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存在着哪些问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05:25:59
现代农业存在着哪些问题?
30年来,我国农村的改革经历了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规模经营现代农业三个阶段,从形式上完成了哲学意义上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毫无疑问,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驱动农村改革的两大轮子即体制变革和技术进步又构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两个关键.
一、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一轮承包,是我党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改革开放后的重大决策.这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改变了人民公社僵化的官僚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得到空前发展,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从实践来看,15年的农村第一轮承包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劳动人口和生产条件相适应的.
跨入新世纪后,为期30年的第二轮承包又开始了.而这时的农业面临的内外环境与以前有所不同,有的甚至表现得尤为严峻.一方面,国内农业要面临“入世”后剧烈的国际竞争,要迎接发达国家的挑战;另一方面,还要面临国内二、三产业的强力竞争,尤其是人才和劳动力资源的竞争.
面对日益严峻的农业工作,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五个“一号文件”.陆续把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作为突出工作来抓.尤其是2007年,中央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但是据我们调查,目前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制约问题.
(一)发展现代农业主体缺位
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它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水利和地膜,产后的加工、储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实际上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群体.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可谓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但现在很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不仅素质不合要求,而且数量严重不够.
清溪场镇百花村四社,地属浅丘,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社会意识、文化程度以及水源等自然条件都具有一般性.这里的农民很勤奋,热爱农业,经商意识淡薄,近年通过大力发展黄花产业,人均收入高于其它一般村社,这里的劳动力分布情况见下表
表一:百花村四社人口分布结构状况
可以看出农村主要劳动力占总人口的52.3%已外出.留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和儿童,占总人口的41.6%,在18岁——54岁的16人中,占6.1%,智力、视力残疾各1人,担任支书1人,厨师2人,其余11人,均因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不得已,只好留在农村务农,没有一个人出于自愿留在农村务农.
百花村四社的人口状况具有代表性,以下是我们随机选择的巨光乡、望江乡、定远乡的三个社的人口结构状况.
表二:农村人口分布结构状况(三个社,总人口551人)
从表中可看出,外出人口,主要是劳动力,占人口总数的一半,留下人口虽然也近一半,但主要是老人和孩子,年龄段在18岁——54岁的占6.3%,其中还包括残疾人,劳动力所占比例更低.
农村劳动力状况堪忧,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人口占70%,城市人口占30%;农村人口多,劳动力也多.现在农村的主要劳动力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他们勤劳,大多是生命不息,劳作不止,晚年生活过得充实而不温馨,更多是凄凉.他们是当前农业的基本劳动力,他们中大多数人文化低,思想保守,不善于学习,缺少市场经济意识,不懂经营,生产方面能不投入尽量不投入,其产出不计多少,收一点是一点;耕作方式很难更新,多凭习惯生产;很难掌握新技术,劳动技能原始,劳动的体力也逐年递减.
探究农村劳动力缺失的主要原因,除了乡镇企业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外,最主要的就是沿海城市工业引发的“民工潮”.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留于形式的集体劳动浪费了大量的劳动力.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村出现了剩余农产品,也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沿海城市工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民意愿来看,进城当工人是许多年轻人的理想追求,且在城市就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农村.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了体制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高潮.截止现在,按我们调研的数据算,全国有不少于3亿农民工活跃在工矿企业、商贸服务的各个领域.
“民工潮”的出现被称为中国农民的第二次伟大创举.农民工的形成,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顺应潮流、符合民心的好事.问题在于传统农业尽管产出低,但也需要大量劳动力.在传统的耕作和经营方式下,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仍然难以扭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人才缺乏劳动力缺乏的局面.
因此,现代农业在与第二、三产业争夺人才和劳动力的市场竞争中落败.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即使农村缺乏劳动力,农村长大的孩子,接受完义务教育后,若不能继续升学,仍选择进城当农民工,没有年轻人自愿选择务农,农业生产已是后继无人,随着现在农村五、六十岁的老人劳动能力逐年下降,传统农业想维持下去也没有可能,所以,发展现代农业面对的首要课题是如何建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二)农业的科技服务不到位
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农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靠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已普遍认识,他们自觉运用已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在采用良种,使用化肥、农药方面,已明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在防病虫害,更新种植技术,改变耕作方式,发展新的产品时,他们渴望获得具体的指导,具体服务农业生产是很不够,总的来看是有组织、有经费、缺服务.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与农民的要求相差太远.
