小说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之类的告示了.这个看似蛮横无理的权力,是小说这个艺术形式本身所赋予小说家的.因为小说的真正来源应该是现实生活,或者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事物.而要使人物“活”起来,对人物的动作、内心活动、对话(包括独白)和与别的人物之间的关系的刻画,则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大概有经验的小说家都能够做到的.现在的问题是,小说家花那么大的精力去刻画人物,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动力促使小说家去刻画这种类型的人物,而不是那种类型?他想通过这些虚构的人物表达什么样的对生活的看法?这些,是由小说家本人的志趣、爱好和他的思想、艺术观等等决定的.有多少种小说家,就有多少种人物.有多少种小说家,就会有多少种人物的命运.
对不同人物的处理、以及对同一种人物不同命运的处理,就是判别小说家优秀与否的关键之处在今天这个强调技术化的时代,以我所看到的大多数小说家而言,他们也许更多的是关注小说的叙述方式,而不是小说中的人物刻画.这与20世纪的小说风尚有关系,小说观念的不断革新大大地破坏了小说家对于塑造完满人物形象的雅兴.在人们大谈福克纳和乔伊斯的“意识流”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要去关心一下他们曾经塑造过的昆丁、布卢姆等等小说人物?——
所谓的意识流,正是这些小说人物的意识流.五、小说的故事和情节:小说的基本功能在于“叙事”.假如说“小说的题材”是指小说中的那些“事”,是一个静止的概念的话;那么“小说的故事”和“小说的情节”,则是与“叙”有关的两个处于运动之中的概念.这三个概念(题材、故事和情节),是用光线从不同角度射向“小说”而产生的三个不同的投影罢了.一个创作激情十分旺盛的小说家,他大概不会详细研究这些概念的区别.他运用他多年来的创作和阅读经验,就能写出像样的小说.这是小说家的本能吧.凭本能创作,就和孩子吮手指、蚂蚁搬食物一样,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如果斤斤计较于小说的各个概念之间的区别,恐怕反而会使小说家丧失创造的能力;就像成语“邯郸学步”的那个人,最终步没学成,只能爬着回家.我要不是在写分析小说的文章,我恐怕也不会刻意去思考小说的那些模模糊糊的概念的具体所指,当然我这是在为自己辩护了.据英国的E?M?福斯特――此人写过《印度之行》等小说、发表过著名的演讲《小说面面观》――所云,“故事”是指“按照时间顺序来叙事”,而“情节”则是指“在按照时间顺序叙事的前提下,强调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俗地说,“故事”是指小说中的人物在经历了一件事之后,又经历了另一件事.比如《水浒传》中,先是西门庆和潘金莲通奸,然后是潘金莲药死了武大郎,然后是武松杀了潘金莲,然后武松又杀了西门庆.而“情节”则似乎是指,小说中的人物在经历了一件事之后,为什么会经历另一件事.或者说,一件事与另一件事之间,有什么必然或者偶然的联系.西门庆为什么会与潘金莲勾搭成奸?西门庆是个花花公子这且不谈,那潘金莲也不是个什么好人.潘金莲为什么要药死武大郎?自然是那武大郎毫无情趣、又罗哩吧嗦.武松为什么会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而不是把这两个坏人押送官府?是因为潘金莲和西门庆杀了他的哥哥,再说武松本人也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汉子,再说官府也不是个什么好东西.人们常说,一部小说很有意思.这句话大概是指小说的故事很新颖、很独特、很曲折迷人,以及小说的情节很生动、很耐人寻味、很感人、很深刻.过分强调故事的新奇、而忽略情节的深度和可信度的小说,可以参阅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而太忽视故事的构造、一味在情节的逻辑里绕圈子的小说,则可参阅20世纪的某些观点偏激的现代派小说.话说回来,实际上,世界上并不存在最理想的小说创作方法和最理想的、最完美的小说.因为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两个人:一个作者和一个读者,在这两个人之间可以商量出一个有关“故事”和“情节”的最佳设计方案.六、小说的细节: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是使小说得以成形的根本原因.细节描写通常指的是,对可见之物的描写和对心理的描写.可见之物,包括环境、自然景物、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人物的外表及其行动、对话等等.
