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老人的综合实践活动,些计划什么的大神们帮帮忙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2 04:45:41
关爱老人的综合实践活动,些计划什么的大神们帮帮忙
孝敬父母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历来非常重视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但是,建国后受"左"的思潮干扰,相当长的时间里,它却一直被视为作封建伦理道德观而加批判,致使人们提及子女应对父母孝敬时,莫不怕被扣上封建孝子贤孙的帽子而讳言"孝"字.近几年,由于社会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传统孝道中的积极因素重新受到重视.我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而种种现象表明老龄化社会更需弘扬孝道. 孝道的涵义及两重性 "孝道"是一个涉及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规范,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甲骨文中的"孝"是一个会意字,由儿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意思是人老了,行动困难,应由子女扶持.后来人们对孝道的解释逐渐具有两重性. 古人对孝道的解释有合理的一面.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至善的美德.一个能事奉双亲的孝子平时要以最诚敬的心情去周到地照顾父母;任劳任怨地服侍父母,精心照料;父母过世时,要以最哀痛的心情来追思父母. "父子之道,天性也,"父亲的培养、教育儿子,儿子奉养、尊敬父亲,这是人类自然的天性.《增广贤文》有"羊羔尚有跪乳之恩,乌鸦也有反哺之义"的警世恒言.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类这一高级动物?孔子认为,在一切生灵中唯有人最为尊贵,在人的所有行为中,孝最伟大,而在所有的孝行中尊敬父母是最为重要.子女的孝敬是对他们一生辛勤劳动的报答.孟子进一步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张.意思是说,不仅要尊敬自己家的老人、爱护自己家的孩子,而且同时要尊敬和爱护别人家的老人与孩子. 孝道不仅对家庭生活而且对社会生活也有积极意义.孔子说,礼说到底就是一个敬.敬是人与人相处的润滑剂,只有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说,一个懂得热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一个懂得敬奉自己父母的人,就丝毫不敢怠慢别人的父母."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化百姓和睦相处,没有比用奉养父母的孝道更好的办法了.百善孝为本.孔子将孝道的内容归纳成三条:"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在家庭内,子女尊敬长辈,长辈爱护子女;在社会上,尽职尽责,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传统孝道中有其不合理的一面.中国古代很有影响的书-《二十四孝》将孝道绝对化,愚昧残忍的事迹被当作尽孝的最高道德榜样.封建社会又将孝道引向极端.家长制在家庭中实行专制主义,父母具有无限的权威,子女的思想和行动自由受到限制.家庭中不平等的尊卑制度,窒息了子女的独立精神与人格的健康发展,成为子女沉重的心理包袱.行孝被无限扩大,不仅包括子女对父母所做的一切,而且还包括子女的全部行为,借助孝道培养人们的顺从、驯服的品质,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成为束缚人民的绳索之一,受到现代人的抨击.提倡孝道并不意味全盘继承,现代孝的规范是对传统的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抛去封建因素,尊老、敬老、养老仍然是我们应具有的传统美德. 告别孝道为时尚早 经济上赡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是养老的三个基本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使享受退休金的老人越来越多,国家也在社会福利服务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社会养老发展迅速.但是,我国的城乡差别显著,社会保障制度仅在城市中建立,大约三分之二的农村老人依然依靠家庭养老.即使在城市,社会福利十分有限,社区服务起步不久,远不能满足广大老年家庭的需要.在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日益增多的情况下,老年父母对代际之间亲情的渴望更加强烈.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新旧体制交替.尽管社会养老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然而,市场经济的波动性以及新体制的不稳定性使社会养老将难以取代家庭养老,预计在今后半个世纪,家庭养老将继续发挥作用,尤其是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孝道在维系家庭养老中依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中西方文化的影响给传统的价值观带来巨大冲击,"敬老、养老"观念在一些年轻人思想上已日渐淡薄,有人视父母为累赘,对父母态度粗暴,歧视、甚至虐待父母.两代人之间没有亲情,只剩下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人格得不到尊重给老年人带来精神刺激,生活上得不到照料使老年人肉体上遭受痛苦,物质上得不到供养导致老年人失去起码的生存权利.当前,老年人的诉讼案件中,不少是由子女不孝而造成的赡养问题和精神问题.在家庭养老为主的国度,一旦失去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将难以得到保障.因此,社会转型越快,我们就越要注意保持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尽孝贵在孝心、关注精神慰藉 从总体看,尊老、敬老、养老仍然是我国大多数年轻一代具有的美德.