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温良恭俭让”是孔圣人那时候就提出来与“仁义礼智信”一起作为做人的准则推行的.后来人们就把“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3 00:20:22
“温良恭俭让”是孔圣人那时候就提出来与“仁义礼智信”一起作为做人的准则推行的.后来人们就把“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这五项内容看成是做人的美德了,并且一直传承至今.尤其一个“让”字,从古至今,留下了许多美谈.
  大到让江山.史载:商末孤竹君有两个儿子即伯夷和叔齐.开初,他立嘱要次子叔齐做继承人;可他死后,叔齐却要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有悖父命,就逃走了,而叔齐也不肯自立,结果也逃跑了.
  小到让梨.流传了千百年的东汉末年文学家孔融小时候让大梨给兄弟的故事,让人们懂得凡事应该讲究谦让的礼仪.于是“融四岁,能让梨”就与“昔孟母,择邻处”等成了《三字经》中的名句.
  中间有让宅基地.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安徽老家的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上发生了争执.后来张家差人进京送信,让张英凭借官势“摆平”吴家.张英阅信后一笑遂挥笔作诗一首:“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书毕交给来人,命快速回程.张家人读信后,虽然有些败兴,但也觉得不无道理.于是立即动手将垣墙拆让三尺,赢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张家的大度和忍让,也感动了邻居吴家,吴家随即也把围墙向后退让了三尺.这样,两家的院墙之间就有了一条美誉流传至今的“六尺巷”(又被称为“礼让巷”).
  礼让作为传统美德是长期被人们尊崇的.最让人感动的就是过去被组织大力提倡的“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的高尚精神.早些时候的人们也真是实在,喊出去的口号就得实行.学雷锋,见行动,在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在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单位分房了,让给比自己更困难的同志;评先进评模范了,你推我让,都说别人比自己更强;甚至涨工资了、要提干了,也常常有人把落到自己头上的指标让给别人!那时候没人怕吃亏,也没人想沾光.一个“让”字让出了团结,让出了品德,让出了和谐,也让出了欢乐!
  然而几十年之后,“让”字也像老百姓离不开的生活用品一样越来越昂贵起来.媒体上、报告里、生活中唱的、念的、说的非“抢”即“争”;经常传扬的是“优胜劣汰”、“为自己活着”、“利润最大化”等等挑战性极强的理念.而那些顾及别人的谦恭与礼让就渐渐变得不合时宜.于是,走路闯红灯,停车占据人行道,坐公交车抢座位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等行为屡见不鲜.笔者小时候常常受到长辈的训教:走路时记得给老人和行动不便的人让道.可是如今我遛弯走在人行道上,对面走来的年轻人宁可撞上我这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也不肯屈尊让道.大多时候是我怕被撞伤而不得不先行避让.
  还有个真实的笑话:十几年前,当地领导机关从风景区搬至新址,美其名曰“还景于民”.我当时觉得这事也挺好,但又觉得“还景于民”的提法欠崇高,就像借债还钱一样,把原来占的民众的风景再还回来只是说明当官的不赖账罢了,没什么高度;于是强烈建议改为“让景于民”.可最终还是没有改过来,因为那四个字是当时的最高领导提出来的.
  哈,一个“让”字好辛苦!
1,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2--4段主要运用了那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2,3,4段与5,6段位置是否呼唤?为什么?
4,选文第五段中划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5,你同意文章作者的观点吗?请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理由.
“温良恭俭让”是孔圣人那时候就提出来与“仁义礼智信”一起作为做人的准则推行的.后来人们就把“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
1、让与不让 2、引用,补充说明论点,将观点实例化具体化,旁征博引的用典使论点更有说服力.3、是,文章整体先扬后抑,在2、3、4三段鲜明的写照下突出"让"的高尚,5、6两段则反衬了"不让"的低下,更突出的强调出"让"的美德应予以传承,"不让"则该加以批判.4、没有划线句………………5、同意,对于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应取其精华而自用,礼让作为自身修养的准则,我们理应学习.而对于社会诸多不和谐,我们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去其糟粕,一次更好的塑造一个受教育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