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全部篇的,有注释更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11/10 19:59:53
英语翻译
全部篇的,有注释更好
全部篇的,有注释更好
《声律》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三篇.从《声律》到《练字》的七篇,就是刘勰的所谓“阅声字”部分.这部分主要是论述修辞技巧上的一些问题,并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本篇专论声律的运用,也讲到一些声律上的理论问题.
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研究声律对文学创作的必要.刘勰认为声律是总结人的发音规律而来的,而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更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关键”,这是必须研究声律的原因之一.语言的声音有高低抑扬之别,有因发音部位不同而形成的种种差异,怎样掌握这些特点,使语言的运用合于宫商,是必须研究声律的理由之二.最后从人的发音与乐器发音之别,说明人的发音规律不易掌握,所以必须研究有关声律的理论.
第二部分就主要是从理论上来探讨写作上的声律问题.其中涉及双声、叠韵,平仄的配合以及和声、押韵等.刘勰正处于四声初步形成的时期,当时论音韵的人虽大都借用古代的五音来讲四声,但四声的特点已基本明确了;平上去入的名称当时还未广泛运用,但从《诗品序》中的“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来看,可能在刘勰生活的齐梁时期,已在诗歌创作的实践中有所运用了.刘勰在本篇虽未讲到平上去入,但平仄错综配合的基本道理已讲得相当明确了.刘勰和沈约的认识大致相近,只是侧重于自然音律,而没有提出拘忌文意的烦琐规定.
第三部分主要是联系具体作家讲正声和方言的利弊,进一步总结掌握正确音律的必要.刘勰认为运用正确的音韵,就能势如转圜,无往不适;运用错误的音韵,就如圆凿方枘,难以调和.这自然是有道理的.但他肯定以《诗经》为代表的正声,而不满于《楚辞》的楚声,一再斥《楚辞》为“讹韵”、“讹音”,这显然和他宗经的正统思想有关.诗文中杂用方言土语,虽有可能造成音韵的不谐,但对文学作品来说,既不应一概排斥方言,更不应以此区分“正响”与“讹音”而贬低《楚辞》.
(一)
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1,肇自血气2,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声非学器者也3.故言语者,文章神明枢机4,吐纳律吕5,唇吻而已6.古之教歌,先揆以法7,使疾呼中宫8,徐呼中徵9.夫商徵响高,宫羽声下10;抗喉矫舌之差11,攒唇激齿之异12,廉肉相准13,皎然可分14.今操琴不调15,必知改张16;摘文乖张17,而不识所调.响在彼弦,乃得克谐,声萌我心18,更失和律,其故何哉?良由内听难为聪也19.故外听之易,弦以手定;内听之难,声与心纷20.可以数求21,难以辞逐22.
〔译文〕
音律的产生,原是从人的声音开始的.人声具有五音,来自先天的气性,古代帝王就是根据人声的五音来制乐作歌的.由此可见,乐器的声音,是表现人的声音,而不是人的声音仿效乐器.所以,语言是构成文章的关键,更是表达思想的枢纽;至于语言的音韵,则是求其和人的口吻协调而已.古代教唱歌,首先要琢磨发音的方法,使疾呼合于宫音,徐呼合于徵音.属清声的徵、羽二音强,属浊声的宫、商二音弱;高亢的喉音和伸直的舌音各异,聚合的唇音和急激的齿音有别,强音和弱音相对:这些区别都是很明显的.如果弹琴时声音不协调,自然知道对弦柱加以调整;写文章时要是声律失调,就不易弄清从何调整了.琴弦发出的声音,尚能使之和谐,发自作者内心的声音,反而不能和谐,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就因为在外的声音容易辨识,内心的声音不易认清.在外的声音容易掌握,是由于可以用手决定琴弦;内心的声音不好控制,则由于声音和心思纷乱不一.这只能从掌握音律技巧来求得解决,是难以用文辞说明白的.