涉农的科技人员并不少,农业、农机、林业、水利、畜牧在县有局机构,在乡镇有相关专业站所,有部门,有人员.农业局下设14个部门:农能办、土肥站、植保站、经作站、 蚕种站、蚕桑站、农技中心,种子站、良种站、茶果站、农技站、农业执法大队等部门,在编财政供养人员479人.农机局下设2个部门:管理站、推广站;在编168人,水利局下设10个部门:水政大队、防洪办、水保办、设计大队、水产站、鱼种站、冷水河管理所、柏林水库管理所、龙潭管理所、乡政供水公司,在编270人.林业局下设 5个部门:森林公安分局、农乐林场、龙潭林场、林业工作站、林业技术推广站 ;在编363人.畜牧局下设6个部门:动物防疫监督站、动物疫病监测中心、畜牧技术推广站、饲料监测站、畜禽良种站;在编财政供养人员312人.从数量看,农业科学技术人员远远高于西欧发达国家,可是开展的科技服务与其庞大的机构和队伍极不相称,不少人员不干本行,分片乡管人员主要在乡政府当听用,这部份人在岗工作,只是使用方式不对,是管理不当造成.业务部门主管,派驻乡镇这部份人,一年之中能开展几次培训,下乡指导几个地方农村工作就是最称职的了,许多人,许多时候并不在岗,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就不难理解了.
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的形成,其主要原因有:
从组织结构看,机构设置不科学,分工过细,又分头管理缺乏统一领导,很难发挥统筹协调、综合服务的功能.
表三:巨光乡农业服务中心在编干部情况一览表
从在职人员结构看,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少,不少人员是为了就业,找饭碗,通过各个途经进入这些部门,这些人不论用什么办法,最大限度只能让他们工作时在岗,但他们不具备从事本职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很难开展业务工作.
如表三所示:该乡农业服务中心共有7人,虽然全部具有农学中专学历,但只有最年轻的2人才是正规中专学校毕业的,并且都在乡政府办公室听用;其它年纪较大的5人都属农村招聘干部,通过在职短期培训获得文凭的,所以实际的专业人员只占28.6%.并且这支队伍也不稳定,由于文笔较好,有1人已有跳槽意向.7人当中,只有1人在就读党校函授本科,但与农学无关,其他6人均无进一步“充电”打算.
从管理方式看,这些部门是财政供养单位,吃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不与农业收成发生直接联系.改革的春风不渡“玉门关”,不能从事专业工作者理所当然不工作,能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者又何苦要工作,没有激励机制,其工作效能也就可想而知了.
从社会发展看,农业在这之前,在家庭承包体制下,年老的农业劳动者重复昨天的故事,对科技要求并不主动,为这部份人的休闲提供了可能.
(三)政府的财政投资不到位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从近几年的连续五个“中央1号”文件可以看出,在加大投入解决“三农”问题上,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总的体现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当代农民从财政获益是前所未有.我县2007年,就农口发给的各种补助、补贴就是十分惊人的一大笔资金:种粮直补6300多万,玉米种植补贴1200多万,油菜种植补贴185万,小麦种植补贴300多万,生态林建设补贴1000多万,建设标准粮田和相关项目1200多万,建设村级公路投资3100万元.其支出总额已相当我县全年的财政收入.农业方面的支出主要体现为政策性支出,已不是哪一个或几个部门能改变.从社会的角度看,这种方式的财政支出在全国是普遍存在,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可探讨:
一是补贴分散激励作用消减.在农业方面大量发放各种补贴、补助,出于粮食供给的安全保障,各国如此.从量上看,由于我们的经济实力不如发达国家,我们所发补助金额数量也少些,因此,加大补助的呼吁不少.就我们在农村调查的情况,农民获取的补助,田地较多的地方补助也多一些,最多也只有不到300元,田地少些的地方补助更少.就一般家庭来说,一年多几百元,少几百元,对生活无实质性影响,发补助款既不能让农民富裕,不发补助费农民也不因此就贫穷,即农业补助费发放对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大.我们把相当全县全年的财政收入投向了农业,分散到千家万户,只是非常有限地改善了农民眼前的生活,而无法集中资金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只是促使农民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低效农业的生产.
二是补贴错位积极性下降.发种粮补贴,免征农业税,十分明显,是出于粮食安全的需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在发放补贴的操作中,出于防范腐败,机械地按1984年前后承包地发放到人头,现在农村实际耕作田地与当初承包关系已有很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有承包地的农村人就有补贴,现在种地的人可能并无补贴,即所发放的种植补助并没有起到调动劳动生产者积极性的作用,这样发放的补贴,起的只是社会福利的作用.
三是投入太少基础改善乏力.国家下拨的资金有限,投入种植补贴后,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就必然少了,根据我县2007年的财政投资分析,在1亿元的投入中,用于基础建设的只有3000万元,只占30%.农业基础设施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以后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它不但决定现在农民的生活,也决定未来农业的发展.就一个农业大县来讲,一年3000万元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并不多,更何况很多时候这种投入和使用并不科学.从基层干部和群众对财政投资的评价看,财政投资管理混乱,人情项目、关系项目随处可见,确立项目不论证、审批项目不公开、投资运用不监督、结项之后不评估的现象依然存在,整个财政投资还缺乏管理程序.
