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捕鱼,渔网是怎么放的?那个渔网从一个洞进去另一个洞里拖出来就能网到鱼,网又没扇开,怎么会网到鱼呢?他是怎样把渔网放到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大师作文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11/11 04:57:12
冰上捕鱼,渔网是怎么放的?那个渔网从一个洞进去另一个洞里拖出来就能网到鱼,网又没扇开,怎么会网到鱼呢?他是怎样把渔网放到冰下的呢?是在结冰前就放到水下留个线头,拖网的时候就直接拖了?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石人沟渔场位于松嫩平原嫩江左畔.
杜尔伯特蒙语意为“四”的意思,该部落原为哲里木盟所辖,与内蒙古“四子王旗”同祖同宗.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十六世孙爱纳嘎世代游牧于此地,被称为“杜尔伯特部”.
该县西邻嫩江,湖泊众多,石人沟即是一处盛产鱼虾的好地方.
东北冬季捕鱼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前,嫩江、松花江流域及各地较大的湖面上盛行冬季捕鱼,俗称“冬网子”,也叫“放梁子”,即打冰窟窿下大拉网捕鱼.因冬季捕的鱼易保存、运输和加工,所以冬季是北方捕鱼、吃鱼的黄金季节.
北方冬季鱼味鲜美、吸引了不少历代帝王.开捕的第一网被称做“红网”,渔民们把头网鱼用红布包上,送往京城,有的帝王还亲自到东北来品尝冬季鲜鱼,享这头一口的福.
据史料记载,辽王最喜吃“冰鱼”.每逢腊月,辽王都率领家眷来北方达莱湖、嫩江等处,在冰面上搭上帐篷.在帐篷里把脚下的冰面刮薄,薄到像纸片儿,这时可以看见鱼儿在冰下游动,想吃鱼时把薄冰打开,即使最寒冰的天气,湖水仅仅是表面结冰,湖底是不会结冰的.在湖冰以下,湖水保持在4℃.因为这样,水下生物不会被冻死.但湖泊经过长期封冻,水中缺氧,一些较小的的湖泊甚至会严重缺氧使鱼类窒息而死.这时如果在冰上打开一个窟窿,鱼类为了呼吸新鲜氧气,蜂拥而至,有的迫不及待,跳到冰上来.鲜活鱼儿就会接二连三地纷纷跳上冰面,或者也可以用鱼叉将鱼叉上来.
东北地区早期有种独特的吃鱼方法,即用木工用的刨子把大个的鱼刨成鱼片,加葱、姜、蒜,用醋、盐拌匀,味鲜无比.
冬季向朝廷进贡冬季“鱼贡”的场面就更是辉煌了.赶贡车的老板在送“鱼贡”的头三天就不许合房,还要用香料洗浴,穿上黄坎肩,肩披红带,牛头和车辍上也要第上黄绞.挑选个头大漂亮又均匀的各种鱼包上红布装在车上,车上插着写着“贡”字的小黄旗,一路赶往京城,沿途官民不得怠慢.在冰上捕鱼,风来雪去,眉毛上满是霜花和胡子上结着冰琉子.无背风处可躲,时间又长,有人不小心掉进青沟里,(冬天结很薄的冰,后被雪盖住看不见)淹死,还有冻死冻伤的人,年年都有.因江阔湖大,一起风,积雪填死道路,加上浓雾迷路,回不了窝棚的便活活冻冻死在冰上.
鱼儿是鲜的,可捕鱼人的日子却是苦的.渔民们终生劳累,风里来雪里去,到头来还是穷.一首民谣这样唱道:“有心要把江沿闹,受不了西北风、开花浪;有心要把江沿离,舍不得一碗干饭一碗鱼.”
随着时代的发展,冬捕现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过去冰上穿的乌拉鞋,被轻便保暖的新式鞋代替,拉网时用人力,以人力推动绞盘及牛马拉绞盘,现在改用胶轮拉机改的绞盘,用上了机械力使劳动量减轻不少.