〔注释〕
1 宫商: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两种,这里指五音. 2 肇(zhào赵):开始.血气:天生的气性.本书《体性》篇:“才力居中,肇自血气.” 3 学:王利器校作“效”,仿效. 4 “文章神明枢机”三句:这三句现存两种不同理解,录以备考:一、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认为“‘文章’下当脱二字”.范文澜注:“按‘文章’下疑脱‘关键’二字.言语,谓声音,此言声音为文章之关键,又为神明之枢机;声音通畅,则文采鲜而精神爽矣.至于律吕之吐纳,须验之唇吻,以求谐适,下赞所云‘吹律胸臆,调钟唇吻’,即其义也.《神思》篇用‘关键’、‘枢机’字.”二、杨明照校本断此三句为:“文章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朱星以为:“黄季刚氏以为文章下当脱二字,……都是想象,没有根据.果如黄氏所说,则唇吻二字下也当脱二字了.其实本不脱字.刘勰在此对言语作了一个全面的解释,除了文章神明(这是思想内容等)外,还有形式上的部分,就是枢机吐纳(这是字句的吐属),律吕唇吻(这是音韵问题).”(见《天津师院学报》1979年第一期)译文以范说为主.神明:《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神明指人的精神,精神既出于心,就和人的心思有密切联系,刘勰这里便借以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本书《附会》篇曾说:“必以情志为神明.”枢机:和“关键”意近.《周易·系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韩康伯注:“枢机,制动之主.” 5 吐纳:呼吸,这里指发言.律吕:乐律的总称. 6 唇吻:指口吻协调, 7 揆(kuí葵):测度. 8 疾呼:发声快的强音.中(zhòng众)宫:合于宫声. 9 涂呼:发声缓的弱音.以上几句是借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的话,原文是:“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 10 商徵响高,宫羽声下: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认为当作“徵羽响高,宫商声下”.《礼记·月令》:“其音角.”郑玄注:“凡声尊卑,取象五行,数多者浊,数少者清;大不过宫,细不过羽.”据《史记·律书》,五音的律数,以宫商最多,徵羽最小,角声居中.清声音高,浊声音低,因此,这两句应为徵羽响高,宫商声低. 11 抗:高亢.喉:喉音.矫:《广雅·释诂》:“直也.”舌:舌音. 12 攒(cuán窜阳):聚合.唇:唇音.激:急切.齿:齿音. 13 廉肉:指音的强弱.《礼记·乐记》:“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郑注:“繁瘠廉肉,声之鸿杀也.”鸿指强,杀指弱.相准:相对的意思. 14 皎然:明白,清楚. 15 操琴:弹琴. 16 改张:改弦更张.《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17 摘文:一作“摛文”.摛(chī痴):指写作.乖张:不正常. 18 萌:初生. 19 良由:杨明照校,此二字下脱“外听易为察”五字(见明人徐元太《喻林》卷八十九引).外听:指乐器声.内听:指作者的心声.察、聪:都指能听清楚,明白. 20 纷:乱貌,这里指不一致. 21 数:方法,这里指声律,即下面所讲“声有飞沈”等. 22 难以辞逐:指难以用文辞说清楚.此句和《神思》篇的“言所不追”意同.
(二)
凡声有飞沈1,响有双叠2;双声隔字而每舛3,叠韵杂句而必睽4;沈则响发而断5,飞则声飏不还6:并辘轳交往7,逆鳞相比8;迂其际会9,则往蹇来连10,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11.夫吃文为患,生于好诡12,逐新趣异13,故喉唇纠纷14;将欲解结,务在刚断15.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16,则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17;辞靡于耳18,累累如贯珠矣19.是以声画妍蚩20,寄在吟咏,吟咏滋味21,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22:异音相从谓之和23,同声相应谓之韵24.韵气一定25,故余声易遣26;和体抑扬27,故遗响难契28.属笔易巧29,选和至难30;缀文难精31,而作韵甚易.虽纤意曲变32,非可缕言33,然振其大纲34,不出兹论.
〔译文〕
字声有的飞扬,有的低沉,有的是双声,有的是叠韵;双声字中间被其他字隔开,就往往不协调,叠韵词分离在两处,就必然违背声律;一个句子的字声全是低沉的,声音就像要断气一样,全是高昂的,就一直上升而不婉转:应使低昂之声像转动辘轳一样相互交错,像鱼龙的鳞甲那样整齐排列;声律的适当配合稍有错乱,就会前阻后碍,这种毛病,就是文人的口吃病了.口吃的病根,在于作者爱好诡奇;一心去追逐新奇,就造成发音的杂乱.要想解除这种毛病,首先必须坚决割断对怪异的爱好.左边受阻就从右边想办法,后边积滞就疏通前面,这就可使声音转动在口中,像振动玉器玲玲作响;悦耳的辞句,如成串的珍珠相联不绝.所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作品,好坏寄托在吟咏上,诗歌的滋味从句子的安排中流露出来,工夫全在句子的“和”与句未的“韵”上:不同字调的适当配合就叫“和”,同韵的字相呼应就叫“韵”.句末用韵是有定的,确定之后其余的韵都好处理;句子的和谐有高低抑扬的不同,要句子之间配合好就比较困难了.一般散文容易写得精巧,但要把一篇散文的声律调配和谐就很难;诗歌写作虽不易精巧,押韵却是比较容易的.声律上很多细微不明显的变化,虽然不能一一讲到,但举其大要,基本上不出以上所论.
