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自我的作文给我一些因为骄傲自大,得意忘形而忘了自我的事例,最好可以整理一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3 19:08:18
坚持自我的作文
给我一些因为骄傲自大,得意忘形而忘了自我的事例,最好可以整理一下
给我一些因为骄傲自大,得意忘形而忘了自我的事例,最好可以整理一下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思路点拨]
全国Ⅰ卷的作文话题是“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两者的关系并不是对等的.你如果说既要相信自己,又要听取别人的意见,那就自相矛盾了.在这两者当中,你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也就是说,在具体的一篇文章中,你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来写.
如果你是赞成“相信自己”的观点的,那么,你就得设法为它寻找到例证.这些例证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反面的;既包括古代的,也包括现代的.并且要对例证作一点分析.比如正面的有古代的“毛遂自荐”的事例,反面的有古代的“郑人买履”的事例和当代大学生求职碰壁的事例.文章如果仅仅写到这里,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它回给人造成一种误导:任何相信自己的举动包括盲目地自信也是好的,这样就太不辨证了.因此还得再写一段,阐明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自己的道理.在这方面,可以举“失街亭”的马谡为例.最后就可以下结论了.(见例文1)
如果你是赞成“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观点的,那么你得先从正面证明它.正面的事例在古代有“齐王纳谏”的故事,现代的有中国共产党倾听各民主党派的意见的事.然后从反面证明它,反面的事例有古代的“厉王止谤”的故事.然后拓开一笔,阐明听取别人意见必须结合自己的见解.如果没有主见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势必造成无所适从的结局.在这方面,可以举出漫画《老人,孩子和驴子》的故事.最后再下结论.(见例文2)
你还可以联系具体的人和事进行分析议论.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关公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关羽失荆州,虽然不排除有“大意”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还有过于相信自己且不听别人意见这两方面的原因.正是这三个方面的致命的伤痛,不仅使关羽失去了荆州,而且使“一代武圣”搭上了身家性命.(见例文3)
[范文引路]
例文1 还是相信自己好
到底是相信自己好,还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好,你如果想从名人的言论中去寻找答案,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达•芬奇告诉你:“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也就是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丁却告诉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也就是说要相信自己.这不是越弄越糊涂了吗?
其实,到底是相信自己好,还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好,答案只在你的头脑里.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还是相信自己好.
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是战国时赵国平原君门下的一名食客,一直默默无闻.在秦军大举进攻赵国,赵国都城邯郸被围的紧急情况下,平原君要到楚国去搬救兵,想从部下挑选一些人一道前往.这时毛遂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同平原君一道前往楚国.楚王盛情地接待了平原君,但就是不肯谈发兵救赵的事.这时毛遂看不下去了,主动上前以利害关系劝说楚王.楚王终于同意帮助赵国,双方结成盟友关系.毛遂为什么能挺身而出推荐自己?就在于他充分相信自己有说服楚王的勇气和能力.正是因为他相信自己,所以他成功了.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有一篇“郑人买履”的故事:有一个郑国人想去鞋店买一双鞋子.去之前他将自己鞋子的尺寸用绳子量好,并把它放在座位上.来到鞋店后,才发现把量尺寸的绳子忘在座位上了.于是回家去取.人家对他说:“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去试鞋子呢?”这个郑国人说:“我宁肯相信自己量下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
如果说,买履的郑人因为不相信自己,而白跑了一趟冤枉路的话,那么,我们当代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由于不相信自己,却把即将到手的工作也弄丢了.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去求职,用人单位的代表看过他的材料后,相当满意.于是例行公事地问他几个“你有什么特长”“得过什么奖励”之类的问题,谁知他吞吞吐吐地说自己既无特长,又没得过什么奖.这样,煮熟的鸭子还是飞了.