石人沟渔场头网开捕时需要举行隆重的传统的祭湖神仪式.冰封雪盖的湖面上摆上供桌,十坛好酒,新杀的肥猪,远近百里人们不畏严寒都要来参加这场古老的活动.
仪式开始,捕了一辈子鱼的“鱼把头”带领德高望重的老渔民焚香叩拜,在烟雾缭绕中又手持圣旨般的太平词大声宣念,祈望湖神保佑、渔业丰收、渔民们湖上捕鱼安全.
随着“鱼把头”一声令下,几名壮汉手持“冰镩”健步上前,在摆放肥猪的供桌前用力开凿,冰洞凿开,坛子里的酒倒入洞中,割下的猪头,糕点、水果等供品也要尽数投入洞里以供湖神享用.
随后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凿洞网鱼马上开始了.
渔民们穿着防寒大衣、皮帽子,胶轮拖拉机拉上装在爬犁上的近千米长的大拉网,赶到“鱼把头” 根据多年捕鱼经验选定的地点,迎着朝阳开始凿第一个入网的大冰窟窿.在距离四、五百米处另外选定一个出网点,插上小红旗做标志.
渔民们分成两组,按入网和出网点做半圆形,每隔十米左右打一个20-30厘米的小冰洞,最后汇集到出鱼点,形成一个近千米左右周长的大圆圈,并在出网点打一个更大一些的冰洞.
在打沿路的小冰洞的同时,两个方向用十多米长的木杆带细绳穿进冰洞,绳子的后面连接着大拉网,长木杆在冰层下靠拿拔杆的人拔动,前进到下一个洞口,待到双方汇集到出鱼口,指挥的人红旗一挥,大胶轮拖拉机的绞盘拉动大网向出鱼口移动.渔民们怀着对丰收的期望看着一条条、一堆堆活蹦乱跳的鱼儿出水.
最激动的时刻是拉网的最后端,渔民们称其为“网堵”,大量的鱼集中在这里,卡在出鱼口,拖拉机也拖不动了,渔民们挥起“抄罗子”一下一下往外舀,鲜鱼银光闪闪地飞舞在空中,打鱼人忘记了劳累,忘记了严寒.脸上笑开了花,共同祝贺又是一个渔业丰收年.
杜尔伯特蒙语意为“四”的意思,该部落原为哲里木盟所辖,与内蒙古“四子王旗”同祖同宗.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十六世孙爱纳嘎世代游牧于此地,被称为“杜尔伯特部”.
该县西邻嫩江,湖泊众多,石人沟即是一处盛产鱼虾的好地方.
东北冬季捕鱼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前,嫩江、松花江流域及各地较大的湖面上盛行冬季捕鱼,俗称“冬网子”,也叫“放梁子”,即打冰窟窿下大拉网捕鱼.因冬季捕的鱼易保存、运输和加工,所以冬季是北方捕鱼、吃鱼的黄金季节.
北方冬季鱼味鲜美、吸引了不少历代帝王.开捕的第一网被称做“红网”,渔民们把头网鱼用红布包上,送往京城,有的帝王还亲自到东北来品尝冬季鲜鱼,享这头一口的福.
据史料记载,辽王最喜吃“冰鱼”.每逢腊月,辽王都率领家眷来北方达莱湖、嫩江等处,在冰面上搭上帐篷.在帐篷里把脚下的冰面刮薄,薄到像纸片儿,这时可以看见鱼儿在冰下游动,想吃鱼时把薄冰打开,即使最寒冰的天气,湖水仅仅是表面结冰,湖底是不会结冰的.在湖冰以下,湖水保持在4℃.因为这样,水下生物不会被冻死.但湖泊经过长期封冻,水中缺氧,一些较小的的湖泊甚至会严重缺氧使鱼类窒息而死.这时如果在冰上打开一个窟窿,鱼类为了呼吸新鲜氧气,蜂拥而至,有的迫不及待,跳到冰上来.鲜活鱼儿就会接二连三地纷纷跳上冰面,或者也可以用鱼叉将鱼叉上来.