〔注释〕
1 飞沈:声音的抑扬,相当于平声和仄声. 2 双叠:双声叠韵.两字声母相同为双声,韵母相同为叠韵. 3 双声隔字:这和传为沈约提出的作诗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中的“旁纽”相似.《文镜秘府论》西卷引元氏云:“旁纽者,一韵之内,有隔字双声也.”如“鱼游见风月,兽走畏伤蹄”两句中“鱼”和“月”,“兽”和“伤”是双声,其中隔以它字,就是犯“旁纽”病.舛(chuǎn喘):差错. 4 叠韵杂句:《文镜秘府论》天卷引此句作“叠韵离句其必睽”.叠韵离句和八病中的“小韵”相似.西卷释“小韵”说:“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名为犯小韵病是也.”如陆机诗“嘉树生朝阳,凝霜封其条”二句的“阳”、“霜”同韵,就是犯“小韵”病.睽(kui葵):违背,不合. 5 沈:指纯用低沈的仄声字.而断:《文镜秘府论》天卷引作“如断”. 6 飞:指纯用昂扬的平声字.飏(yáng扬):飞扬. 7 辘轳(lùlú鹿卢):井上汲水的起重具.交往:用辘轳转动,比喻飞沈平仄的字声相交错. 8 逆鳞:相传龙的喉下有逆鳞,常用以比喻不可触犯的危险之处(见《韩非子·说难》).这里是借指鳞甲的排列严密有序.相比:《史记·天官书》:“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指排列紧密.以上两句,即沈约所谓:“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宋书·谢灵运传论》) 9 迂:错失.《荀子·荣辱》:“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杨倞注:“迂,失也.”际会:指平仄飞沈的适当配合.《周易·坎卦》:“刚柔际也.”王弼注:“刚柔相比而相亲焉,际之谓也.” 10 往蹇(jiān简)来连(niǎn碾):这是《周易·蹇卦》中的一句.王弼注:“往则无应,来则乘刚;往来皆难,故曰往蹇来连.”蹇:不顺利.连:难. 11 吃:口吃,说话结巴不清. 12 诡(guǐ鬼),不正常. 13 趣:同趋. 14 纠纷:杂乱. 15 刚断:坚决果断. 16 滞:阻塞,和上句“碍”字意近. 17 玲玲(líng灵):玉相击的声音. 18 靡:轻丽,这里指声音的动听. 19 累累:联贯成串.《礼记·乐记》:“累累乎端如贯珠.”郑注:“言歌声之著动人心之审,如有此事.” 20 声画:扬雄《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这里借指表达思想感情的作品.妍蚩(chī痴):指作品的好坏. 21 “吟咏滋味”二句:“吟咏”二字是衍文.《文镜秘府论》天卷引为一句作“滋味流于下句”,译文据此.下句:对字句的处理. 22 气力:这里指才力,工夫.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夏瞻》:“虽气力不足,而精采有余.”和:和谐.韵:押韵. 23 异音:指句内平仄的不同. 24 同声:指句末的押韵相同. 25 —定:即有定,如首韵用“东”,其他韵脚也用同一韵部的韵. 26 余声:指其他韵脚. 27 体:和上面所说“韵气”和“气”略同,都指韵、和之事. 28 遗响:和上面说的“余声”意同,指其他字声.诗句的平仄声调,不仅同一句内要上下协调,还要和其他句子协调,所以说“难契”.契:合. 29 属笔:一般散文写作.笔:指无韵的散文. 30 选:选择,引申为做到的意思,与下文“作韵”的“作”字意近. 31 缀(zhuì坠)文:指诗歌写作.缀:辑,辑字成文,即写作.文:指有韵的诗文. 32 纤意:一作“纤毫”,指音律上的细微之处.曲:隐微,不明. 33 缕(lǚ吕)言:逐一详论. 34 振:举.
(三)
若夫宫商大和,譬诸吹龠1;翻回取均2,颇似调瑟3.瑟资移柱,故有时而乖贰4;龠含定管,故无往而不壹5.陈思、潘岳6,吹龠之调也7;陆机、左思8,瑟柱之和也9.概举而推,可以类见.又《诗》人综韵10,率多清切11;《楚辞》辞楚12,故讹韵实繁13.及张华论韵14,谓士衡多楚15;《文赋》亦称知楚不易16,可谓衔灵均之声余17,失黄钟之正响也18.凡切韵之动19,势若转圜20;讹音之作,甚于枘方21.免乎枘方,则无大过矣.练才洞鉴22,剖字钻响;识疏阔略23,随音所遇,若长风之过籁24,南郭之吹竽耳25.古之佩玉26,左宫右徵27,以节其步28,声不失序;音以律文29,其可忘哉30!