(四)发展需要的体制不到位
现在农村,统一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即土地承包到家庭,生产自主,收益自己得.这是农村改革最先建立起来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经过了第一轮承包十五年期限后,现在进入第二轮为期30年的承包期限中,在我县农村考察承包责任制执行情况,有以下问题值得深思和重视:
一是安于现状的思想惰性.这种体制深受当前务农的农民喜欢,在200多村民中问卷调查,100%认为现在的承包责任制好,在30多个乡村干部中调查,绝大多数也赞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这是因为:第一,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对社会管理水平要求最低.与我们现在的管理现状相适宜,农民自己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乡村干部多管少管、不管均可以,农民自由,乡村干部自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不认为这种制度有何不妥.第二、家庭自主种植、养殖,调整方便灵活,容易适应市场变化,经过近30年的运作,农民已基本适应了这种经营模式.第三、生产分散,品种多样,有利于充实市场,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的要求,全社会对承包责任制认同者居多.新一轮深化农村改革还缺乏广泛社会基础.要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宜的体制还要做大量的社会宣传.尤其是要教育广大农民和乡村基层干部,为建立现代农业做思想准备.
二是应对市场的被动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农业参与国际竞争是不可避免.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到2006年,已经渡过了五年的保护期,农业将要面对来自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挑战,当前的农村,全国是同一种体制,家庭承包、分散经营,没有规模效应,缺乏竞争力.从我县县城菜市场的变化,足以说明现在的农业经营是多么不能与规模经营竞争.供给我县居民生活所需蔬菜原来主要由本地菜农提供,近年来全部靠外地输入供应,本地菜农业迫于成本压力,不得不放弃蔬菜生产.现代农业要建立有规模的经济实体,降低生产成本,发展有竞争能力的农业企业,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制度是不能承载现代农业的.
三是生产方式的落后性.当前的农村,社会管理是乡政府的事,农业的生产劳动则是管理的盲区.考察现在农村的劳动手段,基本停滞在30年前,手工工具,一个农业劳动力最多的种了10亩田地,一般种几亩田地.少则种几分地的蔬菜,劳动效率低下,农民的收入怎么能不低?现代农业要求运用新的农业技术,要求扩大经营规模,要求科学严格的管理,要求提高生产效率.现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分散生产,既不利于科技的推广,也不利于规模化的经营.因此这种旧的生产方式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手段和方法.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近30年.在这种分散的生产经营模式下,30年里,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停滞不前,没有新修一口塘堰.在农村随处可见淤塞的水塘,病险的水库.在我们走访中,不论是农民,还是乡村干部,都认为:农业的基础设施在这30年中没变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适应农民小生产者心理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私有观念,乡村干部都说现在农村公益事业很难开展,现在要希望农民出钱出力修农田水利基本不现实,没有基础设施做保障,现代农业不可能建立.
农民已习惯和接受了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不相适应,低下的劳动生产率,简陋的农业设施都决定了改革这种体制的必然性.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社会已建立的市场经济理念经营农业,用当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大力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当前在我国农村普遍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体制,这种体制在建立之初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30年过去了,到今天,它已面对难以逾越的障碍.建立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体制,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一)创新经营体制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占有、劳动产品的分配、在劳动生产中人的地位,农村30年的改革开放,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仅仅改革了劳动产品的分配一个方面,所以,农村的改革滞后于城市,农业的改革滞后于工业.建立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深化农村的改革过程,建立新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重新确立在生产劳动中人的地位,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发展现代农业必然涉及的领域.
1、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我国关于农村土地的政策始终坚持集体所有,“我国农业必须坚持两个长期不变:社会主义集体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变,集体经济要建立责任制不变.”(1982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长期以来,谁代表集体行使权力,是模糊的,土地都承包到户了,谁是发包主体,县、乡、村、社各说不一,有说是乡政府,也有说是村委会,还有说是社长,实际上在改革之初,农民自发地把当时的生产队的地按当时的人口平分承包了,后来有些做了调整.土地所有权长期模糊,没有法人行使保护权,但也没有人能够轻易处置农业用地,客观上也起到了保护农用地的作用.我们认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但要明确由哪一级组织代表集体行使用权力.为发展现代农业集中使用生产资料提供操作上的方便.
2、农民没有土地的所有权,仅靠承包土地获取了经营权和收益处置权.发展现代农业,投资主体,只有通过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取得经营的权利,才能建立起有一定规模的农场、农业特产公司、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组织.土地产权不确定不明晰,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作为农民唯一把持的实际权利,无法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转化为实际资本,无法转化为农民的巨大收益.因此,土地在发展新型农业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远没挖掘和发挥出来.
3、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过程,实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组织从农民手中收购农业经营权的过程,这是发展现代农业最为复杂的环节.如果让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甚至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的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拥入城市,形成贫民窟,那这样的改革是失败的,反之,如果为了保证农民利益,无视开发农业者的收益,也没有法人去经营农业.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的实际情况为解决经营权顺利流转提供了可能性,根据农民的生活来源,分为四类,第一类,对土地高度依靠,即全家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农业收入,没有其它收入;第二类,对土地中度依靠,即农业收入养活了部分家庭成员;第三类,对土地低度依靠,即从农业生产获取一定的收入,但已不是生活的主要来源,失去农业不会影响基本生活,第四类,对土地不依靠,即全家从户口说是农村人,但早已脱离了农村,举家外迁,农村有空房子,有承包地.四类人情况不同,在收购经营权时也应分别对待.
