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是二世而亡还是三世而亡?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2 14:40:31
隋朝是二世而亡还是三世而亡?
和历史老师有争论,我支持三世而亡.
和历史老师有争论,我支持三世而亡.
正确来说,不论二世而亡应该是三世而亡都对吧.
先说隋恭帝杨侑: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甲子日,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造反,同年十一月丙辰日,攻入隋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杨侑为帝.同年十一月壬戌日(617年12月18日),杨侑在大兴殿正式登基,改年号为“义宁”,此时隋炀帝还没死,还在江都(今扬州),从隋炀帝的角度来说,他还没死呢,这个“新”皇帝他不会承认,大隋王朝有两个皇帝同时在位?
618年3月,隋炀帝死于江都之变.消息传来,李渊见杨侑已无用处,于同年五月戊午日(618年6月12日)逼他退位,自行称帝,建立大唐.
再说隋恭帝杨侗:
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炀帝巡幸江都,又令杨侗与金紫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代理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等,总留行台之事.次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五月,元文都等人提议,因杨侗是元德太子杨昭的儿子,与皇室血缘最近,于是共同尊立他为皇帝.大赦天下,改年号为皇泰,史称皇泰主或皇泰帝.谥隋炀帝为明皇帝,庙号世祖.
从隋朝的角度来说,杨侗应该是正统的第三世,因为他是被众人拥立的,虽然后来拥立他的那些大臣不合,最后被王世充独占大权,但杨侗至少给杨广上了庙号和谥号,可不像唐朝给杨广的的那个“炀”恶谥.
然后说杨浩:
杨浩不是隋炀帝的后代,是隋文帝的孙子,隋炀帝的侄子.
618年3月,炀帝在江都被弑,杨浩被宇文化及在江都立为皇帝,其实是一个傀儡皇帝.同年9月,宇文化及废除杨浩,并将杨浩毒弑,自立为皇帝.
——————————————————————————————————————————
再结合历史说一说,因为杨侑是李渊称帝前的一个过渡性的人物,李渊需要杨侑禅位给自己,立杨侑为帝是一个政治手段,以表明李渊自己的帝位是正统的,随后大唐繁荣昌盛,杨侑的帝位自然是得到李唐王朝承认的,因此唐太宗李世民修《隋史》的时候,“帝王本纪”这一块一共写了3个皇帝:高祖(隋文帝)、炀帝、恭帝.
因此在在历史上唐朝把隋朝归纳成了三世而亡,否则那不是子孙后代打李渊的嘴巴吗?
做个假设,假如李渊争夺天下失败,那么如果新王朝皇帝修隋史的话,杨侑肯定不会被纳入帝王本纪的.
——————————————————————————————————————————
结论:你说三世而亡有你的道理,你老师说的也不算错,考试也不考这个,不必耿耿于怀.
先说隋恭帝杨侑: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甲子日,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造反,同年十一月丙辰日,攻入隋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杨侑为帝.同年十一月壬戌日(617年12月18日),杨侑在大兴殿正式登基,改年号为“义宁”,此时隋炀帝还没死,还在江都(今扬州),从隋炀帝的角度来说,他还没死呢,这个“新”皇帝他不会承认,大隋王朝有两个皇帝同时在位?
618年3月,隋炀帝死于江都之变.消息传来,李渊见杨侑已无用处,于同年五月戊午日(618年6月12日)逼他退位,自行称帝,建立大唐.
再说隋恭帝杨侗:
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炀帝巡幸江都,又令杨侗与金紫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代理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等,总留行台之事.次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五月,元文都等人提议,因杨侗是元德太子杨昭的儿子,与皇室血缘最近,于是共同尊立他为皇帝.大赦天下,改年号为皇泰,史称皇泰主或皇泰帝.谥隋炀帝为明皇帝,庙号世祖.
从隋朝的角度来说,杨侗应该是正统的第三世,因为他是被众人拥立的,虽然后来拥立他的那些大臣不合,最后被王世充独占大权,但杨侗至少给杨广上了庙号和谥号,可不像唐朝给杨广的的那个“炀”恶谥.
然后说杨浩:
杨浩不是隋炀帝的后代,是隋文帝的孙子,隋炀帝的侄子.
618年3月,炀帝在江都被弑,杨浩被宇文化及在江都立为皇帝,其实是一个傀儡皇帝.同年9月,宇文化及废除杨浩,并将杨浩毒弑,自立为皇帝.
——————————————————————————————————————————
再结合历史说一说,因为杨侑是李渊称帝前的一个过渡性的人物,李渊需要杨侑禅位给自己,立杨侑为帝是一个政治手段,以表明李渊自己的帝位是正统的,随后大唐繁荣昌盛,杨侑的帝位自然是得到李唐王朝承认的,因此唐太宗李世民修《隋史》的时候,“帝王本纪”这一块一共写了3个皇帝:高祖(隋文帝)、炀帝、恭帝.
因此在在历史上唐朝把隋朝归纳成了三世而亡,否则那不是子孙后代打李渊的嘴巴吗?
做个假设,假如李渊争夺天下失败,那么如果新王朝皇帝修隋史的话,杨侑肯定不会被纳入帝王本纪的.
——————————————————————————————————————————
结论:你说三世而亡有你的道理,你老师说的也不算错,考试也不考这个,不必耿耿于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