当然,我们说要相信自己,是建立在对自己的实力正确估计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就是盲目地相信自己.盲目地相信自己同样也会吃大亏.《三国演义》中有如此一段记载:诸葛亮调兵遣将,问谁可去守军事要地街亭.马谡挺身而出,愿意带兵去守街亭.诸葛亮反复向他说明街亭若失,蜀军危矣的利害关系.马谡由于相信自己过了头,于是立下了军令状.后来到了街亭,在排兵布阵方面严重失误,又不听旁人的劝阻,终于失了街亭.这一来,随着街亭的丢失,他也把自己的命送掉了.
所以,我们说:要相信自己,但又不能盲目地相信自己.
例文2 兼听则明
有一个成语,它的前半部分叫“兼听则明”,意思是说,多多地听取人家的意见,就能使政治变得清明.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战国策》里有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邹忌从妻子偏爱自己、小老婆害怕自己、客人有求于自己,都对自己说了假话,自己一直受蒙蔽的教训中,看到了作为一国之君的齐王,他所受到的蒙蔽应该更加厉害,于是向齐王进谏,陈述利害关系.齐王认为他讲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下令广开言路,而且规定根据提意见的不同方式,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这一来,提意见的人还真不少,“门庭若市”.过了一段时间,意见就少去了.再过一段时间,即使想提意见也没什么可提的了.伴随着言路敞开的是齐国政治的日渐清明和外交方面的巨大成功,“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与各民主党派结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为什么共产党这么重视民主党派呢?因为共产党在与各民主党派患难与共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各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执政所起到的不可低估的监督作用.正是因为共产党能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的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各项工作,所以能迅速地纠正“文革”以来的各种“左”的错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相反,如果拒绝接纳别人正确的意见,则有可能导致亡国的危险.《国语》中有一个《召公谏厉王止谤》的故事.周厉王实行暴政,国人对他的意见很大.对于来自国人的意见既“谤”,厉王采取的是“弭”既“止”的态度,也就是千方百计堵住老百姓的嘴巴,根本不想听取百姓的意见.大臣召公从国家利益出发,劝他要广开言路,他硬是听不进去,对来自老百姓的意见继续采取高压政策.三年以后,周厉王终于被人赶下台,落得个“流王于彘”的下场.
我们说要多多听取人家的意见,并不等于说可以没有自己的见解,一味地相信别人.有一组题为《老人,孩子和驴子》的漫画.开头,老人骑在驴上,孩子牵着驴子走.旁人就在议论:这老人真不象话,自己骑着驴,让孩子走路.于是老人去牵驴子,让孩子骑着驴.旁人又在议论:这孩子真不象话,自己骑着驴,让老人走路.于是老人和孩子都骑到驴上.旁人又在议论了:这一老一小的两个真不象话,成心跟驴子过不去怎么的?最后老人和孩子都下了驴,抬着驴子走.旁人又在议论:这一老一小的脑筋有问题,有驴子不骑,却要抬着驴子走路.最后老人和孩子都犯傻了,无所适从.其实,如果你是个有主见的人,你就不会理会人家的议论,自然也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了.
所以,我们认为:“兼听则明”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有自己见解的“兼听”.
例文3 “失荆州”论
有一句俗话,叫做“关公大意失荆州”.把关羽失荆州的原因仅仅归咎于“大意”,我认为是不全面的.在我看来,关羽之所以失荆州,除了“大意”这个因素之外,还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这两个因素就是太相信自己和不听取人家的意见.
先说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本没有错,更何况关羽还挺有相信自己的资本的.别的且不说,光是“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就不是常人所能及的.然而凡事总该有个“度”,相信自己也一样.如果超过了这个“度”,那就不是“自信”,而是“自负”了.或许正是关羽的这些辉煌的历史,使得他自信得过了头,变成了“自负”.