表四:农村人对土地的依靠程度统计表(抽样127户)
对高度、中度依靠农业生存的家庭,要考虑以土地入股分红,有劳动能力的要吸收他们成为农业工人,保证有可靠的生活来源;对低度和不依靠农业生存的家庭,要考虑以城市户口和最低社会保障换出家中土地承包权,特别是那些在农村空户(在农村有房,有承包地,有农村户口,多年已无人在农村居住)只要在城市改革中,把农民工一同拿入,不再坚持城市、农村界线,就解决了28%的农村人转移,如果进一步做好低度依靠农业的24%的这部分人的工作,就解决了多数人的问题,其实,完全以农为生,只有20%左右的人.通过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集中经营是完全有条件.
(二)创新组织管理方式
农村的改革,在30年前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在适应市场经济方面没有实质性的改革,现代农业是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农业,建立现代农业,必然要求对农村进行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组织管理方式.
1、政府管理农业的机构设置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现政府管理农业、农村的机构太多,有农业局、农机局、林业局、畜牧局、水利局和相关的一些机构,共有十来个部门.在工作上分工不十分明确,又经常出台一些这样那样的规定,常有这样那样的检查,给乡村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从这些部门的工作可分为三类,一是服务农业;二是管理,包括执法;三是经营.从服务农业的政府部门看,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部门,把农业、农机、畜牧、水利合并为一个大农业局,下辖所有服务农业的机构;从部分管理职能看,可以交县乡政府,把部门执法归到统一的司法机构执行;从工作内容看,有经营性质的,回归市场如种子站、蚕种站、蚕桑站等.
2、成立农业行会组织,可以根据品种、特色产业,成立农民自己的行业协会.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从事市场营销,宣传产品,采购生产的原材料,接纳新技术,推出新产品,成为农民联系市场的桥梁.政府要帮助组建,但不参与运作,当好监督人,若行业协会违背服务“三农”的宗旨,政府要依法处罚,甚至解散该协会.我县望江乡成立的富民黄花合作社,其成功运作,帮助了黄花产业发展.是发挥中介组织服务三农的成功范例.
3、成立各级农民协会,农民协会对农民、农业就相当工会对工人和工厂,主要代表农民,处理好社会、政府与农民的关系,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创新财政投入的方式
进入新世纪,中央确立“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免征农业税,废除各种不合理的费用,还发放一些补助,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很大,但对发展农业起到的作用又很小,这主要是财政投入的方式不科学造成.在发展现代农业时,必须创新财政投入的方式,实现发展农业的真实目的.
1、在清理农村承包地的基础上,保证财政发放的各种补贴落实到种地、造林、养殖禽畜的农民或经营农业的组织,取消那些虽有农民身份,但已脱离农业生产的人获取补助.按照袁隆平院士的建议,就是取消现有以耕地面积为准的补贴方式,改为以卖给国家商品粮为准的补贴办法.这种新办法,既可改变以前种地得不到补贴、得到补贴不种地的弊病,又可鼓励农民自觉运用科技,提高粮食产量.
2、鼓励多渠道投资发展现代农业组织,现在投资主体单一,要收购农民的经营权,建立农场、农业园区,仅有财政投入不够,要发挥社会团体,有实力的企业投入农业的积极性,从政策、税收、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
3、发展农业的项目投资要建立投资的程序和制度,减少随意性.现在农村基层对财政随意投资意见大,该投入的拿不到钱,一些地方钱又多得用不完,更有盲目投资,一些投资很大,收益又很小,花了国家冤枉钱,目前的财政投资混乱,项目缺少科学论证,实施过程无监督,验收不公开,事后无效益分析,发展现代农业不能离开资金的投入,这种投入不改变,现代农业难以建立.
(四)、创新农业科技服务的方式
现代农业要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没有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现代农业就很难形成.在现代农业的初创阶段,转变农业科技服务方式,是为了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1、在传统农业大量存在,现代农业实体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农业市场对农业科技的催化力量不够,政府要做好过渡时期的工作:广泛发动高校、农科所、实验场站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大力鼓励转化为实用技术,政府直截了当购买专利技术,服务农业.
2、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激励机制,调动众多涉农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变农民要我服务为我要为农业服务,主动工作.对不称职人员,要限时学习达到一定水平.对农科人员也要实行资格认证,不具备服务农业的科学知识者要及时淘汰.
3、拓展农业科技服务的范畴,不仅传导新技术,还要传导新的耕作方式,推广农业机械,宣传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农村劳动力缺少,既不可能出一道政策让农民工回到农村,也不可能要第二、三产业主动让出劳动力,现代农业要走出传统农业的困境,就必须依靠大量使用科学技术,广泛使用机械,改精耕细作为粗耕的新的耕作方式,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用较少的劳动力实现农业的发展.