心理,当然是指人物的心理.在一个很偶然的场合,我与一个小伙子谈起小说,他说:“我对‘细节’这个词感到很厌倦了!”没错,这个词的确让人厌倦,可它却是小说(不仅小说)无法回避的事实.从来就没有无细节的小说,就像从来就没有无身体的人一样.一篇小说中,可以只包含某一类的细节描写,却不可能完全没有细节描写.比如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人者》,通篇几乎全是对话,那些活灵活现的对话,就是支撑这篇小说的细节.某些所谓的小说流派,比如法国的新小说对“物”的描写、意识流小说对心理的描写,这些流派是对小说的某一方面的细节描写加以强调的产物.伟大的小说家,必定是在细节描写上十分独特和极具创新意识的小说家.人类历史上曾产生过的优秀的长篇巨著,更是细节描写的典范.比如雨果的《悲惨世界》,笔触几乎包括了社会、历史、自然、人物行动、心理等等所有方面的细节描写.这样的小说对读者的震撼力,自然也就持久和强大.由于细节描写,小说才有了长度.小说的长度,是由富有生命力的细节构成的.而小说的长度本身却并没有优劣之分.一本糟糕的长篇小说,无论它怎么长,也无法敌得过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对人性的启迪作用.在一些能力较差的小说家那里,片面追求小说的长度,成了一种通病.仿佛不长,他们本人作为小说家的存在就会发生疑问似的.为了增加长度,他们拚命往小说里塞进低级趣味、弱智无聊的细节描写.现在比较流行的“通俗小说”,基本都是这样的创作心态.细节的空洞,必然使这些小说显得臃肿和虚伪.从内心说,我也能理解那些“通俗小说”的作者,大家都是人,都有坑人的愿望吧.
拼八凑弄出一部长篇,骗骗读者的钱,只要读者舍得,那也未尝不可.孔圣人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也来装模作样地反省一下.那些使我激动过的小说、使我佩服过的小说,它们的长度所到之处,也正是它们无比精美和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正像针一样扎入我体内之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小女孩涅莉临死前说的话、以及当时的环境、以及万尼亚的心理,这些描写不由人不落泪.虽然使人落泪,未必是衡量小说优秀与否的绝对指标.
如果还需要请追问或私信
在一本以虚构为主要特征的小说中,人物当然也是虚构的.那些被我们津津乐道的人物,比如林黛玉、薛宝钗,只是曹雪芹笔下虚构出来的人物.我们可以说林黛玉、薛宝钗的原型,是曹雪芹生活中的某某和某某,但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却并不等同于她们的原型.她们永远只是生活在《红楼梦》中的人物,离开了《红楼梦》,她们就什么也不是了.这大概就是小说家特有的权力吧――小说家有权从他的生活中采撷众多活生生的原型,以塑造他小说中的人物,而不被追究捏造和诬陷的责任.如果明确了这一点,我想就没有必要在小说的前面加上“本小说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之类的告示了.这个看似蛮横无理的权力,是小说这个艺术形式本身所赋予小说家的.因为小说的真正来源应该是现实生活,或者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事物.而要使人物“活”起来,对人物的动作、内心活动、对话(包括独白)和与别的人物之间的关系的刻画,则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大概有经验的小说家都能够做到的.现在的问题是,小说家花那么大的精力去刻画人物,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动力促使小说家去刻画这种类型的人物,而不是那种类型?他想通过这些虚构的人物表达什么样的对生活的看法?这些,是由小说家本人的志趣、爱好和他的思想、艺术观等等决定的.有多少种小说家,就有多少种人物.有多少种小说家,就会有多少种人物的命运.
