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请教读书笔记五年级下册的《草原》的读书笔记,要有 “好词.好句.体会” 这3种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3 18:00:33
请教读书笔记
五年级下册的《草原》的读书笔记,要有 “好词.好句.体会” 这3种
请教读书笔记五年级下册的《草原》的读书笔记,要有 “好词.好句.体会” 这3种
好句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好词
一碧千里 柔美 清鲜 明朗 翠色欲流 久立四望 低吟 静立不动 十分洒脱 忽飞忽落 襟飘带舞 团结互助 热乎乎
羞涩 会心
体会
《草原》是一篇很受广大师生喜爱的课文,说老舍先生把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性格写“绝”了.确实如此,这篇课文本人也教了几轮,但每次的感受、体会都不同.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认识.
首先,整个教学的过程体现了完整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不论对全篇课文的认识还是对每一个大段、段中的每层,都是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学习,最后再从整体上进行更高层的概括.这在各个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其实,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第一段,作者意在写景抒情,教师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情感体会,第二段作者是写事抒情,教师则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情节中的重要部分-----表达蒙族人民热情豪爽和特殊风俗的语句----来体会“蒙汉情深”的中心.由于作者写法有别,因而教师教学手段也不同,第一段主要采用朗读、想象、体会的方法;第二段是采用默读、思考、表达的方法;教师在这里运用了一种“读说式”,让学生把读和说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引经据典”阐述个人见解的能力,又是一种特殊的口头表达训练.学生要把“引证的读” “引证地说”结合得很好,确实是需要在组织语言上下一番功夫.下了功夫就得到了锤炼.根据教材不同,写法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普遍应该遵循的规律.
第三,多方面训练学生能力.在本教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默读、勾画、思维、表达等各方面的基本功训练,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教师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教学中,教师针对课文的篇段句,不断地要求学生进行理解之后的概括,这种努力,在认识论,教学论和教学法各个层次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学生读这篇文章,经历了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涵,从形式到内容,从整体到部分的复杂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都有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参与.因为在各学科知识中,知识本身与客观事物、现象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蕴含于语言、符号的表述形式之中,掌握知识,实质上是借助语言、符号来认识其中蕴含的内容.学生所学知识能否转化为今后学习的实际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语言、符号中蕴含的内容进行认识的概括化水平.如果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后,只能感性地、形象地理解文章所描述的表面情节,而不能理解其隐含的潜在内容,不能概括地认识文章所描述的人物、景物、事物的特征,那么学生的阅读就仍然停留在较低级的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对作品的内容,结构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方面的思维加工,认识文章及其描述的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与本质属性.这对于提高阅读水平和认识事物的能力都相当重要的.
我觉得《草原》这篇课文给我们展示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只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用心体会、感悟,就一定会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