比如说东吴用计,吕蒙诈病,带一干人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关平、廖化将此事告知关羽,关羽喝曰:“此敌人讹言,以乱我军心耳!东吴吕蒙病危,孺子陆逊代之,不足为虑!”又如关羽以箭伤未愈之躯,欲迎战曹军大将徐晃.关平谏曰:“父病未痊,不可与敌.”关羽却说出这样的大话:“徐晃与吾有旧,深知其能;若彼不退,吾先斩之,以警魏将.”想不到与徐晃斗至八十余合,已感力不从心.只得败下阵来.再比如关羽被困麦城,欲从小路突围.司马王甫谏曰:“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关羽曰:“虽有埋伏,吾何惧哉!”结果果然中了东吴大将朱然、潘璋的埋伏,关羽、关平父子双双就擒.正是因为关羽相信自己过了头变成了“自负”,所以一次次地错过了挽救败局的机会,最后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再说不听取人家意见.人家的意见可分两类:一类是正确的合理的意见,一类是不正确不合理的意见.然而这正确合理与否,不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正确合理的意见反而被当作不正确不合理的意见而加以拒绝.
比如刘备统大兵入川,留关羽守荆州时,诸葛亮曾送他守荆州的“八字真言”,这就是“南和孙权,北拒曹操”.但关羽并不以“八字真言”为然.曹操派满宠到东吴游说孙权,共同对付关羽.孙权意犹未决.谋士诸葛瑾献计,欲以吴侯之子名义求关羽之女为婚.若关羽答应这门亲事,就与关羽共拒曹操;若关羽不答应,就助曹操取荆州.诸葛瑾见了关羽,说知此事,关羽却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拒绝了东吴的求和,自此与东吴反目.这样,关羽既要对付曹操,又要对付孙权,左支右绌,致有荆州被袭、麦城被困之祸.又如关羽得了襄阳,赏军抚民,沉醉在胜利之中时,随军司马王甫向他献言,东吴吕蒙屯兵陆口,常有吞并荆州之意.关羽虽然也赞同,但在具体的人事安排上,他却没有采纳王甫的正确意见.不用“忠诚廉直”的赵累却用了“多忌而好利”的潘浚去守江防.正是因为这一人事安排的重大失误,才使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的计谋得以实现.
因此,关羽之失荆州,绝不仅在“大意”而已.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思路点拨]
全国Ⅰ卷的作文话题是“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两者的关系并不是对等的.你如果说既要相信自己,又要听取别人的意见,那就自相矛盾了.在这两者当中,你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也就是说,在具体的一篇文章中,你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来写.
如果你是赞成“相信自己”的观点的,那么,你就得设法为它寻找到例证.这些例证既包括正面的,也包括反面的;既包括古代的,也包括现代的.并且要对例证作一点分析.比如正面的有古代的“毛遂自荐”的事例,反面的有古代的“郑人买履”的事例和当代大学生求职碰壁的事例.文章如果仅仅写到这里,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它回给人造成一种误导:任何相信自己的举动包括盲目地自信也是好的,这样就太不辨证了.因此还得再写一段,阐明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自己的道理.在这方面,可以举“失街亭”的马谡为例.最后就可以下结论了.(见例文1)
如果你是赞成“听取别人的意见”的观点的,那么你得先从正面证明它.正面的事例在古代有“齐王纳谏”的故事,现代的有中国共产党倾听各民主党派的意见的事.然后从反面证明它,反面的事例有古代的“厉王止谤”的故事.然后拓开一笔,阐明听取别人意见必须结合自己的见解.如果没有主见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势必造成无所适从的结局.在这方面,可以举出漫画《老人,孩子和驴子》的故事.最后再下结论.(见例文2)
你还可以联系具体的人和事进行分析议论.比如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关公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关羽失荆州,虽然不排除有“大意”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还有过于相信自己且不听别人意见这两方面的原因.正是这三个方面的致命的伤痛,不仅使关羽失去了荆州,而且使“一代武圣”搭上了身家性命.(见例文3)
[范文引路]
例文1 还是相信自己好
到底是相信自己好,还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好,你如果想从名人的言论中去寻找答案,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达•芬奇告诉你:“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也就是说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丁却告诉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也就是说要相信自己.这不是越弄越糊涂了吗?
