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读后感……不要观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2 11:00:15
写一篇读后感……不要观后感.
要1500字以上,2000字以下啊.
要1500字以上,2000字以下啊.
读《傅雷家书》有感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这是傅雷在给儿子家属中的一段话.在《傅雷家书》中,我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淳淳教诲,字里行间,流露出傅雷对傅聪强烈的父爱.这种爱使人震撼,使我对傅雷爱子教子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这本书主要是傅雷在书信中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他教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积极的引导.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而且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人自爱其子,是一种自然的规律.生命有限,而傅雷却通过自己的儿女来延续自己的生命,让儿女学会对社会、对祖国、对世界负起责任来.在傅雷的文字之中,他高度负责的精神可见一斑.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他从父亲的书信里得到了无尽的精神养料,好像父母仍在身边,给他力量,突破冲重重的阻力,踏上一条完美的成长道路.
《傅雷家书》充分地体现了傅雷的思想,他写在纸上的都是些家常话.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他无拘无束,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正因为这样,《傅雷家书》如山间清泉,如蓝天上的白云,如飘飞的雪花,如无瑕美玉.感情是那样的纯真和挚朴.傅雷对他的孩子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全方位教育.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舐犊之情之前.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这是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从傅雷的话语中我看到了作为父亲的他在儿子长大成才的道路上所灌注的心血,在童年时代是这样,在形如隔世的大洋两岸,不是依旧如此吗?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然不是像傅雷那样的伟人,但是他们给我的爱却并不比傅雷给傅聪的爱要少.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为我考虑.他们虽然不能讲出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大道理来,但是,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
书中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仅如此,从书中我还感受到了家长们的用心良苦和他们给予我们的崇高的爱,正如傅雷在信中对儿子说:“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所以,《傅雷家书》拉近父母与我们的距离,让我们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亲情溢于言表,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和启迪.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俄罗斯人,出生在乌克兰西部边陲的沃伦省的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尼古拉的一生备尝了饥寒之苦和人格的屈辱.而尼古拉在1930年始,历时三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的是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当时正是一个黑暗的社会,西蒙`彼得留拉统治下的波兰白军奸淫拐虐,无恶不作,保尔早就恨死那些人了,他从小立志 ,要成为红军的一员.在保尔十六岁的那一年,他和他的朋友加入了红军,实现了他毕生的愿望,他加入了红军后,为党奉献了他的一生,最后不幸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凭着坚强的斗志开始文学创作,并且取得了成功.
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全是贵族的天下,当保尔还在上小学的年纪时,就因为犯了一点错,就被赶出了学校,于是保尔只好到外面去打工,每天都要烧水,劈柴,擦茶炉,擦刀叉,提脏水``````其实这对于这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已经够累的了,但是更过分的是“做得不好就得挨耳光”,强奸妇女,把虐杀犹太人当作是“消遣”``````
保尔有许多正义的朋友:冬妮亚,司涅古尔科,瓦莉亚 ,哥哥阿尔焦姆,军人波利托夫斯 ,勃鲁扎克,朱赫来``````
冬妮亚她虽然是有钱人的女儿但是她却毫不在意保尔的身份,和他做朋友.
司涅古尔科在绞刑台面前慷慨陈词地说的那番话.瓦莉亚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昂起头唱的歌.都使人敬佩.
哥哥阿尔焦姆,军人波利托夫斯 ,勃鲁扎克,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但是他们为了党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能体现出他们舍 “小家”救 “大家”的大无畏精神.特别是哥哥阿尔焦姆,他为了弟弟保尔可以牺牲一切,毫不踌躇.
我从“我已经这样浪费了十个月的时间,这就够了.”中体会到了军人朱赫来对时间的重视,对革命事业的忠贞和执着.