〔译文〕
至于声律的全面调和,犹如吹奏可以和众声的龠;回旋地运用声韵,就像调和较复杂的瑟.调和瑟音须要移动弦柱,所以常常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形;龠的管、孔有定,因而任意吹奏都可一致.曹植和潘岳的作品,就如吹龠的无处不谐;陆机和左思的作品,就像调瑟的常有不和.这只是略举大概,其他作家作品可由此类推.此外,《诗经》的作者运用音韵,大都清楚准确;《楚辞》用的是楚地的声音,所以错乱的声韵很多.到西晋张华论韵,曾说陆机作品中的楚音很多;他的楚音正如《文赋》中所说的“不能改变”.这就可说是屈原作品的余响,有失于雅正的声韵了.切合的声韵运用起来,势如圆形物体的转动:不协调的音韵运用起来,就比在圆孔中投方榫还困难.写作中能避免圆凿方榫,就不会出大的毛病了.音律精深的作者,要仔细剖析文字的声音;不很懂声律的作者,用到什么字就是什么音,这就好像远风通过物体的孔穴而发出的声响,或者是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了.古人身上佩带玉器,发出的声音左边合于宫声,右边合于徵声,使步行有一定的度数,因而声音毫不混乱;何况用音韵使诗文合律,怎能轻易忽视呢?
〔注释〕
1 龠(yuè月):一种似笛的管乐器.《风俗通》:“龠,乐之器,竹管三孔,所以和众声也.”(卷六) 2 翻回:旋转.均:即韵.《文选·啸赋》:“音均不恒,曲无定制.”李善注:“均,古韵字也.《鹖冠子》曰:五声不同均,然其可喜一也.”(卷十八)这几句中的“和”、“均”是泛指,和上段所讲的“和”难“韵”易不同,所以下面又有“瑟柱之和”的说法. 3 瑟:(sè涩):似琴的弦乐器,一般是二十五弦,弦各一柱. 4 乖贰:不协调. 5 壹:一致,即协调. 6 陈思:曹植.潘岳:字安仁,西晋文学家. 7 吹龠之调:喻曹植、潘岳的作品属正声,能够无往不协. 8 陆机:字士衡,西晋文学家.左思:字太冲,西晋文学家. 9 瑟柱之和:喻陆机、左思的作品中杂有方言,音律有时乖违.陆机是吴人,左思是齐人. 10 《诗》人:指《诗经》的作者.综:织机上使经线上下分开以织纬线的装置,这里借指组织、运用. 11 率:都.清切:清楚准确. 12 辞楚:指《楚辞》用楚音写成. 13 讹(é俄):错误. 14 张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5 多楚:陆机的弟弟陆云在《与兄平原书》中曾讲到:“张公(即张华)语云云:兄文故自楚.”(见《全晋文》卷一百零二) 16 知楚:这两个字是衍文.不易:《文赋》论篇中警策曾说“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指警句在作品中的作用是功多累寡,不能改变,与声律无关.黄侃认为“彦和盖引其言以明士衡多楚,不以张公之言而变”(《文心雕龙札记》). 17 灵均:屈原的字.声余:和下句“正响”二字相对应,当是“余声”,指《楚辞》的继续. 18 黄钟:十二律之一,这里泛指乐律.正响:指以《诗经》为代表的雅正之音. 19 切韵:切合的声韵.动:和下句“作”字意近,都有运用之意. 20 转圜(huán环):圆形物体的转动,喻声韵的圆转. 21 枘(ruì瑞)方:宋玉《九辩》:“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鋙(jǔyǔ举语)而难入.”意为用方榫(sǔn损)插入圆孔是困难的.刘勰借用此意指讹音之难谐. 22 练:熟练.洞鉴:深明,彻底了解.这句指精通音律的作 23 识疏:一作“疏识”.疏:粗疏.阔略:疏略.这句指音律疏浅的作者. 24 籁(1ài赖):孔穴. 25 南郭吹竽(yú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mǐn敏)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6 佩:带. 27 左宫右徵:指左右所佩带的玉器发出的声响合于宫、徵.《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 28 节:节制,指使步行有一定度数. 29 律文:使文合律. 30 忘:一作:“忽”,译文据“忽”字.
(四)
赞曰:标情务远1,比音则近2.吹律胸臆3,调钟唇吻4.声得盐梅5,响滑榆槿6.割弃支离7,宫商难隐8.
〔译文〕
总之,表明情志,应该高远;安排音韵,则须细密.声音发自心胸,协调在于口吻.声韵要如咸盐酸梅配合得当,把榆实、堇菜调和得味美可口;只要摈除那些不正之音,和谐的宫商就自然明显.
〔注释〕
1 标:表明,显示. 2 比:并列,这里指对音韵的安排.近:密切. 3 吹律:吐出音律.胸臆:指内心.《文赋》:“思风发于胸臆,意泉流于唇齿.” 4 调钟:协调声律.钟:古代乐器之一,这里指钟律. 5 盐梅:借味的调和指声的调和.《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盐味咸,梅味酸,是调味的必需品. 6 滑:使菜肴润滑的调料,这里取调和的意思.《周礼·天官·食医》:“调以滑甘.”贾公彦疏:“滑者,通利往来,亦所以调和四味,故云调以滑甘.”榆:木名,实可食.槿(jǐn紧):借指堇,堇菜. 7 支离:不正,指前面说的方言. 8 难隐:不能隐蔽则易显.
