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8 01:06:48
浅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
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准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政府和市场等各种关系.
关键词:五个统筹 十六大 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从全局高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体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揭示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各个方面的切入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要坚持这一基本要求,努力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1.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的认识,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深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马克思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既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相联系、相协调,也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联系、相协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
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具有丰富的内涵.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东中西部发展,人与自然界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改革发展稳定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就要统筹安排和处理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就要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胡锦涛同志强调:“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才能在国际格局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发展势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九点六,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二〇〇五年已经达到二万多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四位.但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仅略高于百分之四,人均仅一千七百多美元,仍属于中低收入国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按照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到二〇一〇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实现这一目标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于我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我们强调加快经济发展,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是目前世界通用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但是,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不能全面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要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看待国内生产总值,防止任何片面性和绝对化.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真正体现了发展的硬道理.
党的十七大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来强调,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经过长期发展,我们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可以在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作为;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只有更加自觉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化解对我国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更好推动我国发展进程,确保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2.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各项建设;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来的.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不但要建设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建设一个文明先进的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提出我国工业布局的思想,后来又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在探索中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一系列新认识.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三大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党的十六大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任务和方针政策的认识,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按照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经济建设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其他方面的建设就缺乏物质条件.必须坚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深刻认识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坚定不移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治建设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没有政治建设,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他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文化环境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建设,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就不能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其他建设就没有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着力推进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没有社会建设,就不能形成促进其他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必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管理,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更加和谐.要按照总体布局的要求,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作为统一的任务来把握,作为统一的工作来部署,作为统一的目标来落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各方面的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
“五个统筹”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来的.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重大关系的基本方法.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五个统筹”的思想,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的思想,是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统筹城乡发展,就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五个统筹” 深刻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坚持“五个统筹”,必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在统筹协调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准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各种关系.
3.1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要抓紧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要着眼未来发展,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实现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保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3.2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
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整体,从根本上说,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是一致的.局部要服从全局,全局要照顾局部,要兼顾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努力实现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良性互动.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在作出重大部署、制定方针政策时,既要考虑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也要照顾不同地区、部门的特点和利益,区别对待.地方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做好工作,但必须坚决维护中央的统一领导,维护中央权威,自觉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要不断增强在大局下行动的自觉性,坚决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只有把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都发挥好,才能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3.3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
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运动是事物发展的重要特征.事物发展是一个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再到不平衡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实践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大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既不是毫无波折的平衡增长过程,也不是一边倒的绝对非均衡增长过程.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不同的地域、群体、行业和领域,因发展起点、资源条件和自然环境以及资金、人力、知识等方面的差异,不平衡发展是必然的.一刀切、一个模式、齐步走是不可能的.要坚持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既巩固已有的基础和优势,又要着力加强薄弱环节;既善于调动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注重持续稳定发展,努力实现发展的均衡性.
3.4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增强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的作用,注重克服市场的缺陷和不足,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和改革攻坚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调节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实现社会公平、协调城乡和区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中的作用,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辩证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要正确认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发展,是走文明发展道路的基础环节.离开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就失去前提,生活富裕也不可能实现.生活富裕,是走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社会财富得到合理分配,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人类文明才能不断进步.生态良好,是走文明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能得到持久永续发展.
坚持文明发展道路,就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的,以生态良好为条件,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生活质量和富裕程度持续提高,享有的民主权利和法制保障更加充分,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更加丰富高尚,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和充满活力,人们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坚持文明发展道路,是根据我国国情作出的正确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总体上资源紧缺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一些地区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特别是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坚持文明发展道路,是应对资源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认识成果,也是在建设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要充分认识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以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破坏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做法,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措施,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要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努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重点抓好水污染防治、城乡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生态修复.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1)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 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 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 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 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 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8月16日.
7)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8) 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准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政府和市场等各种关系.