一、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一轮承包,是我党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改革开放后的重大决策.这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改变了人民公社僵化的官僚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得到空前发展,贫困人口大量减少,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从实践来看,15年的农村第一轮承包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劳动人口和生产条件相适应的.
跨入新世纪后,为期30年的第二轮承包又开始了.而这时的农业面临的内外环境与以前有所不同,有的甚至表现得尤为严峻.一方面,国内农业要面临“入世”后剧烈的国际竞争,要迎接发达国家的挑战;另一方面,还要面临国内二、三产业的强力竞争,尤其是人才和劳动力资源的竞争.
面对日益严峻的农业工作,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五个“一号文件”.陆续把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作为突出工作来抓.尤其是2007年,中央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但是据我们调查,目前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制约问题.
(一)发展现代农业主体缺位
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它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水利和地膜,产后的加工、储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实际上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群体.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可谓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但现在很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不仅素质不合要求,而且数量严重不够.
清溪场镇百花村四社,地属浅丘,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的社会意识、文化程度以及水源等自然条件都具有一般性.这里的农民很勤奋,热爱农业,经商意识淡薄,近年通过大力发展黄花产业,人均收入高于其它一般村社,这里的劳动力分布情况见下表
表一:百花村四社人口分布结构状况
可以看出农村主要劳动力占总人口的52.3%已外出.留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和儿童,占总人口的41.6%,在18岁——54岁的16人中,占6.1%,智力、视力残疾各1人,担任支书1人,厨师2人,其余11人,均因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不得已,只好留在农村务农,没有一个人出于自愿留在农村务农.
百花村四社的人口状况具有代表性,以下是我们随机选择的巨光乡、望江乡、定远乡的三个社的人口结构状况.
表二:农村人口分布结构状况(三个社,总人口551人)
从表中可看出,外出人口,主要是劳动力,占人口总数的一半,留下人口虽然也近一半,但主要是老人和孩子,年龄段在18岁——54岁的占6.3%,其中还包括残疾人,劳动力所占比例更低.
农村劳动力状况堪忧,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人口占70%,城市人口占30%;农村人口多,劳动力也多.现在农村的主要劳动力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他们勤劳,大多是生命不息,劳作不止,晚年生活过得充实而不温馨,更多是凄凉.他们是当前农业的基本劳动力,他们中大多数人文化低,思想保守,不善于学习,缺少市场经济意识,不懂经营,生产方面能不投入尽量不投入,其产出不计多少,收一点是一点;耕作方式很难更新,多凭习惯生产;很难掌握新技术,劳动技能原始,劳动的体力也逐年递减.
探究农村劳动力缺失的主要原因,除了乡镇企业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外,最主要的就是沿海城市工业引发的“民工潮”.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留于形式的集体劳动浪费了大量的劳动力.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村出现了剩余农产品,也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沿海城市工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民意愿来看,进城当工人是许多年轻人的理想追求,且在城市就业的收入远远高于农村.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了体制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高潮.截止现在,按我们调研的数据算,全国有不少于3亿农民工活跃在工矿企业、商贸服务的各个领域.
“民工潮”的出现被称为中国农民的第二次伟大创举.农民工的形成,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是顺应潮流、符合民心的好事.问题在于传统农业尽管产出低,但也需要大量劳动力.在传统的耕作和经营方式下,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仍然难以扭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人才缺乏劳动力缺乏的局面.
因此,现代农业在与第二、三产业争夺人才和劳动力的市场竞争中落败.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即使农村缺乏劳动力,农村长大的孩子,接受完义务教育后,若不能继续升学,仍选择进城当农民工,没有年轻人自愿选择务农,农业生产已是后继无人,随着现在农村五、六十岁的老人劳动能力逐年下降,传统农业想维持下去也没有可能,所以,发展现代农业面对的首要课题是如何建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二)农业的科技服务不到位
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农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靠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已普遍认识,他们自觉运用已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在采用良种,使用化肥、农药方面,已明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在防病虫害,更新种植技术,改变耕作方式,发展新的产品时,他们渴望获得具体的指导,具体服务农业生产是很不够,总的来看是有组织、有经费、缺服务.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与农民的要求相差太远.
涉农的科技人员并不少,农业、农机、林业、水利、畜牧在县有局机构,在乡镇有相关专业站所,有部门,有人员.农业局下设14个部门:农能办、土肥站、植保站、经作站、 蚕种站、蚕桑站、农技中心,种子站、良种站、茶果站、农技站、农业执法大队等部门,在编财政供养人员479人.农机局下设2个部门:管理站、推广站;在编168人,水利局下设10个部门:水政大队、防洪办、水保办、设计大队、水产站、鱼种站、冷水河管理所、柏林水库管理所、龙潭管理所、乡政供水公司,在编270人.林业局下设 5个部门:森林公安分局、农乐林场、龙潭林场、林业工作站、林业技术推广站 ;在编363人.畜牧局下设6个部门:动物防疫监督站、动物疫病监测中心、畜牧技术推广站、饲料监测站、畜禽良种站;在编财政供养人员312人.从数量看,农业科学技术人员远远高于西欧发达国家,可是开展的科技服务与其庞大的机构和队伍极不相称,不少人员不干本行,分片乡管人员主要在乡政府当听用,这部份人在岗工作,只是使用方式不对,是管理不当造成.业务部门主管,派驻乡镇这部份人,一年之中能开展几次培训,下乡指导几个地方农村工作就是最称职的了,许多人,许多时候并不在岗,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就不难理解了.