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研究声律对文学创作的必要.刘勰认为声律是总结人的发音规律而来的,而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更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关键”,这是必须研究声律的原因之一.语言的声音有高低抑扬之别,有因发音部位不同而形成的种种差异,怎样掌握这些特点,使语言的运用合于宫商,是必须研究声律的理由之二.最后从人的发音与乐器发音之别,说明人的发音规律不易掌握,所以必须研究有关声律的理论.
第二部分就主要是从理论上来探讨写作上的声律问题.其中涉及双声、叠韵,平仄的配合以及和声、押韵等.刘勰正处于四声初步形成的时期,当时论音韵的人虽大都借用古代的五音来讲四声,但四声的特点已基本明确了;平上去入的名称当时还未广泛运用,但从《诗品序》中的“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来看,可能在刘勰生活的齐梁时期,已在诗歌创作的实践中有所运用了.刘勰在本篇虽未讲到平上去入,但平仄错综配合的基本道理已讲得相当明确了.刘勰和沈约的认识大致相近,只是侧重于自然音律,而没有提出拘忌文意的烦琐规定.
第三部分主要是联系具体作家讲正声和方言的利弊,进一步总结掌握正确音律的必要.刘勰认为运用正确的音韵,就能势如转圜,无往不适;运用错误的音韵,就如圆凿方枘,难以调和.这自然是有道理的.但他肯定以《诗经》为代表的正声,而不满于《楚辞》的楚声,一再斥《楚辞》为“讹韵”、“讹音”,这显然和他宗经的正统思想有关.诗文中杂用方言土语,虽有可能造成音韵的不谐,但对文学作品来说,既不应一概排斥方言,更不应以此区分“正响”与“讹音”而贬低《楚辞》.
(一)
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1,肇自血气2,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声非学器者也3.故言语者,文章神明枢机4,吐纳律吕5,唇吻而已6.古之教歌,先揆以法7,使疾呼中宫8,徐呼中徵9.夫商徵响高,宫羽声下10;抗喉矫舌之差11,攒唇激齿之异12,廉肉相准13,皎然可分14.今操琴不调15,必知改张16;摘文乖张17,而不识所调.响在彼弦,乃得克谐,声萌我心18,更失和律,其故何哉?良由内听难为聪也19.故外听之易,弦以手定;内听之难,声与心纷20.可以数求21,难以辞逐22.
〔译文〕
音律的产生,原是从人的声音开始的.人声具有五音,来自先天的气性,古代帝王就是根据人声的五音来制乐作歌的.由此可见,乐器的声音,是表现人的声音,而不是人的声音仿效乐器.所以,语言是构成文章的关键,更是表达思想的枢纽;至于语言的音韵,则是求其和人的口吻协调而已.古代教唱歌,首先要琢磨发音的方法,使疾呼合于宫音,徐呼合于徵音.属清声的徵、羽二音强,属浊声的宫、商二音弱;高亢的喉音和伸直的舌音各异,聚合的唇音和急激的齿音有别,强音和弱音相对:这些区别都是很明显的.如果弹琴时声音不协调,自然知道对弦柱加以调整;写文章时要是声律失调,就不易弄清从何调整了.琴弦发出的声音,尚能使之和谐,发自作者内心的声音,反而不能和谐,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就因为在外的声音容易辨识,内心的声音不易认清.在外的声音容易掌握,是由于可以用手决定琴弦;内心的声音不好控制,则由于声音和心思纷乱不一.这只能从掌握音律技巧来求得解决,是难以用文辞说明白的.