关键词:五个统筹 十六大 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从全局高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体现,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揭示了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各个方面的切入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要坚持这一基本要求,努力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1.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的认识,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深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马克思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既强调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相联系、相协调,也强调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联系、相协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
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具有丰富的内涵.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东中西部发展,人与自然界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改革发展稳定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就要统筹安排和处理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就要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胡锦涛同志强调:“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才能在国际格局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发展势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九点六,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二〇〇五年已经达到二万多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四位.但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仅略高于百分之四,人均仅一千七百多美元,仍属于中低收入国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按照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提出到二〇一〇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实现这一目标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于我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我们强调加快经济发展,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是目前世界通用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但是,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不能全面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要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看待国内生产总值,防止任何片面性和绝对化.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真正体现了发展的硬道理.
党的十七大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来强调,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经过长期发展,我们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可以在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作为;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只有更加自觉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化解对我国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更好推动我国发展进程,确保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2.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各项建设;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深刻总结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来的.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不但要建设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建设一个文明先进的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提出我国工业布局的思想,后来又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在探索中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一系列新认识.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三大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党的十六大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任务和方针政策的认识,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按照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经济建设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其他方面的建设就缺乏物质条件.必须坚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深刻认识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坚定不移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治建设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没有政治建设,就不可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他建设就不可能顺利进行.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文化环境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建设,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就不能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其他建设就没有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着力推进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没有社会建设,就不能形成促进其他建设的良好社会环境.必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管理,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更加和谐.要按照总体布局的要求,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作为统一的任务来把握,作为统一的工作来部署,作为统一的目标来落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各方面的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
“五个统筹”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来的.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重大关系的基本方法.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五个统筹”的思想,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的思想,是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统筹城乡发展,就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五个统筹” 深刻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坚持“五个统筹”,必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在统筹协调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准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各种关系.
3.1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要抓紧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要着眼未来发展,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实现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保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3.2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
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整体,从根本上说,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是一致的.局部要服从全局,全局要照顾局部,要兼顾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努力实现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良性互动.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在作出重大部署、制定方针政策时,既要考虑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也要照顾不同地区、部门的特点和利益,区别对待.地方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做好工作,但必须坚决维护中央的统一领导,维护中央权威,自觉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要不断增强在大局下行动的自觉性,坚决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只有把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都发挥好,才能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3.3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
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运动是事物发展的重要特征.事物发展是一个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再到不平衡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实践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大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既不是毫无波折的平衡增长过程,也不是一边倒的绝对非均衡增长过程.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不同的地域、群体、行业和领域,因发展起点、资源条件和自然环境以及资金、人力、知识等方面的差异,不平衡发展是必然的.一刀切、一个模式、齐步走是不可能的.要坚持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既巩固已有的基础和优势,又要着力加强薄弱环节;既善于调动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注重持续稳定发展,努力实现发展的均衡性.
3.4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增强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和调控的作用,注重克服市场的缺陷和不足,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和改革攻坚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调节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实现社会公平、协调城乡和区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中的作用,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辩证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关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要正确认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紧密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发展,是走文明发展道路的基础环节.离开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就失去前提,生活富裕也不可能实现.生活富裕,是走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社会财富得到合理分配,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人类文明才能不断进步.生态良好,是走文明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文明才能得到持久永续发展.
坚持文明发展道路,就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的,以生态良好为条件,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生活质量和富裕程度持续提高,享有的民主权利和法制保障更加充分,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更加丰富高尚,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和充满活力,人们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坚持文明发展道路,是根据我国国情作出的正确抉择.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总体上资源紧缺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一些地区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特别是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坚持文明发展道路,是应对资源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党对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认识成果,也是在建设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强调先进的工业文明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要充分认识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以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破坏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做法,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措施,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要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努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重点抓好水污染防治、城乡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生态修复.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1)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 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 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 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 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 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8月16日.
7)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
8) 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浅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
浅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辨析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时间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发展B.以人为本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D.统筹兼顾
为什么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强调,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的哲学依据是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C.统筹兼顾 D.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全面发展 B协调发展 C可持续发展 D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请教下高手们 多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