而文中的主人公保尔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当保尔听到游击队在发枪,呼吁全民族与 波兰军作斗争时,非常兴奋,这表达了保尔对这个不公的时代的憎恨,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党的事业的支持.当保尔不幸被捕,波兰白军对他严刑逼供的时候,保尔仍没忘记自己的志愿,一直不肯招供.我从这里可以看出保尔是一个坚贞不屈,面对恶势力毫不畏惧,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党作出贡献的人. 当保尔病倒的时候,他的身上仍然戴着一个磨破了的乌克兰共产党主义青年团第九六七号团证`一个红军战士证明书,一张红军团长给他的嘉奖令的摘录,上面写着:“对英勇进行侦察工作的红军战士柯查金予以嘉赏”.一张给他的哥哥的亲笔纸条.以上的行为看出保尔随时都在准备着为革命献身的准备.后来,保尔的左眼瞎了,但他仍然想着前线的工作.有一次,保尔因为工作劳累而病倒了,委员会让保尔退职,给他领取安抚金的权利,但保尔却愤愤地拒绝了.保尔本该有了那些钱可以衣食无忧的,但他那对革命事业的热爱,追求,向往使他无法做到.在医生为保尔做手术的时候,他.还能说笑话,我们从中看到保尔乐观向上的大无畏精神.使我难忘的一句话是“在生活中,再没有比掉队更使我恐惧的了.”感受到了保尔献身事业的精神.“我永远要坚持到最后一卒,”保尔说.这句话显示了保尔坚持不放弃的性格特点.
这本书使我很感动,也使我受益匪浅,使我明白了什么叫执着,什么叫无畏,什么叫坚强,什么叫坚持,什么叫勇敢.
《朝花夕拾》读后感
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小的时候,自己也曾拥有过那样的光辉世纪.喜欢坐在河岸边看着鸭子从身前游过,颁着手指头细数“一只,两只.”;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不用管礼数是否;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为自己躲的技术太高超,无奈,只得向我低头认输.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好象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又象是躲过了一场小小的“灾难”.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名人传》读后感
音乐家.艺术家.文学家.
三个巨人.
忍者永不言弃
“我窥见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标,我每天都迫近它一些……如果我摆脱了这疾病,我将拥抱世界……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绝不能让我屈服……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是多么美!”
这是贝多芬发自内心的呼喊.
从1815年开始,贝多芬就只能和别人在纸上交谈了——一只无形的手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拿走了.这对他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他曾想放弃作曲、离开祖国、过隐居生活.但经过了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的思考,不知多少次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开始面对命运、顽强耕耘,写出了交响曲《英雄》《田园》《命运》,钢琴协奏曲《皇帝》,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钢琴奏鸣曲《华伦斯坦》《热情》,歌剧《菲德里奥》……
有个叫密契尔的人,他也许没有贝多芬著名,但也有贝多芬的精神.他曾自认为世界上最倒霉的人:46岁时因车祸烧得面目全非,51岁时又因坠机造成瘫痪.但他不甘心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最终凭借自己的顽强意志,成了既是受人爱戴的演说家,又是事业成功的企业家.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不管他们是平凡还是出名,凡是有贝多芬精神、与命运抗争的人,都是伟人.
贝多芬的坚强意志在他的音乐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他的精神和音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话:“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能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勇者无所畏惧
米开朗琪罗的性格可真不是太好:软弱、胆小、多疑、优柔寡断、做事有始无终……但在艺术上呢?为了寻找好材料,他在采石场一呆就是几个月;为了运送精心挑选的石料,他亲自带领工人开山筑路;为了使壁画保持鲜艳不脱落,他摸索颜料配方,一有差错就得从头再来,于是尝试了又失败,失败了再尝试;为了建造陵园、铸造铜像,他不得不从头学习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炼铜术、建筑学;为了掌握人体的结构,他用尸体来解剖,不仅惹来人们反感,还累得大病一场……他在生活中也许不勇敢,但在探索艺术时,他从未胆怯过!
冯刚,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也有着这样超人的勇气.为了将野生动物的美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唤起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他背着十几公斤重的照相器材,足迹遍及天山南北.为拍藏羚羊,他克服了高山反应,摆脱了重重困境;为拍野牦牛,他孤身步行8小时,冻坏了双脚;为拍蒙古野驴,他曾在40℃的高温中迷路14小时;为拍大白鹭,他裹在雨衣中等了4个多小时……他和米开朗琪罗一样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勇气十足.