〔注释〕
1 宫商: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两种,这里指五音. 2 肇(zhào赵):开始.血气:天生的气性.本书《体性》篇:“才力居中,肇自血气.” 3 学:王利器校作“效”,仿效. 4 “文章神明枢机”三句:这三句现存两种不同理解,录以备考:一、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认为“‘文章’下当脱二字”.范文澜注:“按‘文章’下疑脱‘关键’二字.言语,谓声音,此言声音为文章之关键,又为神明之枢机;声音通畅,则文采鲜而精神爽矣.至于律吕之吐纳,须验之唇吻,以求谐适,下赞所云‘吹律胸臆,调钟唇吻’,即其义也.《神思》篇用‘关键’、‘枢机’字.”二、杨明照校本断此三句为:“文章神明,枢机吐纳,律吕唇吻而已.”朱星以为:“黄季刚氏以为文章下当脱二字,……都是想象,没有根据.果如黄氏所说,则唇吻二字下也当脱二字了.其实本不脱字.刘勰在此对言语作了一个全面的解释,除了文章神明(这是思想内容等)外,还有形式上的部分,就是枢机吐纳(这是字句的吐属),律吕唇吻(这是音韵问题).”(见《天津师院学报》1979年第一期)译文以范说为主.神明:《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神明指人的精神,精神既出于心,就和人的心思有密切联系,刘勰这里便借以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本书《附会》篇曾说:“必以情志为神明.”枢机:和“关键”意近.《周易·系辞上》:“言行君子之枢机.”韩康伯注:“枢机,制动之主.” 5 吐纳:呼吸,这里指发言.律吕:乐律的总称. 6 唇吻:指口吻协调, 7 揆(kuí葵):测度. 8 疾呼:发声快的强音.中(zhòng众)宫:合于宫声. 9 涂呼:发声缓的弱音.以上几句是借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的话,原文是:“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 10 商徵响高,宫羽声下: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认为当作“徵羽响高,宫商声下”.《礼记·月令》:“其音角.”郑玄注:“凡声尊卑,取象五行,数多者浊,数少者清;大不过宫,细不过羽.”据《史记·律书》,五音的律数,以宫商最多,徵羽最小,角声居中.清声音高,浊声音低,因此,这两句应为徵羽响高,宫商声低. 11 抗:高亢.喉:喉音.矫:《广雅·释诂》:“直也.”舌:舌音. 12 攒(cuán窜阳):聚合.唇:唇音.激:急切.齿:齿音. 13 廉肉:指音的强弱.《礼记·乐记》:“使其曲直繁瘠,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郑注:“繁瘠廉肉,声之鸿杀也.”鸿指强,杀指弱.相准:相对的意思. 14 皎然:明白,清楚. 15 操琴:弹琴. 16 改张:改弦更张.《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 17 摘文:一作“摛文”.摛(chī痴):指写作.乖张:不正常. 18 萌:初生. 19 良由:杨明照校,此二字下脱“外听易为察”五字(见明人徐元太《喻林》卷八十九引).外听:指乐器声.内听:指作者的心声.察、聪:都指能听清楚,明白. 20 纷:乱貌,这里指不一致. 21 数:方法,这里指声律,即下面所讲“声有飞沈”等. 22 难以辞逐:指难以用文辞说清楚.此句和《神思》篇的“言所不追”意同.
(二)
凡声有飞沈1,响有双叠2;双声隔字而每舛3,叠韵杂句而必睽4;沈则响发而断5,飞则声飏不还6:并辘轳交往7,逆鳞相比8;迂其际会9,则往蹇来连10,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11.夫吃文为患,生于好诡12,逐新趣异13,故喉唇纠纷14;将欲解结,务在刚断15.左碍而寻右,末滞而讨前16,则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17;辞靡于耳18,累累如贯珠矣19.是以声画妍蚩20,寄在吟咏,吟咏滋味21,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22:异音相从谓之和23,同声相应谓之韵24.韵气一定25,故余声易遣26;和体抑扬27,故遗响难契28.属笔易巧29,选和至难30;缀文难精31,而作韵甚易.虽纤意曲变32,非可缕言33,然振其大纲34,不出兹论.
〔译文〕
字声有的飞扬,有的低沉,有的是双声,有的是叠韵;双声字中间被其他字隔开,就往往不协调,叠韵词分离在两处,就必然违背声律;一个句子的字声全是低沉的,声音就像要断气一样,全是高昂的,就一直上升而不婉转:应使低昂之声像转动辘轳一样相互交错,像鱼龙的鳞甲那样整齐排列;声律的适当配合稍有错乱,就会前阻后碍,这种毛病,就是文人的口吃病了.口吃的病根,在于作者爱好诡奇;一心去追逐新奇,就造成发音的杂乱.要想解除这种毛病,首先必须坚决割断对怪异的爱好.左边受阻就从右边想办法,后边积滞就疏通前面,这就可使声音转动在口中,像振动玉器玲玲作响;悦耳的辞句,如成串的珍珠相联不绝.所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作品,好坏寄托在吟咏上,诗歌的滋味从句子的安排中流露出来,工夫全在句子的“和”与句未的“韵”上:不同字调的适当配合就叫“和”,同韵的字相呼应就叫“韵”.句末用韵是有定的,确定之后其余的韵都好处理;句子的和谐有高低抑扬的不同,要句子之间配合好就比较困难了.一般散文容易写得精巧,但要把一篇散文的声律调配和谐就很难;诗歌写作虽不易精巧,押韵却是比较容易的.声律上很多细微不明显的变化,虽然不能一一讲到,但举其大要,基本上不出以上所论.