然而,在一些人的思想中对孝道存在种种误区,例如: ·只满足使父母食饱衣暖,不了解他们的其他需要. ·认为老人退休后无事干,理所当然应该做家务,导致老人负担过重. ·父母有了退休金、存款后,子女便没有赡养义务了. ·厚葬薄养,孝死不孝活. ·有条件赡养、照顾老人,却强行将老人送进敬老院. "孝"作为一种优秀文化现象,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拨乱反正,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改革开放给劳动者带来巨大的压力,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流动性增强,影响对父母行孝.敬老传统在中年人身上保留得比较多,而中年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目标的黄金阶段,多数人是工作岗位上的中坚力量.但他们上有老,下有小,面对家庭和事业的两付重担,他们愈来愈感到"奉陪不起",照料父母已不再是单纯的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历史的变迁要求赋予传统观念以新的内涵,现代人尽孝既要继承传统孝道的合理内涵,又要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符合时代的精神. 首先要有孝心.行孝是一种充满爱心的行为,尊重、关心父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可能满足父母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说话和蔼,非原则的事情多谦让,批评和建议要委婉、耐心. 其次要尽力而为.尽孝要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既满足老人的需要,也不耽误工作.优秀共产党员、援藏干部孔繁森并没有因为要孝敬老母亲而离开西藏.同时,也没有因为长年在外而忘记尽孝.他每次从西藏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给母亲梳头、洗脚、洗衣服、洗被单,用排子车拉母亲到村头树荫下、河边游玩. 第三要重精神慰籍.物质生活有了保障之后,父母们最期盼和最渴求的是子女的精神慰籍.作儿女的能够经常问候,日常生活伸一把手,生病时多探视,有暇时和他们唠叨唠叨,他们就心满意足了.独居老人更希望子女能够常回家看看.让老人精神愉快、健康长寿,比给他们贵重的金银首饰都实在. 另外,在大家庭尽孝,子女间要协商解决.兄弟姐妹之间,彼此的经济、工作和家庭条件均存在差别,赡养、照料老人,应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人人有孝敬父母的责任与义务,不能借口其他人已经尽孝而为自己不尽孝开脱. 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 各种老年福利设施的建立与发展为家庭养老提供了方便,但事实上,有不少子女怕背上不孝子孙的恶名,宁可自己受累,也不敢将老人送往敬老院;也有的老人自己不愿去敬老院,因为怕别人笑话自己无孝顺子女,或给子女带来思想压力. 目前,人们对"送老人进入养老院该不该"还存在意见分歧.一种观点认为,送老人到敬老院是不孝顺.这样做只履行了经济上的义务,没有履行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的义务.把老人送往敬老院,疏远子孙亲情,割断其本来可以安享的天伦之乐,对老人是一种精神打击.目前敬老院条件还不好,有人会以工作繁忙等种种理由为借口将老人送往敬老院,以求自身解脱.持反对的意见认为,如今敬老院条件不断改善,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具有良好的娱乐、医疗和看护功能.老年人住在敬老院可以得到很好的照料,生活愉快,同时子女也可以腾出精力投入工作和生产,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事. 对敬老院与孝顺的关系问题的争论,反映出在养老社会化过程中人们的行为取向与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发生的冲突.社会养老取代家庭养老,仅仅是减轻了子女物质和生活上尽孝的负担,但并没有取代精神上尽孝的责任和义务.送老人进养老机构是否孝顺,关键看动机,是为让老人得到更好的照料和护理,还是为了遗弃老人.而动机如何则看后续行动,看子女能否一如既往地继续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继续关心老人.在新形势下谈论孝道,不能只看"孝"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要重视其内涵.注重生命质量,让老人安宁舒适地走完生命的历程才是子女献给老人最大的爱. 发展中国家普遍注意保持敬老传统.日本、印度和韩国与我国一样实行 "子女必须尽孝道"的政策,鼓励赡养照顾老人.新加坡等其它一些国家正在考虑实行类似的办法.香港和台湾在现代化过程中也十分注意传统伦理道德的宣传,许多电视和文艺作品中都强调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借鉴. 提倡孝道尽管是强调家庭在养老中的责任,但是,另一方面,子女尽孝也离不开社会的努力.当社会提倡孝道时,也应该努力为成年子女尽孝创造条件,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不过这是另一个讨论的话题了. 代际和谐与社会进步的途径 联合国确定1999年为国际老年人年,主题是:"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重要前提是代际和谐.两代人之间无论是社会的还是家庭内的,都要相互依存,相互帮助,以实现不同代人的共同利益.老年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心老年就是关心自己的未来.弘扬孝道正是实现代际关系融洽、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的重要途径.在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之际,提出孝道问题的目的在于唤起全社会的老龄意识,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进步.(作者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人口统计调查室主任) 来源:来年服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