米开朗琪罗一生作品无数,他却因未完成的太多而认为“虚度一生”.其实他不知道,只要是勇敢地与艰难搏斗的一生,都是成功的一生.
仁者悲天悯人
有这样一个人,他来到人世间后,表现出了不平常的奉献感和拯救感.他为许许多多的人做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却从无所求.他为心中的真理而奋斗,屡遭误解也毫无怨言.他写了不少书,展示了历史的广阔画面,谱写了民族之魂,塑造了一大群鲜活的人物形象.慢慢地,他成了德高望重的人,他的书被人们称赞,他的善行被广为传颂,他的名字被人们默默敬仰.他离开人世间若干年后,他还一直被人们深深怀念着.他有着优越的地位,健康的身体,美满的家庭.倘若他安于现状,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那么若干年后,将没有人记得他的生存.
他,就是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喜欢打扮成流浪汉的样子徒步旅行.有一次,他在一个小火车站的月台上休息,月台边列车上的一位妇人误将他当成脚夫,叫他去候车室取回手提包.他照办了.妇人随手塞给他五戈比小费.他先是一愣,而后自然地收起来.这时周围的人认出了托尔斯泰,妇人由惊讶变为了窘迫,请求托尔斯泰将那五戈比还给她.托尔斯泰拒绝了:“这是我用劳动挣来的正当收入,我要把它留下来.……这是件很平常的事,您不必感到不安.再见吧,祝您一路顺风,夫人.”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他的行动让人们看到了他灵魂的崇高和人格的伟大.
这就是这三个巨人.但却是命运待他们不公:为什么贝多芬没有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那样好的身世?为什么米开朗琪罗没有贝多芬和托尔斯泰的自由?为什么托尔斯泰不像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那样有追随者?……他们有种种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遇上挫折时表现得勇敢坚毅,沉着地与困难抗争.他们所表现出的坚韧与勇敢感动了所有的人.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三个“大写的人”.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这是傅雷在给儿子家属中的一段话.在《傅雷家书》中,我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淳淳教诲,字里行间,流露出傅雷对傅聪强烈的父爱.这种爱使人震撼,使我对傅雷爱子教子的精神所深深打动.
这本书主要是傅雷在书信中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他教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积极的引导.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而且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人自爱其子,是一种自然的规律.生命有限,而傅雷却通过自己的儿女来延续自己的生命,让儿女学会对社会、对祖国、对世界负起责任来.在傅雷的文字之中,他高度负责的精神可见一斑.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他从父亲的书信里得到了无尽的精神养料,好像父母仍在身边,给他力量,突破冲重重的阻力,踏上一条完美的成长道路.
《傅雷家书》充分地体现了傅雷的思想,他写在纸上的都是些家常话.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他无拘无束,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正因为这样,《傅雷家书》如山间清泉,如蓝天上的白云,如飘飞的雪花,如无瑕美玉.感情是那样的纯真和挚朴.傅雷对他的孩子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全方位教育.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舐犊之情之前.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这是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从傅雷的话语中我看到了作为父亲的他在儿子长大成才的道路上所灌注的心血,在童年时代是这样,在形如隔世的大洋两岸,不是依旧如此吗?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然不是像傅雷那样的伟人,但是他们给我的爱却并不比傅雷给傅聪的爱要少.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为我考虑.他们虽然不能讲出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大道理来,但是,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
书中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仅如此,从书中我还感受到了家长们的用心良苦和他们给予我们的崇高的爱,正如傅雷在信中对儿子说:“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所以,《傅雷家书》拉近父母与我们的距离,让我们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亲情溢于言表,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和启迪.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俄罗斯人,出生在乌克兰西部边陲的沃伦省的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尼古拉的一生备尝了饥寒之苦和人格的屈辱.而尼古拉在1930年始,历时三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的是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当时正是一个黑暗的社会,西蒙`彼得留拉统治下的波兰白军奸淫拐虐,无恶不作,保尔早就恨死那些人了,他从小立志 ,要成为红军的一员.在保尔十六岁的那一年,他和他的朋友加入了红军,实现了他毕生的愿望,他加入了红军后,为党奉献了他的一生,最后不幸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凭着坚强的斗志开始文学创作,并且取得了成功.