〔注释〕
1 飞沈:声音的抑扬,相当于平声和仄声. 2 双叠:双声叠韵.两字声母相同为双声,韵母相同为叠韵. 3 双声隔字:这和传为沈约提出的作诗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中的“旁纽”相似.《文镜秘府论》西卷引元氏云:“旁纽者,一韵之内,有隔字双声也.”如“鱼游见风月,兽走畏伤蹄”两句中“鱼”和“月”,“兽”和“伤”是双声,其中隔以它字,就是犯“旁纽”病.舛(chuǎn喘):差错. 4 叠韵杂句:《文镜秘府论》天卷引此句作“叠韵离句其必睽”.叠韵离句和八病中的“小韵”相似.西卷释“小韵”说:“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名为犯小韵病是也.”如陆机诗“嘉树生朝阳,凝霜封其条”二句的“阳”、“霜”同韵,就是犯“小韵”病.睽(kui葵):违背,不合. 5 沈:指纯用低沈的仄声字.而断:《文镜秘府论》天卷引作“如断”. 6 飞:指纯用昂扬的平声字.飏(yáng扬):飞扬. 7 辘轳(lùlú鹿卢):井上汲水的起重具.交往:用辘轳转动,比喻飞沈平仄的字声相交错. 8 逆鳞:相传龙的喉下有逆鳞,常用以比喻不可触犯的危险之处(见《韩非子·说难》).这里是借指鳞甲的排列严密有序.相比:《史记·天官书》:“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指排列紧密.以上两句,即沈约所谓:“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宋书·谢灵运传论》) 9 迂:错失.《荀子·荣辱》:“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杨倞注:“迂,失也.”际会:指平仄飞沈的适当配合.《周易·坎卦》:“刚柔际也.”王弼注:“刚柔相比而相亲焉,际之谓也.” 10 往蹇(jiān简)来连(niǎn碾):这是《周易·蹇卦》中的一句.王弼注:“往则无应,来则乘刚;往来皆难,故曰往蹇来连.”蹇:不顺利.连:难. 11 吃:口吃,说话结巴不清. 12 诡(guǐ鬼),不正常. 13 趣:同趋. 14 纠纷:杂乱. 15 刚断:坚决果断. 16 滞:阻塞,和上句“碍”字意近. 17 玲玲(líng灵):玉相击的声音. 18 靡:轻丽,这里指声音的动听. 19 累累:联贯成串.《礼记·乐记》:“累累乎端如贯珠.”郑注:“言歌声之著动人心之审,如有此事.” 20 声画:扬雄《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这里借指表达思想感情的作品.妍蚩(chī痴):指作品的好坏. 21 “吟咏滋味”二句:“吟咏”二字是衍文.《文镜秘府论》天卷引为一句作“滋味流于下句”,译文据此.下句:对字句的处理. 22 气力:这里指才力,工夫.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夏瞻》:“虽气力不足,而精采有余.”和:和谐.韵:押韵. 23 异音:指句内平仄的不同. 24 同声:指句末的押韵相同. 25 —定:即有定,如首韵用“东”,其他韵脚也用同一韵部的韵. 26 余声:指其他韵脚. 27 体:和上面所说“韵气”和“气”略同,都指韵、和之事. 28 遗响:和上面说的“余声”意同,指其他字声.诗句的平仄声调,不仅同一句内要上下协调,还要和其他句子协调,所以说“难契”.契:合. 29 属笔:一般散文写作.笔:指无韵的散文. 30 选:选择,引申为做到的意思,与下文“作韵”的“作”字意近. 31 缀(zhuì坠)文:指诗歌写作.缀:辑,辑字成文,即写作.文:指有韵的诗文. 32 纤意:一作“纤毫”,指音律上的细微之处.曲:隐微,不明. 33 缕(lǚ吕)言:逐一详论. 34 振:举.
(三)
若夫宫商大和,譬诸吹龠1;翻回取均2,颇似调瑟3.瑟资移柱,故有时而乖贰4;龠含定管,故无往而不壹5.陈思、潘岳6,吹龠之调也7;陆机、左思8,瑟柱之和也9.概举而推,可以类见.又《诗》人综韵10,率多清切11;《楚辞》辞楚12,故讹韵实繁13.及张华论韵14,谓士衡多楚15;《文赋》亦称知楚不易16,可谓衔灵均之声余17,失黄钟之正响也18.凡切韵之动19,势若转圜20;讹音之作,甚于枘方21.免乎枘方,则无大过矣.练才洞鉴22,剖字钻响;识疏阔略23,随音所遇,若长风之过籁24,南郭之吹竽耳25.古之佩玉26,左宫右徵27,以节其步28,声不失序;音以律文29,其可忘哉30!