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的形成,其主要原因有:
从组织结构看,机构设置不科学,分工过细,又分头管理缺乏统一领导,很难发挥统筹协调、综合服务的功能.
表三:巨光乡农业服务中心在编干部情况一览表
从在职人员结构看,受过专业教育的人少,不少人员是为了就业,找饭碗,通过各个途经进入这些部门,这些人不论用什么办法,最大限度只能让他们工作时在岗,但他们不具备从事本职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很难开展业务工作.
如表三所示:该乡农业服务中心共有7人,虽然全部具有农学中专学历,但只有最年轻的2人才是正规中专学校毕业的,并且都在乡政府办公室听用;其它年纪较大的5人都属农村招聘干部,通过在职短期培训获得文凭的,所以实际的专业人员只占28.6%.并且这支队伍也不稳定,由于文笔较好,有1人已有跳槽意向.7人当中,只有1人在就读党校函授本科,但与农学无关,其他6人均无进一步“充电”打算.
从管理方式看,这些部门是财政供养单位,吃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不与农业收成发生直接联系.改革的春风不渡“玉门关”,不能从事专业工作者理所当然不工作,能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者又何苦要工作,没有激励机制,其工作效能也就可想而知了.
从社会发展看,农业在这之前,在家庭承包体制下,年老的农业劳动者重复昨天的故事,对科技要求并不主动,为这部份人的休闲提供了可能.
(三)政府的财政投资不到位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从近几年的连续五个“中央1号”文件可以看出,在加大投入解决“三农”问题上,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总的体现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当代农民从财政获益是前所未有.我县2007年,就农口发给的各种补助、补贴就是十分惊人的一大笔资金:种粮直补6300多万,玉米种植补贴1200多万,油菜种植补贴185万,小麦种植补贴300多万,生态林建设补贴1000多万,建设标准粮田和相关项目1200多万,建设村级公路投资3100万元.其支出总额已相当我县全年的财政收入.农业方面的支出主要体现为政策性支出,已不是哪一个或几个部门能改变.从社会的角度看,这种方式的财政支出在全国是普遍存在,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可探讨:
一是补贴分散激励作用消减.在农业方面大量发放各种补贴、补助,出于粮食供给的安全保障,各国如此.从量上看,由于我们的经济实力不如发达国家,我们所发补助金额数量也少些,因此,加大补助的呼吁不少.就我们在农村调查的情况,农民获取的补助,田地较多的地方补助也多一些,最多也只有不到300元,田地少些的地方补助更少.就一般家庭来说,一年多几百元,少几百元,对生活无实质性影响,发补助款既不能让农民富裕,不发补助费农民也不因此就贫穷,即农业补助费发放对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大.我们把相当全县全年的财政收入投向了农业,分散到千家万户,只是非常有限地改善了农民眼前的生活,而无法集中资金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只是促使农民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低效农业的生产.
二是补贴错位积极性下降.发种粮补贴,免征农业税,十分明显,是出于粮食安全的需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在发放补贴的操作中,出于防范腐败,机械地按1984年前后承包地发放到人头,现在农村实际耕作田地与当初承包关系已有很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有承包地的农村人就有补贴,现在种地的人可能并无补贴,即所发放的种植补助并没有起到调动劳动生产者积极性的作用,这样发放的补贴,起的只是社会福利的作用.
三是投入太少基础改善乏力.国家下拨的资金有限,投入种植补贴后,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就必然少了,根据我县2007年的财政投资分析,在1亿元的投入中,用于基础建设的只有3000万元,只占30%.农业基础设施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以后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它不但决定现在农民的生活,也决定未来农业的发展.就一个农业大县来讲,一年3000万元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并不多,更何况很多时候这种投入和使用并不科学.从基层干部和群众对财政投资的评价看,财政投资管理混乱,人情项目、关系项目随处可见,确立项目不论证、审批项目不公开、投资运用不监督、结项之后不评估的现象依然存在,整个财政投资还缺乏管理程序.
