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3:36:16
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是什么
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是什么
政治体制改革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事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作出的重要决策,既表明了中央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态度和决心,也指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策略.
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古语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可见方向、道路是个大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可能决定一个国家的盛衰兴亡.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更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不是要不要改,而是朝着什么方向改”.这一“核心”定位,道出政治体制改革已经超越了“应然”层面,指出改革方向的重要性.经过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对于走什么样的政治道路,早已有了明确答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着几代人的艰辛探索,积累了近代中国百余年历史经验,可谓历史之必然、人民之选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的第一项,就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如今,当我们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时,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最终目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我国政治制度对发展人民民主、保障国家统一和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越性.政治体制改革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出发的重要战略部署,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然也必须在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和框架内进行.
世界丰富多彩,文明多种多样,制度各有不同,大可共生共荣,但既符合我国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又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只有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换言之,政治体制改革应该也需要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但政治体制改革绝不是要也绝不能放弃或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绝不是要也绝不能放弃或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而是要改革那些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民要求的具体制度和体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如果偏离了这一方向,就会危及党和人民的事业,人民当家作主更是无从谈起.
价值取向: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只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成为现实,这是中国人民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在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人民民主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我们早就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也是跳出国家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周期律的“新路”.延安时期毛泽东在与黄炎培的谈话中已经鲜明表达,“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松懈,只有人民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历程,从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到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从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到推进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歇.
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必然也随之愈发展.然而,众所周知,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世界上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由本国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并且都是随着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正确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高举起人民民主的旗帜.也即是说,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发扬人民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价值.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进一步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切实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也正因为如此,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正在构筑一种新型的民主,这种模式较之西方的民主拥有更加长远的目光和独特的优势”.
改革目标: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
“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政治体制改革有力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赋予社会主义制度新的生机活力,进一步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既能广泛发扬民主,又能实现高度集中;既能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又能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资源、提高国家效率.从实践来看,无论是应对“九八”洪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也无论是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还是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关键时刻、重大时节,正是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催生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使我们能够昂然战胜自然风险的挑战、经济危机的冲击、政治风波的考验,使我们能够圆满组织、成功举办各种重大国际活动,在中华大地创造奇迹.很难设想,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步相伴随、相适应、相匹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对此,有人形象地说,“中国经济奇迹的密码在政治领域”,美国学者奈斯比特敏锐地观察到,“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西方民主体制的弊端频频暴露,低效率、犹豫不决;与此同时,中国民主体制的优势却在逐步彰显,快速、高效率.”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把握发展机遇与方向、化解发展难题与阻力、保持发展公平与正义的关键,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推动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关键,是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关键.作为一个有着60多年执政经验的老党、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一系列政治制度,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党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充分证明,我们实行的政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评价政治体制改革正确与否、成功与否的标准.正如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的,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改革策略:积极稳妥推进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一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司法体制、决策机制、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中国改革体系的组成部分,不断为其他领域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根本政治保证,也不断在其他领域改革的推进中实现自身改革.经济的改革发展新突破,往往带来政治改革的新进步;政治改革的新举措,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可以说,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正是政治改革逐步迈进的过程.当然,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与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新要求相比,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新情况相比,我国政治体制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必须在深化改革中逐步加以完善,但也不能以此为据,武断认为政治改革滞后.
任何改革都是系统工程,不能停滞不前,也不会一蹴而就.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是互为条件的.政治发展的程度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密切相关,政治体制改革既不能滞后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是规模还是复杂性,都是世所罕见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益,更需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与我国的历史条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水平相适应,遵从历史逻辑,遵循发展规律.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既要坚定不移,又要循序渐进,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在这个过程中,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吸取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抓住历史机遇,顺应时代潮流,真正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