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急求孟子三乐作文 各位帮帮忙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9 17:00:50
急求孟子三乐作文 各位帮帮忙啊
急求孟子三乐作文 各位帮帮忙啊
首先得要理解三乐是哪三乐?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
翻译过来就是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可是)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病患,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仰头对天不觉得内疚,低头对人不觉得惭愧,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并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在中国古代社会,“君子”这个词语代表的一是统治者和贵族阶级,二是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德高望重、品德高尚之士.在那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里,可不是随便说明人都能自称是“君子”的,但是人家孟子在当时也是以德服天下的响当当的人物,当然可称“君子”.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根据内容可以看出是说的后者的“三乐”,可是他当头和结尾确两次强调了“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王天下”可是统治阶级的“君王”才可以有的思想.
孟子在提出“君子三乐”首先不说三乐是什么,而是先强调“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为什么这么着急的提出自己的立场,这个我读起来真的“此地有点无银三百两”的意思,是怕别人知道他的心怀还是怕别人不知道呢?而且“而王天下者不与存焉”这句话细品的话,能解读出两个不同心境下发出的感叹.一是:君子有三乐,但是统治天下不在这里面;二是,君子有三乐,而统治天下却不在里面呀.第一语境下的这句话是在表明我孟子不把统治天下作为乐,是因为他不想.第二语境下解读出来的却带着孟子的无奈:因为不能所以不可以想.而我认为,其实“王天下”才是孟子真正想要的“乐”.
孟子的有着自己很鲜明的政治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着很大的政治责任感“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他的政治抱负就是希望当时的所有的邦国国主们都能接受自己的“仁爱”思想,希望国主们都能以“仁政”治理天下.他像孔子一样,带着自己的弟子和自己的思想游说四方,不幸的是,他的遭遇也和孔子一样,虽然受人尊敬但是没有人接受他的政治主张.再后来,也像孔子一样,他最后只能带着自己的弟子不再去关注政治与军事,一心治学.
作为一个放眼天下能识时事的政治家归隐之后,他能过什么样子的生活,安稳平静的教书先生,但是他不快乐,所以他要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重新确立自己的生活的目标,改变不了环境就只能改变自己,所以就: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三乐”才是他实实在在的生活.
“一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是“家”乐:每天都能看到双亲,为他们养老,兄弟也都能围绕在身旁,举家安康,其乐融融的.这里是表达他尊崇孔子八德中“礼义廉耻孝悌忠信”中的“孝悌”二德.
“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是“己乐”:我上对得起老天,下对的起平民,问心无愧.这是在说希望自己的德行能服天下人,自己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但说为人处世,他能做到八德中的“礼义廉耻信”,却无法去“忠”于自己的信念呀.
“三乐”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这里才扩及到“天下”,这一乐的重心在于“教育”二字.奔波数年,车马劳顿,孟子对当时的社会彻底失望,哀莫大于心不死呀,他不肯放弃自己的思想,但是他要换一个方法来传播就是教育天下之英才.政治改革改变不了社会,因为人心不变,只有以人为本,从人们的思想下手开始改革,这样不用“革”社会就已经改了.孟子知道自己是怎么成为大家的,因为自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教育改变了他的生活习性,改变了他对世界的看法,让他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如果,他真的能“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那其实他已经就是“王天下”了.
“孟子三乐”背后包含着一个受了挫败却不肯放弃信念的政治家的无奈、心酸和自慰式的希望.说点题外话,放眼看看现在的中国,如果孟子生活在现在,他的政治抱负流产以后,如果还是寄希望于教育,寄未来于“天下之英才”,现状还能满足于他吗?现在的“英才”谁还关心政治,都在忙着工作婚姻和房车呢.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