东北地区早期有种独特的吃鱼方法,即用木工用的刨子把大个的鱼刨成鱼片,加葱、姜、蒜,用醋、盐拌匀,味鲜无比.
冬季向朝廷进贡冬季“鱼贡”的场面就更是辉煌了.赶贡车的老板在送“鱼贡”的头三天就不许合房,还要用香料洗浴,穿上黄坎肩,肩披红带,牛头和车辍上也要第上黄绞.挑选个头大漂亮又均匀的各种鱼包上红布装在车上,车上插着写着“贡”字的小黄旗,一路赶往京城,沿途官民不得怠慢.在冰上捕鱼,风来雪去,眉毛上满是霜花和胡子上结着冰琉子.无背风处可躲,时间又长,有人不小心掉进青沟里,(冬天结很薄的冰,后被雪盖住看不见)淹死,还有冻死冻伤的人,年年都有.因江阔湖大,一起风,积雪填死道路,加上浓雾迷路,回不了窝棚的便活活冻冻死在冰上.
鱼儿是鲜的,可捕鱼人的日子却是苦的.渔民们终生劳累,风里来雪里去,到头来还是穷.一首民谣这样唱道:“有心要把江沿闹,受不了西北风、开花浪;有心要把江沿离,舍不得一碗干饭一碗鱼.”
随着时代的发展,冬捕现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过去冰上穿的乌拉鞋,被轻便保暖的新式鞋代替,拉网时用人力,以人力推动绞盘及牛马拉绞盘,现在改用胶轮拉机改的绞盘,用上了机械力使劳动量减轻不少.
石人沟渔场头网开捕时需要举行隆重的传统的祭湖神仪式.冰封雪盖的湖面上摆上供桌,十坛好酒,新杀的肥猪,远近百里人们不畏严寒都要来参加这场古老的活动.
仪式开始,捕了一辈子鱼的“鱼把头”带领德高望重的老渔民焚香叩拜,在烟雾缭绕中又手持圣旨般的太平词大声宣念,祈望湖神保佑、渔业丰收、渔民们湖上捕鱼安全.
随着“鱼把头”一声令下,几名壮汉手持“冰镩”健步上前,在摆放肥猪的供桌前用力开凿,冰洞凿开,坛子里的酒倒入洞中,割下的猪头,糕点、水果等供品也要尽数投入洞里以供湖神享用.
随后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凿洞网鱼马上开始了.
渔民们穿着防寒大衣、皮帽子,胶轮拖拉机拉上装在爬犁上的近千米长的大拉网,赶到“鱼把头” 根据多年捕鱼经验选定的地点,迎着朝阳开始凿第一个入网的大冰窟窿.在距离四、五百米处另外选定一个出网点,插上小红旗做标志.
渔民们分成两组,按入网和出网点做半圆形,每隔十米左右打一个20-30厘米的小冰洞,最后汇集到出鱼点,形成一个近千米左右周长的大圆圈,并在出网点打一个更大一些的冰洞.
在打沿路的小冰洞的同时,两个方向用十多米长的木杆带细绳穿进冰洞,绳子的后面连接着大拉网,长木杆在冰层下靠拿拔杆的人拔动,前进到下一个洞口,待到双方汇集到出鱼口,指挥的人红旗一挥,大胶轮拖拉机的绞盘拉动大网向出鱼口移动.渔民们怀着对丰收的期望看着一条条、一堆堆活蹦乱跳的鱼儿出水.
最激动的时刻是拉网的最后端,渔民们称其为“网堵”,大量的鱼集中在这里,卡在出鱼口,拖拉机也拖不动了,渔民们挥起“抄罗子”一下一下往外舀,鲜鱼银光闪闪地飞舞在空中,打鱼人忘记了劳累,忘记了严寒.脸上笑开了花,共同祝贺又是一个渔业丰收年.