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0 11:45:17
如何看待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一)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
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二者的区别至少可归结为:
1、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3、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政府的组织规则等.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是便利与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机制不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5、内容不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道德与法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15〕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
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二者的区别至少可归结为:
1、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3、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政府的组织规则等.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是便利与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机制不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5、内容不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道德与法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一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权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其中,第一类道德通常上升为法律,通过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类道德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结果是“法将不法,德将不德”.〔15〕法律的实施,本身就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过程,不但有助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形成,还有助于人们道德的培养.因为法律作为一种国家评价,对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法律所包含的评价标准与大多数公民最基本的道德信念是一致或接近的,故法的实施对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