(四)发展需要的体制不到位
现在农村,统一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即土地承包到家庭,生产自主,收益自己得.这是农村改革最先建立起来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经过了第一轮承包十五年期限后,现在进入第二轮为期30年的承包期限中,在我县农村考察承包责任制执行情况,有以下问题值得深思和重视:
一是安于现状的思想惰性.这种体制深受当前务农的农民喜欢,在200多村民中问卷调查,100%认为现在的承包责任制好,在30多个乡村干部中调查,绝大多数也赞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这是因为:第一,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对社会管理水平要求最低.与我们现在的管理现状相适宜,农民自己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乡村干部多管少管、不管均可以,农民自由,乡村干部自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不认为这种制度有何不妥.第二、家庭自主种植、养殖,调整方便灵活,容易适应市场变化,经过近30年的运作,农民已基本适应了这种经营模式.第三、生产分散,品种多样,有利于充实市场,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的要求,全社会对承包责任制认同者居多.新一轮深化农村改革还缺乏广泛社会基础.要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宜的体制还要做大量的社会宣传.尤其是要教育广大农民和乡村基层干部,为建立现代农业做思想准备.
二是应对市场的被动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农业参与国际竞争是不可避免.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到2006年,已经渡过了五年的保护期,农业将要面对来自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挑战,当前的农村,全国是同一种体制,家庭承包、分散经营,没有规模效应,缺乏竞争力.从我县县城菜市场的变化,足以说明现在的农业经营是多么不能与规模经营竞争.供给我县居民生活所需蔬菜原来主要由本地菜农提供,近年来全部靠外地输入供应,本地菜农业迫于成本压力,不得不放弃蔬菜生产.现代农业要建立有规模的经济实体,降低生产成本,发展有竞争能力的农业企业,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制度是不能承载现代农业的.
三是生产方式的落后性.当前的农村,社会管理是乡政府的事,农业的生产劳动则是管理的盲区.考察现在农村的劳动手段,基本停滞在30年前,手工工具,一个农业劳动力最多的种了10亩田地,一般种几亩田地.少则种几分地的蔬菜,劳动效率低下,农民的收入怎么能不低?现代农业要求运用新的农业技术,要求扩大经营规模,要求科学严格的管理,要求提高生产效率.现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户分散生产,既不利于科技的推广,也不利于规模化的经营.因此这种旧的生产方式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手段和方法.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近30年.在这种分散的生产经营模式下,30年里,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停滞不前,没有新修一口塘堰.在农村随处可见淤塞的水塘,病险的水库.在我们走访中,不论是农民,还是乡村干部,都认为:农业的基础设施在这30年中没变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适应农民小生产者心理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私有观念,乡村干部都说现在农村公益事业很难开展,现在要希望农民出钱出力修农田水利基本不现实,没有基础设施做保障,现代农业不可能建立.
农民已习惯和接受了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不相适应,低下的劳动生产率,简陋的农业设施都决定了改革这种体制的必然性.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社会已建立的市场经济理念经营农业,用当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大力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当前在我国农村普遍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体制,这种体制在建立之初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30年过去了,到今天,它已面对难以逾越的障碍.建立现代农业相适应的体制,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一)创新经营体制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占有、劳动产品的分配、在劳动生产中人的地位,农村30年的改革开放,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仅仅改革了劳动产品的分配一个方面,所以,农村的改革滞后于城市,农业的改革滞后于工业.建立现代农业的过程,也是深化农村的改革过程,建立新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重新确立在生产劳动中人的地位,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基本内容,是发展现代农业必然涉及的领域.
1、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我国关于农村土地的政策始终坚持集体所有,“我国农业必须坚持两个长期不变:社会主义集体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变,集体经济要建立责任制不变.”(1982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长期以来,谁代表集体行使权力,是模糊的,土地都承包到户了,谁是发包主体,县、乡、村、社各说不一,有说是乡政府,也有说是村委会,还有说是社长,实际上在改革之初,农民自发地把当时的生产队的地按当时的人口平分承包了,后来有些做了调整.土地所有权长期模糊,没有法人行使保护权,但也没有人能够轻易处置农业用地,客观上也起到了保护农用地的作用.我们认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但要明确由哪一级组织代表集体行使用权力.为发展现代农业集中使用生产资料提供操作上的方便.
2、农民没有土地的所有权,仅靠承包土地获取了经营权和收益处置权.发展现代农业,投资主体,只有通过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取得经营的权利,才能建立起有一定规模的农场、农业特产公司、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组织.土地产权不确定不明晰,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作为农民唯一把持的实际权利,无法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转化为实际资本,无法转化为农民的巨大收益.因此,土地在发展新型农业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远没挖掘和发挥出来.
3、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过程,实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组织从农民手中收购农业经营权的过程,这是发展现代农业最为复杂的环节.如果让没有文化、没有技术,甚至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的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拥入城市,形成贫民窟,那这样的改革是失败的,反之,如果为了保证农民利益,无视开发农业者的收益,也没有法人去经营农业.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的实际情况为解决经营权顺利流转提供了可能性,根据农民的生活来源,分为四类,第一类,对土地高度依靠,即全家的生活来源主要靠农业收入,没有其它收入;第二类,对土地中度依靠,即农业收入养活了部分家庭成员;第三类,对土地低度依靠,即从农业生产获取一定的收入,但已不是生活的主要来源,失去农业不会影响基本生活,第四类,对土地不依靠,即全家从户口说是农村人,但早已脱离了农村,举家外迁,农村有空房子,有承包地.四类人情况不同,在收购经营权时也应分别对待.