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全是贵族的天下,当保尔还在上小学的年纪时,就因为犯了一点错,就被赶出了学校,于是保尔只好到外面去打工,每天都要烧水,劈柴,擦茶炉,擦刀叉,提脏水``````其实这对于这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已经够累的了,但是更过分的是“做得不好就得挨耳光”,强奸妇女,把虐杀犹太人当作是“消遣”``````
保尔有许多正义的朋友:冬妮亚,司涅古尔科,瓦莉亚 ,哥哥阿尔焦姆,军人波利托夫斯 ,勃鲁扎克,朱赫来``````
冬妮亚她虽然是有钱人的女儿但是她却毫不在意保尔的身份,和他做朋友.
司涅古尔科在绞刑台面前慷慨陈词地说的那番话.瓦莉亚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昂起头唱的歌.都使人敬佩.
哥哥阿尔焦姆,军人波利托夫斯 ,勃鲁扎克,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但是他们为了党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能体现出他们舍 “小家”救 “大家”的大无畏精神.特别是哥哥阿尔焦姆,他为了弟弟保尔可以牺牲一切,毫不踌躇.
我从“我已经这样浪费了十个月的时间,这就够了.”中体会到了军人朱赫来对时间的重视,对革命事业的忠贞和执着.
而文中的主人公保尔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当保尔听到游击队在发枪,呼吁全民族与 波兰军作斗争时,非常兴奋,这表达了保尔对这个不公的时代的憎恨,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党的事业的支持.当保尔不幸被捕,波兰白军对他严刑逼供的时候,保尔仍没忘记自己的志愿,一直不肯招供.我从这里可以看出保尔是一个坚贞不屈,面对恶势力毫不畏惧,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党作出贡献的人. 当保尔病倒的时候,他的身上仍然戴着一个磨破了的乌克兰共产党主义青年团第九六七号团证`一个红军战士证明书,一张红军团长给他的嘉奖令的摘录,上面写着:“对英勇进行侦察工作的红军战士柯查金予以嘉赏”.一张给他的哥哥的亲笔纸条.以上的行为看出保尔随时都在准备着为革命献身的准备.后来,保尔的左眼瞎了,但他仍然想着前线的工作.有一次,保尔因为工作劳累而病倒了,委员会让保尔退职,给他领取安抚金的权利,但保尔却愤愤地拒绝了.保尔本该有了那些钱可以衣食无忧的,但他那对革命事业的热爱,追求,向往使他无法做到.在医生为保尔做手术的时候,他.还能说笑话,我们从中看到保尔乐观向上的大无畏精神.使我难忘的一句话是“在生活中,再没有比掉队更使我恐惧的了.”感受到了保尔献身事业的精神.“我永远要坚持到最后一卒,”保尔说.这句话显示了保尔坚持不放弃的性格特点.
这本书使我很感动,也使我受益匪浅,使我明白了什么叫执着,什么叫无畏,什么叫坚强,什么叫坚持,什么叫勇敢.
《朝花夕拾》读后感
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小的时候,自己也曾拥有过那样的光辉世纪.喜欢坐在河岸边看着鸭子从身前游过,颁着手指头细数“一只,两只.”;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不用管礼数是否;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为自己躲的技术太高超,无奈,只得向我低头认输.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好象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又象是躲过了一场小小的“灾难”.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名人传》读后感
音乐家.艺术家.文学家.
三个巨人.
忍者永不言弃
“我窥见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标,我每天都迫近它一些……如果我摆脱了这疾病,我将拥抱世界……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绝不能让我屈服……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是多么美!”
这是贝多芬发自内心的呼喊.