〔译文〕
至于声律的全面调和,犹如吹奏可以和众声的龠;回旋地运用声韵,就像调和较复杂的瑟.调和瑟音须要移动弦柱,所以常常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形;龠的管、孔有定,因而任意吹奏都可一致.曹植和潘岳的作品,就如吹龠的无处不谐;陆机和左思的作品,就像调瑟的常有不和.这只是略举大概,其他作家作品可由此类推.此外,《诗经》的作者运用音韵,大都清楚准确;《楚辞》用的是楚地的声音,所以错乱的声韵很多.到西晋张华论韵,曾说陆机作品中的楚音很多;他的楚音正如《文赋》中所说的“不能改变”.这就可说是屈原作品的余响,有失于雅正的声韵了.切合的声韵运用起来,势如圆形物体的转动:不协调的音韵运用起来,就比在圆孔中投方榫还困难.写作中能避免圆凿方榫,就不会出大的毛病了.音律精深的作者,要仔细剖析文字的声音;不很懂声律的作者,用到什么字就是什么音,这就好像远风通过物体的孔穴而发出的声响,或者是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了.古人身上佩带玉器,发出的声音左边合于宫声,右边合于徵声,使步行有一定的度数,因而声音毫不混乱;何况用音韵使诗文合律,怎能轻易忽视呢?
〔注释〕
1 龠(yuè月):一种似笛的管乐器.《风俗通》:“龠,乐之器,竹管三孔,所以和众声也.”(卷六) 2 翻回:旋转.均:即韵.《文选·啸赋》:“音均不恒,曲无定制.”李善注:“均,古韵字也.《鹖冠子》曰:五声不同均,然其可喜一也.”(卷十八)这几句中的“和”、“均”是泛指,和上段所讲的“和”难“韵”易不同,所以下面又有“瑟柱之和”的说法. 3 瑟:(sè涩):似琴的弦乐器,一般是二十五弦,弦各一柱. 4 乖贰:不协调. 5 壹:一致,即协调. 6 陈思:曹植.潘岳:字安仁,西晋文学家. 7 吹龠之调:喻曹植、潘岳的作品属正声,能够无往不协. 8 陆机:字士衡,西晋文学家.左思:字太冲,西晋文学家. 9 瑟柱之和:喻陆机、左思的作品中杂有方言,音律有时乖违.陆机是吴人,左思是齐人. 10 《诗》人:指《诗经》的作者.综:织机上使经线上下分开以织纬线的装置,这里借指组织、运用. 11 率:都.清切:清楚准确. 12 辞楚:指《楚辞》用楚音写成. 13 讹(é俄):错误. 14 张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5 多楚:陆机的弟弟陆云在《与兄平原书》中曾讲到:“张公(即张华)语云云:兄文故自楚.”(见《全晋文》卷一百零二) 16 知楚:这两个字是衍文.不易:《文赋》论篇中警策曾说“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指警句在作品中的作用是功多累寡,不能改变,与声律无关.黄侃认为“彦和盖引其言以明士衡多楚,不以张公之言而变”(《文心雕龙札记》). 17 灵均:屈原的字.声余:和下句“正响”二字相对应,当是“余声”,指《楚辞》的继续. 18 黄钟:十二律之一,这里泛指乐律.正响:指以《诗经》为代表的雅正之音. 19 切韵:切合的声韵.动:和下句“作”字意近,都有运用之意. 20 转圜(huán环):圆形物体的转动,喻声韵的圆转. 21 枘(ruì瑞)方:宋玉《九辩》:“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鋙(jǔyǔ举语)而难入.”意为用方榫(sǔn损)插入圆孔是困难的.刘勰借用此意指讹音之难谐. 22 练:熟练.洞鉴:深明,彻底了解.这句指精通音律的作 23 识疏:一作“疏识”.疏:粗疏.阔略:疏略.这句指音律疏浅的作者. 24 籁(1ài赖):孔穴. 25 南郭吹竽(yú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mǐn敏)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6 佩:带. 27 左宫右徵:指左右所佩带的玉器发出的声响合于宫、徵.《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 28 节:节制,指使步行有一定度数. 29 律文:使文合律. 30 忘:一作:“忽”,译文据“忽”字.
(四)
赞曰:标情务远1,比音则近2.吹律胸臆3,调钟唇吻4.声得盐梅5,响滑榆槿6.割弃支离7,宫商难隐8.
〔译文〕
总之,表明情志,应该高远;安排音韵,则须细密.声音发自心胸,协调在于口吻.声韵要如咸盐酸梅配合得当,把榆实、堇菜调和得味美可口;只要摈除那些不正之音,和谐的宫商就自然明显.
〔注释〕
1 标:表明,显示. 2 比:并列,这里指对音韵的安排.近:密切. 3 吹律:吐出音律.胸臆:指内心.《文赋》:“思风发于胸臆,意泉流于唇齿.” 4 调钟:协调声律.钟:古代乐器之一,这里指钟律. 5 盐梅:借味的调和指声的调和.《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盐味咸,梅味酸,是调味的必需品. 6 滑:使菜肴润滑的调料,这里取调和的意思.《周礼·天官·食医》:“调以滑甘.”贾公彦疏:“滑者,通利往来,亦所以调和四味,故云调以滑甘.”榆:木名,实可食.槿(jǐn紧):借指堇,堇菜. 7 支离:不正,指前面说的方言. 8 难隐:不能隐蔽则易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