表四:农村人对土地的依靠程度统计表(抽样127户)
对高度、中度依靠农业生存的家庭,要考虑以土地入股分红,有劳动能力的要吸收他们成为农业工人,保证有可靠的生活来源;对低度和不依靠农业生存的家庭,要考虑以城市户口和最低社会保障换出家中土地承包权,特别是那些在农村空户(在农村有房,有承包地,有农村户口,多年已无人在农村居住)只要在城市改革中,把农民工一同拿入,不再坚持城市、农村界线,就解决了28%的农村人转移,如果进一步做好低度依靠农业的24%的这部分人的工作,就解决了多数人的问题,其实,完全以农为生,只有20%左右的人.通过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集中经营是完全有条件.
(二)创新组织管理方式
农村的改革,在30年前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在适应市场经济方面没有实质性的改革,现代农业是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农业,建立现代农业,必然要求对农村进行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组织管理方式.
1、政府管理农业的机构设置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现政府管理农业、农村的机构太多,有农业局、农机局、林业局、畜牧局、水利局和相关的一些机构,共有十来个部门.在工作上分工不十分明确,又经常出台一些这样那样的规定,常有这样那样的检查,给乡村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从这些部门的工作可分为三类,一是服务农业;二是管理,包括执法;三是经营.从服务农业的政府部门看,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部门,把农业、农机、畜牧、水利合并为一个大农业局,下辖所有服务农业的机构;从部分管理职能看,可以交县乡政府,把部门执法归到统一的司法机构执行;从工作内容看,有经营性质的,回归市场如种子站、蚕种站、蚕桑站等.
2、成立农业行会组织,可以根据品种、特色产业,成立农民自己的行业协会.发挥中介组织作用,从事市场营销,宣传产品,采购生产的原材料,接纳新技术,推出新产品,成为农民联系市场的桥梁.政府要帮助组建,但不参与运作,当好监督人,若行业协会违背服务“三农”的宗旨,政府要依法处罚,甚至解散该协会.我县望江乡成立的富民黄花合作社,其成功运作,帮助了黄花产业发展.是发挥中介组织服务三农的成功范例.
3、成立各级农民协会,农民协会对农民、农业就相当工会对工人和工厂,主要代表农民,处理好社会、政府与农民的关系,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创新财政投入的方式
进入新世纪,中央确立“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免征农业税,废除各种不合理的费用,还发放一些补助,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很大,但对发展农业起到的作用又很小,这主要是财政投入的方式不科学造成.在发展现代农业时,必须创新财政投入的方式,实现发展农业的真实目的.
1、在清理农村承包地的基础上,保证财政发放的各种补贴落实到种地、造林、养殖禽畜的农民或经营农业的组织,取消那些虽有农民身份,但已脱离农业生产的人获取补助.按照袁隆平院士的建议,就是取消现有以耕地面积为准的补贴方式,改为以卖给国家商品粮为准的补贴办法.这种新办法,既可改变以前种地得不到补贴、得到补贴不种地的弊病,又可鼓励农民自觉运用科技,提高粮食产量.
2、鼓励多渠道投资发展现代农业组织,现在投资主体单一,要收购农民的经营权,建立农场、农业园区,仅有财政投入不够,要发挥社会团体,有实力的企业投入农业的积极性,从政策、税收、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
3、发展农业的项目投资要建立投资的程序和制度,减少随意性.现在农村基层对财政随意投资意见大,该投入的拿不到钱,一些地方钱又多得用不完,更有盲目投资,一些投资很大,收益又很小,花了国家冤枉钱,目前的财政投资混乱,项目缺少科学论证,实施过程无监督,验收不公开,事后无效益分析,发展现代农业不能离开资金的投入,这种投入不改变,现代农业难以建立.
(四)、创新农业科技服务的方式
现代农业要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没有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现代农业就很难形成.在现代农业的初创阶段,转变农业科技服务方式,是为了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1、在传统农业大量存在,现代农业实体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农业市场对农业科技的催化力量不够,政府要做好过渡时期的工作:广泛发动高校、农科所、实验场站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大力鼓励转化为实用技术,政府直截了当购买专利技术,服务农业.
2、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激励机制,调动众多涉农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变农民要我服务为我要为农业服务,主动工作.对不称职人员,要限时学习达到一定水平.对农科人员也要实行资格认证,不具备服务农业的科学知识者要及时淘汰.
3、拓展农业科技服务的范畴,不仅传导新技术,还要传导新的耕作方式,推广农业机械,宣传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农村劳动力缺少,既不可能出一道政策让农民工回到农村,也不可能要第二、三产业主动让出劳动力,现代农业要走出传统农业的困境,就必须依靠大量使用科学技术,广泛使用机械,改精耕细作为粗耕的新的耕作方式,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用较少的劳动力实现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