其实,到底是相信自己好,还是听取别人的意见好,答案只在你的头脑里.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还是相信自己好.
历史上曾经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是战国时赵国平原君门下的一名食客,一直默默无闻.在秦军大举进攻赵国,赵国都城邯郸被围的紧急情况下,平原君要到楚国去搬救兵,想从部下挑选一些人一道前往.这时毛遂挺身而出,自告奋勇同平原君一道前往楚国.楚王盛情地接待了平原君,但就是不肯谈发兵救赵的事.这时毛遂看不下去了,主动上前以利害关系劝说楚王.楚王终于同意帮助赵国,双方结成盟友关系.毛遂为什么能挺身而出推荐自己?就在于他充分相信自己有说服楚王的勇气和能力.正是因为他相信自己,所以他成功了.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有一篇“郑人买履”的故事:有一个郑国人想去鞋店买一双鞋子.去之前他将自己鞋子的尺寸用绳子量好,并把它放在座位上.来到鞋店后,才发现把量尺寸的绳子忘在座位上了.于是回家去取.人家对他说:“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去试鞋子呢?”这个郑国人说:“我宁肯相信自己量下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
如果说,买履的郑人因为不相信自己,而白跑了一趟冤枉路的话,那么,我们当代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由于不相信自己,却把即将到手的工作也弄丢了.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去求职,用人单位的代表看过他的材料后,相当满意.于是例行公事地问他几个“你有什么特长”“得过什么奖励”之类的问题,谁知他吞吞吐吐地说自己既无特长,又没得过什么奖.这样,煮熟的鸭子还是飞了.
当然,我们说要相信自己,是建立在对自己的实力正确估计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就是盲目地相信自己.盲目地相信自己同样也会吃大亏.《三国演义》中有如此一段记载:诸葛亮调兵遣将,问谁可去守军事要地街亭.马谡挺身而出,愿意带兵去守街亭.诸葛亮反复向他说明街亭若失,蜀军危矣的利害关系.马谡由于相信自己过了头,于是立下了军令状.后来到了街亭,在排兵布阵方面严重失误,又不听旁人的劝阻,终于失了街亭.这一来,随着街亭的丢失,他也把自己的命送掉了.
所以,我们说:要相信自己,但又不能盲目地相信自己.
例文2 兼听则明
有一个成语,它的前半部分叫“兼听则明”,意思是说,多多地听取人家的意见,就能使政治变得清明.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战国策》里有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邹忌从妻子偏爱自己、小老婆害怕自己、客人有求于自己,都对自己说了假话,自己一直受蒙蔽的教训中,看到了作为一国之君的齐王,他所受到的蒙蔽应该更加厉害,于是向齐王进谏,陈述利害关系.齐王认为他讲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下令广开言路,而且规定根据提意见的不同方式,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这一来,提意见的人还真不少,“门庭若市”.过了一段时间,意见就少去了.再过一段时间,即使想提意见也没什么可提的了.伴随着言路敞开的是齐国政治的日渐清明和外交方面的巨大成功,“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与各民主党派结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关系.为什么共产党这么重视民主党派呢?因为共产党在与各民主党派患难与共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各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执政所起到的不可低估的监督作用.正是因为共产党能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的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各项工作,所以能迅速地纠正“文革”以来的各种“左”的错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相反,如果拒绝接纳别人正确的意见,则有可能导致亡国的危险.《国语》中有一个《召公谏厉王止谤》的故事.周厉王实行暴政,国人对他的意见很大.对于来自国人的意见既“谤”,厉王采取的是“弭”既“止”的态度,也就是千方百计堵住老百姓的嘴巴,根本不想听取百姓的意见.大臣召公从国家利益出发,劝他要广开言路,他硬是听不进去,对来自老百姓的意见继续采取高压政策.三年以后,周厉王终于被人赶下台,落得个“流王于彘”的下场.
