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包公是谁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3:10:02
包公是谁啊
包公是谁啊
包拯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 近千年来,包公在历代人民的心目中,一直是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包青天.今天,包公的形象仍然活跃于戏曲、小说和民间传说里. 官场生涯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 戏曲里,说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由包拯大嫂带养成人,这不符合历史实际.事实上,包拯的幼少年时代,深受父母宠爱和教养.包拯长大后,也极为孝顺父母.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曾经弹 劾包拯“素少学问”.这里的“学问”,主要不是指读书和文化水平,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欧阳修其实不是贬低包拯,而是认为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应该给他以 更合适、恰当的官职. 包拯的青少年时代,也曾刻苦读书,所以在他二十九岁时,终于考中了进士甲科.按照宋朝规定,考取进士之后,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水修)任职.但包拯认为父母亲年事已高,应该尽孝奉养双亲,因而请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是,父母亲希望儿子在自己身边,包拯便决定辞职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仍不想离开故土.当时,这种封建孝道,受到家乡人的称道.近年,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 由于家乡父老的劝告,包拯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灵地,到天长县(今安徽天长)任知县.这时,包拯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出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端州出产一种有名的砚台,叫端砚.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拯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 或许由于包拯这种铁面无私的性格,被大臣们赏识,所以朝廷于庆历三年(1043年)将包拯调到首都开封.这是自从进京考试之后,包拯第二次来到京城.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监察御史虽然没有多大实权,但对包拯来讲,却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从此包拯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并且可以对于朝廷各个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实际上,包拯在任监察御史期间,确实对北宋的内政外交,提出过许多批评和改进办法,并且还曾出使契丹(辽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庆历六年(1046年)夏,包拯调任为三司户部判官.当时的三司是中央财政机构,户部掌管全国户口、两税等,户部判官协助三司使的工作.不久,包拯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转运使负责一路(相当于省)的财政、监察等行政事务.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视体察民情,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两年之后,包拯被召回开封,提升为户部副使.在此期间,他曾前往河北解决军粮问题,又曾到陕西解决运城(今属山西)盐业问题.在河北,他奏请用作养马的田地,还给地方和农民.在运城,他改革盐税法令,以便利于商贩经营盐业. 出色的工作,利国利民的成效,使包拯在皇祜二年(1050年)被擢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天章阁是存放朝廷图书文献的地方,待制之衔,有名而无权.包拯又叫包待制,不过是对他的尊称.然而,知谏院即兼任谏官之职,却十分重要.谏官的任务是向皇帝进谏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谏官期间,不但对横行不法的权臣屡次抨击,而且对时政的许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议.可惜的是,两年之后,包拯改命为龙图阁直学士,这也是个虚衔(从此人们又称他为包龙图),并且又一次离开京城,到河北、庐州、池州(今安徽贵池),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任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1056年)才回到京城,任开封府尹.嘉祜四年(1059年),包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等官职,上升为当时重臣.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之职.但是,年过六旬的包拯,这时已经夕阳西下.嘉祜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开封.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后一别,追认他为礼部尚书,赐谥“孝肃”,所以包拯死后又叫包孝肃. 他晚年在家里立了一块石碑,上刻《戒廉家训》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非吾子若孙也."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过去小说、戏曲多取为题材.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遗著有《包孝肃奏议》. 主张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