从1815年开始,贝多芬就只能和别人在纸上交谈了——一只无形的手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拿走了.这对他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他曾想放弃作曲、离开祖国、过隐居生活.但经过了不知多少个不眠之夜的思考,不知多少次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开始面对命运、顽强耕耘,写出了交响曲《英雄》《田园》《命运》,钢琴协奏曲《皇帝》,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钢琴奏鸣曲《华伦斯坦》《热情》,歌剧《菲德里奥》……
有个叫密契尔的人,他也许没有贝多芬著名,但也有贝多芬的精神.他曾自认为世界上最倒霉的人:46岁时因车祸烧得面目全非,51岁时又因坠机造成瘫痪.但他不甘心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最终凭借自己的顽强意志,成了既是受人爱戴的演说家,又是事业成功的企业家.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不管他们是平凡还是出名,凡是有贝多芬精神、与命运抗争的人,都是伟人.
贝多芬的坚强意志在他的音乐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他的精神和音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话:“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能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勇者无所畏惧
米开朗琪罗的性格可真不是太好:软弱、胆小、多疑、优柔寡断、做事有始无终……但在艺术上呢?为了寻找好材料,他在采石场一呆就是几个月;为了运送精心挑选的石料,他亲自带领工人开山筑路;为了使壁画保持鲜艳不脱落,他摸索颜料配方,一有差错就得从头再来,于是尝试了又失败,失败了再尝试;为了建造陵园、铸造铜像,他不得不从头学习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炼铜术、建筑学;为了掌握人体的结构,他用尸体来解剖,不仅惹来人们反感,还累得大病一场……他在生活中也许不勇敢,但在探索艺术时,他从未胆怯过!
冯刚,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也有着这样超人的勇气.为了将野生动物的美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而唤起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他背着十几公斤重的照相器材,足迹遍及天山南北.为拍藏羚羊,他克服了高山反应,摆脱了重重困境;为拍野牦牛,他孤身步行8小时,冻坏了双脚;为拍蒙古野驴,他曾在40℃的高温中迷路14小时;为拍大白鹭,他裹在雨衣中等了4个多小时……他和米开朗琪罗一样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勇气十足.
米开朗琪罗一生作品无数,他却因未完成的太多而认为“虚度一生”.其实他不知道,只要是勇敢地与艰难搏斗的一生,都是成功的一生.
仁者悲天悯人
有这样一个人,他来到人世间后,表现出了不平常的奉献感和拯救感.他为许许多多的人做出了许许多多的贡献,却从无所求.他为心中的真理而奋斗,屡遭误解也毫无怨言.他写了不少书,展示了历史的广阔画面,谱写了民族之魂,塑造了一大群鲜活的人物形象.慢慢地,他成了德高望重的人,他的书被人们称赞,他的善行被广为传颂,他的名字被人们默默敬仰.他离开人世间若干年后,他还一直被人们深深怀念着.他有着优越的地位,健康的身体,美满的家庭.倘若他安于现状,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那么若干年后,将没有人记得他的生存.
他,就是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喜欢打扮成流浪汉的样子徒步旅行.有一次,他在一个小火车站的月台上休息,月台边列车上的一位妇人误将他当成脚夫,叫他去候车室取回手提包.他照办了.妇人随手塞给他五戈比小费.他先是一愣,而后自然地收起来.这时周围的人认出了托尔斯泰,妇人由惊讶变为了窘迫,请求托尔斯泰将那五戈比还给她.托尔斯泰拒绝了:“这是我用劳动挣来的正当收入,我要把它留下来.……这是件很平常的事,您不必感到不安.再见吧,祝您一路顺风,夫人.”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他的行动让人们看到了他灵魂的崇高和人格的伟大.
这就是这三个巨人.但却是命运待他们不公:为什么贝多芬没有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那样好的身世?为什么米开朗琪罗没有贝多芬和托尔斯泰的自由?为什么托尔斯泰不像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那样有追随者?……他们有种种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遇上挫折时表现得勇敢坚毅,沉着地与困难抗争.他们所表现出的坚韧与勇敢感动了所有的人.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三个“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