我们说要多多听取人家的意见,并不等于说可以没有自己的见解,一味地相信别人.有一组题为《老人,孩子和驴子》的漫画.开头,老人骑在驴上,孩子牵着驴子走.旁人就在议论:这老人真不象话,自己骑着驴,让孩子走路.于是老人去牵驴子,让孩子骑着驴.旁人又在议论:这孩子真不象话,自己骑着驴,让老人走路.于是老人和孩子都骑到驴上.旁人又在议论了:这一老一小的两个真不象话,成心跟驴子过不去怎么的?最后老人和孩子都下了驴,抬着驴子走.旁人又在议论:这一老一小的脑筋有问题,有驴子不骑,却要抬着驴子走路.最后老人和孩子都犯傻了,无所适从.其实,如果你是个有主见的人,你就不会理会人家的议论,自然也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了.
所以,我们认为:“兼听则明”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有自己见解的“兼听”.
例文3 “失荆州”论
有一句俗话,叫做“关公大意失荆州”.把关羽失荆州的原因仅仅归咎于“大意”,我认为是不全面的.在我看来,关羽之所以失荆州,除了“大意”这个因素之外,还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这两个因素就是太相信自己和不听取人家的意见.
先说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本没有错,更何况关羽还挺有相信自己的资本的.别的且不说,光是“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就不是常人所能及的.然而凡事总该有个“度”,相信自己也一样.如果超过了这个“度”,那就不是“自信”,而是“自负”了.或许正是关羽的这些辉煌的历史,使得他自信得过了头,变成了“自负”.
比如说东吴用计,吕蒙诈病,带一干人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关平、廖化将此事告知关羽,关羽喝曰:“此敌人讹言,以乱我军心耳!东吴吕蒙病危,孺子陆逊代之,不足为虑!”又如关羽以箭伤未愈之躯,欲迎战曹军大将徐晃.关平谏曰:“父病未痊,不可与敌.”关羽却说出这样的大话:“徐晃与吾有旧,深知其能;若彼不退,吾先斩之,以警魏将.”想不到与徐晃斗至八十余合,已感力不从心.只得败下阵来.再比如关羽被困麦城,欲从小路突围.司马王甫谏曰:“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关羽曰:“虽有埋伏,吾何惧哉!”结果果然中了东吴大将朱然、潘璋的埋伏,关羽、关平父子双双就擒.正是因为关羽相信自己过了头变成了“自负”,所以一次次地错过了挽救败局的机会,最后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再说不听取人家意见.人家的意见可分两类:一类是正确的合理的意见,一类是不正确不合理的意见.然而这正确合理与否,不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正确合理的意见反而被当作不正确不合理的意见而加以拒绝.
比如刘备统大兵入川,留关羽守荆州时,诸葛亮曾送他守荆州的“八字真言”,这就是“南和孙权,北拒曹操”.但关羽并不以“八字真言”为然.曹操派满宠到东吴游说孙权,共同对付关羽.孙权意犹未决.谋士诸葛瑾献计,欲以吴侯之子名义求关羽之女为婚.若关羽答应这门亲事,就与关羽共拒曹操;若关羽不答应,就助曹操取荆州.诸葛瑾见了关羽,说知此事,关羽却说:“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拒绝了东吴的求和,自此与东吴反目.这样,关羽既要对付曹操,又要对付孙权,左支右绌,致有荆州被袭、麦城被困之祸.又如关羽得了襄阳,赏军抚民,沉醉在胜利之中时,随军司马王甫向他献言,东吴吕蒙屯兵陆口,常有吞并荆州之意.关羽虽然也赞同,但在具体的人事安排上,他却没有采纳王甫的正确意见.不用“忠诚廉直”的赵累却用了“多忌而好利”的潘浚去守江防.正是因为这一人事安排的重大失误,才使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的计谋得以实现.
因此,关羽之失荆州,绝不仅在“大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