对不同人物的处理、以及对同一种人物不同命运的处理,就是判别小说家优秀与否的关键之处在今天这个强调技术化的时代,以我所看到的大多数小说家而言,他们也许更多的是关注小说的叙述方式,而不是小说中的人物刻画.这与20世纪的小说风尚有关系,小说观念的不断革新大大地破坏了小说家对于塑造完满人物形象的雅兴.在人们大谈福克纳和乔伊斯的“意识流”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要去关心一下他们曾经塑造过的昆丁、布卢姆等等小说人物?——
所谓的意识流,正是这些小说人物的意识流.五、小说的故事和情节:小说的基本功能在于“叙事”.假如说“小说的题材”是指小说中的那些“事”,是一个静止的概念的话;那么“小说的故事”和“小说的情节”,则是与“叙”有关的两个处于运动之中的概念.这三个概念(题材、故事和情节),是用光线从不同角度射向“小说”而产生的三个不同的投影罢了.一个创作激情十分旺盛的小说家,他大概不会详细研究这些概念的区别.他运用他多年来的创作和阅读经验,就能写出像样的小说.这是小说家的本能吧.凭本能创作,就和孩子吮手指、蚂蚁搬食物一样,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如果斤斤计较于小说的各个概念之间的区别,恐怕反而会使小说家丧失创造的能力;就像成语“邯郸学步”的那个人,最终步没学成,只能爬着回家.我要不是在写分析小说的文章,我恐怕也不会刻意去思考小说的那些模模糊糊的概念的具体所指,当然我这是在为自己辩护了.据英国的E?M?福斯特――此人写过《印度之行》等小说、发表过著名的演讲《小说面面观》――所云,“故事”是指“按照时间顺序来叙事”,而“情节”则是指“在按照时间顺序叙事的前提下,强调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俗地说,“故事”是指小说中的人物在经历了一件事之后,又经历了另一件事.比如《水浒传》中,先是西门庆和潘金莲通奸,然后是潘金莲药死了武大郎,然后是武松杀了潘金莲,然后武松又杀了西门庆.而“情节”则似乎是指,小说中的人物在经历了一件事之后,为什么会经历另一件事.或者说,一件事与另一件事之间,有什么必然或者偶然的联系.西门庆为什么会与潘金莲勾搭成奸?西门庆是个花花公子这且不谈,那潘金莲也不是个什么好人.潘金莲为什么要药死武大郎?自然是那武大郎毫无情趣、又罗哩吧嗦.武松为什么会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而不是把这两个坏人押送官府?是因为潘金莲和西门庆杀了他的哥哥,再说武松本人也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汉子,再说官府也不是个什么好东西.人们常说,一部小说很有意思.这句话大概是指小说的故事很新颖、很独特、很曲折迷人,以及小说的情节很生动、很耐人寻味、很感人、很深刻.过分强调故事的新奇、而忽略情节的深度和可信度的小说,可以参阅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而太忽视故事的构造、一味在情节的逻辑里绕圈子的小说,则可参阅20世纪的某些观点偏激的现代派小说.话说回来,实际上,世界上并不存在最理想的小说创作方法和最理想的、最完美的小说.因为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两个人:一个作者和一个读者,在这两个人之间可以商量出一个有关“故事”和“情节”的最佳设计方案.六、小说的细节: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是使小说得以成形的根本原因.细节描写通常指的是,对可见之物的描写和对心理的描写.可见之物,包括环境、自然景物、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人物的外表及其行动、对话等等.
心理,当然是指人物的心理.在一个很偶然的场合,我与一个小伙子谈起小说,他说:“我对‘细节’这个词感到很厌倦了!”没错,这个词的确让人厌倦,可它却是小说(不仅小说)无法回避的事实.从来就没有无细节的小说,就像从来就没有无身体的人一样.一篇小说中,可以只包含某一类的细节描写,却不可能完全没有细节描写.比如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人者》,通篇几乎全是对话,那些活灵活现的对话,就是支撑这篇小说的细节.某些所谓的小说流派,比如法国的新小说对“物”的描写、意识流小说对心理的描写,这些流派是对小说的某一方面的细节描写加以强调的产物.伟大的小说家,必定是在细节描写上十分独特和极具创新意识的小说家.人类历史上曾产生过的优秀的长篇巨著,更是细节描写的典范.比如雨果的《悲惨世界》,笔触几乎包括了社会、历史、自然、人物行动、心理等等所有方面的细节描写.这样的小说对读者的震撼力,自然也就持久和强大.由于细节描写,小说才有了长度.小说的长度,是由富有生命力的细节构成的.而小说的长度本身却并没有优劣之分.一本糟糕的长篇小说,无论它怎么长,也无法敌得过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对人性的启迪作用.在一些能力较差的小说家那里,片面追求小说的长度,成了一种通病.仿佛不长,他们本人作为小说家的存在就会发生疑问似的.为了增加长度,他们拚命往小说里塞进低级趣味、弱智无聊的细节描写.现在比较流行的“通俗小说”,基本都是这样的创作心态.细节的空洞,必然使这些小说显得臃肿和虚伪.从内心说,我也能理解那些“通俗小说”的作者,大家都是人,都有坑人的愿望吧.
拼八凑弄出一部长篇,骗骗读者的钱,只要读者舍得,那也未尝不可.孔圣人说“吾日三省吾身”,我也来装模作样地反省一下.那些使我激动过的小说、使我佩服过的小说,它们的长度所到之处,也正是它们无比精美和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正像针一样扎入我体内之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中,小女孩涅莉临死前说的话、以及当时的环境、以及万尼亚的心理,这些描写不由人不落泪.虽然使人落泪,未必是衡量小说优秀与否的绝对指标.
如果还需要请追问或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